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13830500000016

第16章 F(3)

祓除(fú)

(1)古代习俗,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祭祀仪式。各地祓除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有所不同,通常于岁首在宗庙、社坛中举行。民间也有于阴历三月上巳日在水边进行的。还有的举火、熏香沐浴、用牲血涂身等。《史记·封禅书》曾载:“天子祓,然后入。”(2)指扫除、清除,目的是使之纯洁。“祓”字,容易误读成bá。

涪陵(fú)

重庆区名。长江及其支流乌江在其境内会合。秦置县,隋始称涪陵,元入涪州,1913年复改涪陵县。盛产榨菜,并产广柑和红橘。相关汉语词还有“涪州”、“涪江”、“涪县”等。“涪陵”中的“涪”字,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审为fú,容易误读成péi。

幞头(fú)

又名“软裹”和“折上巾”,古人用的一种头巾,贵贱通服,男子多用,宫中女官及女乐亦用之。“幞头”,始于北周。宋代涂漆于表皮,成为帽子,并定为官服。

田父(fǔ)

古代指在田里耕作的男性年长者。如《尹文子》寓言“田父得玉”中有“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的记述。另有“渔父”一词。

“父”字,音fǔ,从《广韵》方矩切,中古上声字,不取去声。在古代,“父”的本义不是父亲,而是父系氏族社会中司火的长者,后常用来指代男子的美称,泛称“老者”、“野老”。另外某些帝王对德高望重的大臣也称为“父”,如西周的吕尚(姜子牙),春秋时齐相管仲,战国时的范雎、吕不韦,楚汉相争时的范增等,都被尊称为“尚父”、“仲父”、“亚父”。

皇甫(fǔ)

复姓。一说源自西周太师皇甫的后代;一说源自周宋戴公子允石(字皇父)后人,取父字为姓,秦时改作“皇甫”(见《姓考》)。“皇甫”,极易误读成huángpǔ。

开张甫及(fǔ)

刚刚开张。“甫”字,是“刚刚”、“始”、“才”的意思。有“皇甫”(复姓)、“台甫”(尊称人的表字)、“神甫”(又叫“神父”,职位在主教之下、在天主或东正教堂里管理主持宗教活动的人)、“喘息甫定”、“行装甫卸”等汉语词。另外“甫”字还是分布较广的姓氏,据说出自炎帝裔孙伯夷,封其后为甫侯,子孙以国为氏。

“甫”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统读”为上声fǔ,容易误读成pǔ,如小说《红岩》中的叛徒甫志高,经常有人误读为pǔzhìgāo。

拊膺(fǔyīng)

指拍着胸脯,以示悲痛。“拊”字,也作“抚”,指拍、击;“膺”,指胸脯。汉语有“拊膺长叹”、“拊膺顿足”、“拊掌”、“拊髀”等词。如诸葛亮《后出师表》的结尾:“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果脯(fǔ)

指肉干、熟肉或干燥脱水的(用蜜渍成的)干果。《礼记·内则》中有“牛修、鹿脯”句。今有“桃脯”、“杏脯”、“枣脯”、“梨脯”等词。

“脯”字,音fǔ,从《广韵》方矩切,中古上声字。北京人习惯读成上声的pǔ。“脯”字在“胸脯”、“鸡脯”、“鸭脯”等词里读阳平的pú,从《广韵》蒲胡切,中古平声字。

讣告(fù)

指报丧的书面通知,又称“讣闻”或“讣文”。

复杂(fù)

北京人习惯读成上声。指事物的种类或头绪多而杂。

洑水(fù)

“洑”字,容易误读成阳平。指在水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