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13830500000017

第17章 G(1)

旮旯儿(gālár)

北京话里指角落或偏僻的地方。如“犄角旮旯儿”、“墙旮旯儿”、“山旮旯儿”等。“旯”字,容易误读成上声的lǎr。

胳肢窝(gāzhiwō)

指人腋下呈窝状的地方,即“腋窝”,也作“夹肢窝”。“胳”字,读阴平音gā,见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的规定。容易误读成阳平。

伽马射线(gā)

指丙种射线。是镭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放出的射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其穿透力比爱克斯射线更强,能穿透几十厘米厚的钢板。工业上用来探矿,医学上常用来放疗。

咖喱(gālí)

英语译音词。咖喱是用胡椒、姜黄、番椒、陈皮、茴香等的粉末儿合成的调味品,色黄味辣而香。如“咖喱鸡”等。“咖”字在这个词里不读kā(在“咖啡”里读kā),更不读jiā。见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的规定。

轧朋友(gá)

“轧”字,不读yà,也不读zhá。吴语里是“结交”的意思。

嘎调(gá)

在京剧唱腔里,用特别拔高的一个音唱某一个字。如现代京剧《沙家浜》里郭建光的唱腔“此一去呀,捣敌巢”中的“呀”字。

噶伦(gálún)

藏语中又叫“噶布伦”,原西藏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员,依清官制为三品,多由大贵族充任,职权甚重。

噶厦(gáxià)

在藏语中意为“发布命令的机关”,旧译“噶厦公所”,指的是旧时的西藏政府。除了译音字外,与西藏有关的汉语词还有“噶乌”、“噶尔县”、“噶尔雅沙”、“噶尔河”、“噶尔丹”、“噶尔穆”、“噶当派”、“噶举派”等。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噶”字为“统读”阳平gá。包括“准噶尔盆地”中的“噶”字也应读gá。

嘎古(gǎgu)

“嘎”通“玍”。方言里指性情古怪、调皮。如“这个人挺嘎古”。有的地方称小男孩儿叫“嘎子”。如电影《小兵张嘎》。

垓下(gāi)

古地名,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公元前202年,汉、楚两军在此进行最后决战,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合兵,将项羽围困于此。项羽粮尽援绝,又听见四面楚歌,因突围南走,至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自刎身亡,汉王刘邦一统天下。《垓下歌》是古歌名。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汉军围困,兵少粮尽,夜饮帐中。自知败局已定,因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音zhuī,项羽所骑骏马名)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项羽的美姬)兮虞兮奈若何?”

赅博(gāibó)

书面语中也作“该博”,指博学多闻。“赅”是兼备、完具的意思。另有成语“言简意赅”,意谓语言简练,意思却相当完备。

盖(gài/gě)

单姓。《百家姓》收。古“盖”字,在历史上有两种读音:读gài音的“盖”,从《广韵》古太切,中古去声字;读gě音的“盖”,从《广韵》古盍切,中古入声字。盖姓,传说周齐大夫食采于盖地(今山东沂水),祖孙以邑为姓(可见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又传历史上由代北地区的“盖楼氏”而来(可见《魏书·官氏志》)。

关于“盖”姓的读音,可稽考的各种工具书甚至一些专门的姓氏辞著均莫衷一是。某某人姓“盖”,可能读gài,也可能读gě。原则上还是名从主人,悉听人便。

干系(gānxì)

也叫“干连”,指牵涉到责任或能引起纠纷的关系。如“干系重大”、“难脱干系”等。“干”字,从《广韵》古寒切,中古平声字,繁体字写作“亁”。“干”字在三音节以上的词里(表人名、地名、国家名称时)的读法,现代词典鲜有标识,只能按习惯读音。如“乌干(gān)达”、“塔什干(gān)”、“长干(gān)行”、“松赞干(gān)布”、“巴尔干(gàn)半岛”、“塔克拉玛干(gān)。”

射干(shègān)

“射”字的古音读yè。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医以根茎入药。功能泻火散结,清热解毒。《本草纲目》十七有“射干”条目。

干将(gānjiāng/gànjiàng)

(1)读音gānjiāng。古代人名,转指宝剑名,常跟“莫邪”并称。一说相传春秋时吴人干将与其妻莫邪皆善铸剑,铸成雌雄两剑,一曰干将,一曰莫邪,献给吴王阖闾,阖闾得而宝之(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地记》等)。后人以干将泛指宝剑。一说干将和莫邪为夫妇。楚王命干将铸造宝剑,三年成雌雄两剑,雄名干将,雌名莫邪。干将自知楚王必将怒其造剑迟缓而被杀,故藏其雌剑不献,留给其子,希望父仇子报。后其子终于为父报仇(事见《搜神记》或《列异传》)。(2)读音gànjiàng。指能干的、敢干的将才。读去声的“干”字,从《广韵》古案切,中古去声字,繁体字写作“幹”。

