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13830500000018

第18章 G(2)

虼蚤(gèzao)

口语里指跳蚤。元杂剧《盆儿鬼》第三折有台词:“这羊皮袄上不知是虱子还是虼蚤。”

膈应(gèying)

北方方言里指讨厌、恶心。如“一见毛毛虫,心里就膈应得慌。”

硌牙(gè)

“硌”字,指碰到突起的硬东西后,感到不舒服或受到损伤。如“饭里有沙子,把牙硌了一下”、“椅子太硬,硌屁股”。

逗哏(gén)

滑稽、有趣的意思,有时在后面加上“儿尾”,读gér。天津话里指一个人很滑稽,叫“很哏儿”。一般认为相声是清同治年间由民间笑话演变而来的。对口相声又分“捧哏”和“逗哏”两种。以“逗哏”者为主说,“捧哏”者为附应。

发艮(gěn)

北方官话。(1)指瓜果萝卜等坚韧而不松脆。(2)形容人的性子执拗。(3)生硬、不自然。如“小刘的口音有点发艮”、“萝卜艮了不好吃”。

亘古(gèn)

“亘”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为“统读”去声gèn。“亘古”,指整个古代、终古或自古以来、从古到今。如“亘古未有”、“亘古奇闻”、“亘古至今”等。“亘”字是“延续”、“连绵”、“横贯”的意思。如“横亘”、“绵亘”、“盘亘”等。

年庚(gēng)

“庚”,古代指年龄。“同龄”又叫“同庚”。“贵庚”是委婉地询问人年纪的敬辞。“庚甲”指的是“年岁”。古人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的帖子,叫“庚帖”,上面写有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等。

绠短汲深(gěngjí)

“绠”字,指汲水器上的绳子;“汲”字,指深水井。成语“绠短汲深”意谓井绳短,不可以打深井之泉。语出《荀子·荣辱》:“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比喻能力薄弱而任务艰巨,不能胜任。

脖颈子(gěng)

也作“脖颈儿”或“脖梗儿”。指脖子的后面部位。“脖颈子”,应读“中重轻”格式,见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如鲠在喉(gěng)

“鲠”字,指鱼骨、鱼刺。“如鲠在喉”是指鱼骨或鱼刺卡在喉咙里。如“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女红(gōng)

“红”字,通“工”,音gōng,从《集韵》沽红切。旧时指女子纺织、缝纫、刺绣一类的活计,从事这些活计的妇女叫“红女”或“工女”。如《淮南子·齐俗训》中说:“而欲民之去末反本,由是发其原而壅其流也。夫雕琢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农事废,女工伤,则饥之本而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能不犯法干诛者,古今未闻也。”《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薛宝钗曰:“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种。”除此之外,“红”字一律读作hóng。

供应(gōngyìng)

指供给或提供。相关汉语词还有“提供”、“供稿”、“供养”、“仅供参考”、“供销”、“供销社”、“供不应求”、“供需”、“供求”、“供血不足”、“供水”、“供电”、“供暖”、“保障供给”、“供给制”、“供给舰”等。北京人将上述词里的“供”字一律读成去声,与普通话审音的规定和汉语工具书上的标定不符。

“供”字读去声gòng,往往与祭祀和审判活动相关。汉语里有“上供”、“供品”、“供奉”、“供具”、“供桌”、“供事”、“供职”、“口供”、“供认”、“供词”、“供状”、“逼供”、“诱供”、“招供”、“翻供”、“串供”、“笔供”等。

肱骨(gōng)

“肱”字,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也泛指人的手臂。“肱骨”指人和脊椎动物的上臂骨。

股肱(gǔgōng)

指大腿和胳膊的上部。古时比喻为辅佐帝王的得力之臣,如“股肱之臣”。《史记·孝文本纪》载,汉孝文帝刘恒在反省自己的政绩时曰:“天下治乱,在朕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

觥筹交错(gōngchóu)

“觥”字,古代盛酒或饮酒的器具,即酒杯。一般由青铜制成,腹呈椭圆形或方形,圆足或四足,盖子做成带角的兽头形或长鼻的象头形。主要盛行于商代或西周前期。陕西扶风曾出土西周早期的酒器“折觥”。“筹”字,指喝酒时行酒令用的筹子,用以计算饮酒的数量。成语“觥筹交错”是说觥筹错杂相交,形容许多人相聚宴饮的热闹场面。欧阳修《醉翁亭记》写太守引众宾朋于醉翁亭下溪水边饮宴作乐的场景:“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拱手(gǒng)

“拱”字,容易误读成阴平。两手相合于胸前,以示敬意或无所事事的样子;也表示不费力气,很轻易地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礼记·曲礼上》在述及如何对待先生的态度时写道:“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今有“拱手相让”一词。

勾践(gōu)

“勾”字的本字为“句”,很多古籍上也都写作“句”。勾字,音gōu,从《广韵》古侯切,中古平声字。(1)指弯曲。(2)姓氏用字,《百家姓》收。其源:一说有困民之国,句姓,为此姓之始(见《山海经》);一说是古代传说中主木官句芒(少暤氏之子重)的后代,以官为姓;一说南宋时为避宋高宗赵构名讳,改“勾”为“句”。“勾践”,有的史书上也写作“句践”,春秋末期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公元前465年在位。曾在夫椒一战中被吴王夫差大败,他卧薪尝胆,自励图强,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整顿国政,终于灭掉吴国。继而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建都琅琊(今山东琅琊山西北),成为一代霸主。

高句丽(gāogōulí)

“句”字,音gōu,从《广韵》故侯切,中古平声字;“丽”字,音lí,从《广韵》吕支切,中古平声字。容易误读成gāojùlì。

古国名。《汉书》作“高句骊”或省作“句骊”。(1)约公元1世纪中原割据混乱时,朱蒙在浑江一带建立的封建王朝,活动区域在今辽宁新宾县东、吉林长白山、浑江中下游一带,今吉林集安即汉魏高句丽故都。集安成为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425年。唐时为卫氏朝鲜并灭。集安的洞沟古墓群,存有上万座高句丽古墓。高句丽使用汉字,盛传佛道,提倡儒学,普遍接受了中原文化。高句丽人以能歌善舞著称,中原乐器很早就传入高句丽,逐渐发展为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高句丽乐。2004年,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3项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其主项目就是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2)公元1世纪后,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古国。公元7世纪中叶,新罗在朝鲜半岛占据统治地位。公元10世纪初,高丽取代新罗。14世纪末,李氏王朝取代高丽,定国号为朝鲜。“句骊”,又称“句丽”,此称始见于公元6世纪初,此后我国史书多用之,如《后汉书·东夷列传》中即有“高句骊”一章。朝鲜史书则仍通用为“高句丽”。

佝偻(gōulóu)

指脊背向前弯曲的人。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因缺乏维生素D多患佝偻病,也叫“软骨病”,是一种钙、磷代谢障碍病。病状为头大、腹大、鸡胸、下肢弯曲畸形、发育迟缓等。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佝”字为“统读”gōu音。

枸橘(gōujú)

一种茎上有刺的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又叫“枳”(音zhǐ)。浆果球形,黄绿色,味酸苦。常栽作绿篱。果实可入药,未成熟的叫“枳实”,已成熟的叫“枳壳”。北自山东,南至广东均有分布。“枸橘”容易误读成gǒujú。

篝火(gōu)

“篝”字,音gōu,从《广韵》古侯切,中古平声字。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史记·陈涉世家》中写陈胜、吴广揭竿起义时,陈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后世以“篝火狐鸣”形容密谋策划起事。中古以后也泛指在空旷地区或野外架起由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如“篝火晚会”、“熊熊篝火”等。

苟安(gǒu)