坩埚(gānɡuō)

用来熔化金属或其他物质的器皿,多用黏土、石墨等耐火材料制成,能耐高热。

糖苷(gān)

又名“甙”(音dài)。一种有机化合物,由糖通过它的还原性基团与某些有机化合物缩合而成,多为白色晶体,广泛存于植物中。

矸石(gān)

指在采矿过程中从井下或露天矿采出混杂在煤里的不易燃烧的黑灰色岩石块,又叫“煤矸石”。堆起来像座小山,俗称“矸石山”,目前我国有1500多座,累计堆存30多亿吨。“矸石”容易误读成qiānshí。

泔水(gān)

淘米、洗菜、刷锅碗等用过的水叫“泔水”。泛指用作饲料的带汤儿的剩饭菜。

尴尬(gāngà)

指处境困难或事情棘手,不好处理。也指表情、态度不自然。《红楼梦》第九十一回写金桂过继兄弟夏三到大观园探视姐姐,前来给薛姨妈请安,“薛姨妈看那人不尴尬,于是略坐坐儿,便起身道:‘舅爷坐着罢。’回头向金桂道:‘舅爷头上末下的来,留在咱们这里吃了饭再去罢。’金桂答应着,薛姨妈自去了。”今有“处境尴尬”、“表情尴尬”、“令人尴尬”等词。

杆菌(gǎnjūn)

读音gǎnjūn。见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的规定。在显微镜下的杆状或近似杆状一类细菌的通称。呈革兰氏阳性或革兰氏阴性。大多单独存在,少数连合成双杆菌或链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腐生或寄生,可引起白喉、麻风、破伤风等疾病。如“大肠杆菌”、“布氏杆菌”、“痢疾杆菌”、“枯草杆菌”、“幽门螺杆菌”等。

杆秤(gǎnchèng)

秤杆是用木头制成并带有秤星的一种秤。称东西时,移动秤锤,秤杆平衡后可从秤星的位置得知物体的重量。与台秤相比,杆秤的精确性较差,已逐渐被淘汰。

擀毡(gǎnzhān)

(1)指用羊毛或驼毛等擀制(用木棍形的工具来回碾压)成的毡子。(2)指本来蓬松的毛发黏结在一起,成为片状。如“头发都擀毡了,快洗洗吧。”

宵衣旰食(gàn)

“旰”字,指日落或晚上。成语“宵衣旰食”意思是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忙碌到天黑了才吃饭。旧时多形容帝王勤于政务。《新唐书·郭子仪传》载:郭子仪平叛“安史之乱”的首领史思明,出兵不利,“故帝召子仪还,更以赵王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副之,代子仪领朔方兵。……思明再陷河、洛,西戎逼扰京辅,天子旰食。”

绀青(gàn)

深青带红的颜色。《论语·乡党》有“君子不以绀緅(音zōu)饰,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指日常家居穿的衣服,与‘朝服’相对。‘亵’,音xiè)”句。

力能扛鼎(gāng)

古代指用两手将重物举起来,也称“举鼎”。汉代盛行于民间。据《史记·项羽本纪》载,当初,“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项梁,项羽叔父)与籍(项羽)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后用以形容孔武有力之人。在此“扛”字不读káng。

天罡(gāng)

星官名。古人指北斗星,也指北斗七星的柄。《抱朴子·杂应》曰:“又思作七星北斗,以魁覆其头,以罡指前。”

罡风(gāng)

罡风也作“刚风”,道家语。指高空强劲的风。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道:“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卧九阍(音hūn)。”

岗尖儿(gàng)

北京话里指“极满”或“极好”。如“大娘端来一碗岗尖儿的米饭”、“这批货的质量是岗尖儿的”。

钢刀(gàng/gāng)

两读两义。(1)“钢”字读去声gàng,指把刀放在布、皮或石头上磨,使之锋利。也指在刀口上加点儿钢,重新打造。(2)“钢”字读阴平gāng,指用钢板打制成的刀具。

睾丸(gāo)

“睾”字,容易误读成上声。睾丸又叫“外肾”,男人或某些雄性哺乳动物的生殖腺。在阴囊内,卵圆形,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器官。

杲杲(gǎogǎo)

形容太阳的明亮、光泽。如表现女子思怀远方丈夫的《诗经·卫风·伯兮》,其中就有“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两句,用盼望下雨来刻画对丈夫的相思。

缟素(gǎo)

白衣服,指丧服。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有“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句。

枯槁(gǎo)

原指草木失去水分或生机,引申为干枯、枯竭、瘦瘠、贫困或憔悴。《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诰命(gào)

皇帝赐官或封爵或贬谪的诏书。在古代,上告下曰“诰”,下告上曰“告”。明清制度规定,一品至五品官的封任以“诰命”形式授予。五品以上的叫“诰封”。又指代文体名称,是训诫或封赠的文告,如《尚书》里就有《康诰》《酒诰》。《三字经》中载:“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同时也指受过皇帝封号的贵妇。《红楼梦》第十三回中写道:秦可卿死,各方前来上祭。贾珍心满意足,但里面尤氏又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务,“惟恐各诰命来往,亏了礼数,怕人笑话,因此心中不自在。”

膏油(gào)

动词。指在轴承或机器等经常转动、发生摩擦的部位加注润滑油。成语“膏车秣马”就是指把车轴润滑好,把马喂好,准备起程上路。毛笔蘸上墨后,在砚台边上掭匀,以便写字作画,叫“膏笔”。

仡佬族(gēlǎo)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散居在贵州的黔西、遵义、仁怀和广西、云南等地。语言属于汉藏语系。

疙疤(gēba)

方言里指“痂”,即疮疤愈合后留在皮肤上的由脓、细菌、血、上皮细胞和灰尘等结合而成的皮物。

疙瘩(gēda)

(1)指皮肤上突起的颗粒或肌肉上结成的小硬块儿,如“鸡皮疙瘩”、“他起了一脸疙瘩”;(2)球形或块状的东西,如“面疙瘩”、“线疙瘩”、“土疙瘩”、“疙瘩汤”、“疙瘩菜”、“疙瘩话”等;(3)指郁结在心里的苦闷或想不通的问题,如“心里的疙瘩终于解开了”。

袼褙(gēbei)

用碎布或旧布加衬纸一层一层地粘在一起裱糊成的厚片,多用来制作布鞋、纸盒、书套等物。如“打袼褙”、“纸袼褙”。

胳肢(gézhi)

动词。北方方言里指用手在别人身上抓挠,使其发痒。

瓜葛(gé)

瓜和葛原本指缠绕或攀附在别的物体上的蔓生植物。比喻为两个人或两件事有着相互辗转牵连的亲戚关系或社会关系。如蔡邕《独断》:“四姓小侯,诸侯家妇,凡与先帝先后有瓜葛者……皆会。”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规定,在“瓜葛”、“纠葛”、“葛藤”、“葛布”、“葛根”等词里读阳平的gé。

搁不住(gé)

“搁”字,禁受、承受的意思。“搁不住”即禁受不住,读“中轻重”格式。类似汉语词还有“搁得住”。除此之外,在其他词里,“搁”字都要读阴平音的gē,如“搁下”、“搁浅”、“搁置”、“搁笔”、“汤里搁点味精”等。

蛤蜊(gélí)

“文蛤”的通称,是一种生活在浅海泥沙中长约3厘米的有壳软体动物。贝壳呈卵圆形、三角形或长椭圆形。我国沿海约产6种,为常见的经济海产之一。“蜊”字,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蛤蚧(géjiè)

比壁虎大的一种蜥蜴类爬行动物,身长可达34厘米,头大,背部灰色有红点儿,尾部有七条环节状的斑纹,吃小鸟、蚊、蝇等小虫。分布在我国南方及印度、东南亚等地。可入药,中医做强壮剂。

自个儿(zìgěr)

自己。“个”字只在此词中独用为上声,其余一律读去声。

诸葛(zhūgě)

复姓。《百家姓》收。其来源,一说是诸葛氏的先祖本姓“葛”,夏商诸侯葛伯氏后人,早居琅琊郡诸县(在今山东诸城西南),后迁至阳都(山东沂南),因其当地原有葛姓,时人谓后迁来的为诸葛氏(见《世说新语》)。一说秦朝末年农民起义时,葛婴为陈涉的大将,屡建战功,后无罪被杀。西汉初年封其孙为诸县侯,遂以诸葛为姓。历史上有三国时蜀相诸葛亮、诸葛瑾(诸葛亮兄)、诸葛瞻(诸葛亮子)、诸葛巾(诸葛亮戴过的头巾,又叫“纶巾”)、诸葛庐(河南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等。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里有著名人物“二诸葛”。这些词里的“葛”字都不读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