指处世态度马虎随便,不严肃认真。“苟安”指得过且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相关汉语词还有“苟且”、“苟同”、“苟合”、“苟全”、“苟活”等。另外,“苟”字还有“随便”、“假如”、“假使”的意思。如“一丝不苟”、“不苟言笑”、“苟富贵,毋相忘”等。据说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在洗澡时,外洗身,内洗心,并在其澡盆上刻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九个字,意思是,如果能每天更新,就天天更新,每天不间断地更新,用以激励人弃旧图新。

勾当(gòudang)

原指一般的事情。现专指坏事情或秘密的事情。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即审为gòudang(轻读),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又重新加以确认。容易误读成gōu dang。“当”字,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诟骂(gòu)

辱骂、指责。鲁迅先生曾评价章太炎先生:“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不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彀中(gòu)

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有效范围。后用以比喻掌握之中或圈套。另有“入彀”一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晋身的最高期望,统治者对科举选拔人才极为重视。据五代王定保的《唐摭(音zhí,拾取)言·述进士》载,唐太宗李世民曾私自在宫门(端门)口看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时,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媾和(gòu)

指交战国之间为结束战争状态、寻求和平而进行的如达成协议、缔结和约等一系列活动,即讲和、谋和。《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战国时秦国与赵国战于长平,赵败。赵王召来将军楼昌和说客虞卿,商议对策。楼昌曰:“不如发重使为媾。”虞卿曰:“昌言媾者,以为不媾军必破也。而制媾者在秦。”虞卿劝赵王送重宝给楚、魏两国,以笼络之,让秦国怀疑恐惧天下合纵对秦,“如此,则媾乃可为也。”但赵王不听虞卿的建议,发平阳君赵豹为媾,秦果纳之。结果,秦昭襄王知若攻赵天下皆不救赵也,始终不与赵国媾和。另外,“媾”也指结亲或交配,如“婚媾”、“交媾”等。

呱呱坠地(gūgū)

古“呱”字,《广韵》作古胡切,中古平声字,象声词。指婴儿的哭泣声。如《诗经·大雅·生民》写周始祖后稷出生后被弃不死的神异:其母姜嫄将其“诞寘(音zhì,‘置’的异体字)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现有成语“呱呱而泣”。另外,“呱”字在现代汉语里还读guā和guǎ。在“呱唧”、“呱嗒”、“叽里呱啦”、“呱呱叫”等词里读阴平guā。在“拉呱儿”里读上声guǎ。

曹大家(gū)

名班昭,东汉博学高才的女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班固死时所撰《汉书》的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零,并未完成。她奉昭帝命与马续共同续撰之。《汉书》初问世时,读者多未能通,她又亲授同郡马融等诵读。和帝时任皇后和妃嫔的教师。因以其夫曹世叔之故,被世人称之为“曹大姑”。年七十余卒。今存《东征赋》《女诫》等书。

“家”字,从《集韵》古胡切,义与“姑”同。“大家(音gū)”者,古时人们对有成就的妇女的敬称。如同近代以来,学术界亦尊称有学问、有地位、有影响的女性为“先生”一样。

轱辘(gūlu)

北方官话叫车轮子。“轱”字,极易误读成阳平。

骨朵(gūduo)

尚未开放的花苞或花蕾。读阴平的“骨”字组成的汉语词还有“骨碌”。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将“骨朵儿”、“骨碌”里的“骨”字审为阴平音。

汩没(gǔmò)

“汩”,本表水流声、急流貌。如“水流汩汩”。“汩没”指沉沦、埋没、淹没。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有“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句。注意:“汩没”的“汩”字与“汨罗江”的“汨”字在写法上的区别。

训诂(xùngǔ)

解释古书中词语文义的意思。古代有专门的训诂学,研读古籍应通音韵学、文字学和训诂学。《汉书·扬雄传上》写扬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音wú,通‘无’)为,少耆(音shì,通‘嗜’)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音jiǎo,求)名当世。”

骨头(gǔtou)

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规定:除了“骨朵儿”、“骨碌”里的“骨”外,其余的“骨”字一律读上声gǔ。

牯牛(gǔ)

古代指母牛或被阉割过的公牛。今转指公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