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3706200000011

第11章 世界各地和一些名人的的金钱观(2)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犹太人很小就懂得了一些有关金钱与金融的知识, 这使得犹太人在金融方面拥有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人们都称犹太人是“天生的金融家”。

§§§第四节 名人的金钱观

一、霍英东的金钱观

追随祖国改革开放每一步的一代商界巨子、国家政协副主席、著名的爱国人士霍英东,走完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于2006年10月28日晚7时溘然长逝,享年83岁。尽管临终前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遗言,在霍家子女看来,老人用自己人生的经历和举动,告诉他们人生在世,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霍老的金钱观,可以说是他人生观、价值观、财富观的最集中体现。

霍先生金钱观可贵之处,在于把社会利益、百姓福祉当作更大的事业,投资建设。20世纪50年代起投身地产业,而后成为香港首富的霍先生,靠炒地皮起家,也最懂得炒地皮,曾创分层销售、卖“楼花”的业内纪录,在内地最不愿意做的事却是炒地皮。且放着北京、广州、上海这些条件优厚的大城市不去,20世纪80年代初,就把目光投向荒芜偏僻的南沙,买下东部22平方公里滩涂,开始“喷沙造地”。当时已经63岁的老人,身患淋巴癌,但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往南沙跑一趟。这个总投资额高达数百亿元的“小香港”——南沙,现在已经成为粤港澳地区最具活力的地区。更值得感念的是,当年投资南沙的钱都是用“霍英东基金”,此举意在表明他开发南沙不为牟利。霍英东为商一任,致富一方,用行动告诉儿子,人做事最大的目的不是一味追求利润的回报,社会利益、百姓福祉是更大的事业。

霍先生金钱观的可贵之处,在于把回馈、贡献社会当作金钱最大的价值,无私奉献。霍震宇说,父亲教诲我们拥有金钱是给了你一种选择的机会,你可以吃喝玩乐,也可以为社会国家做更多的事, 在于你选择怎样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回馈、贡献社会是金钱最大的价值。

长期以来,霍英东为祖国的文化、教育、体育事业以及家乡建设捐献了大笔金钱。其中很大部分,是直接捐赠给体育项目的。霍先生曾说“捐赠体育项目,并非仅仅由于我本人喜欢体育运动,而是基于体育运动本身对于国家进步、民族兴盛的重要作用。”他最痛恨“东亚病夫”的污辱,所以,当2001年萨马兰奇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78岁的老人从座位上站起来,挥舞着小旗子,高兴得像孩子一般。从恢复国际奥委会席位到第一次申办奥运会,霍先生同样居功至伟,尽心尽力。有人为他算了一笔账,其捐赠总数已近百亿港元,建树了崇高的人格丰碑。而霍先生竟然一时答不出自己到底捐了多少钱——“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霍先生金钱观的可贵之处,在于把俭朴的生活当作人生的快乐,安之若素。霍氏拥资百亿,然而节俭得似乎难以置信:夜宵是参加晚宴打包回来的食物。鞋子坏了,也会让人拿去补补再穿。和霍英东相识几十年的曾宪梓“没看到过他穿什么好料子”。几十年来,从未见到其出入带保镖,总是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每个第一次与他共同进餐的客人,事先多半会从陪同的主人那里得到告知:吃饭能吃多少添多少,吃菜要吃多少就夹多少,千万别浪费。而在北京建房盖楼的霍英东,并没有自己的写字楼。来北京从来是拎一只布袋子,里面装着材料,走到哪儿看到哪儿,布袋子就是他的办公室。霍先生的金钱观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小贫苦出身,他对于财富有着本能的渴望和最本色的认知。霍先生并不讳言6岁之前从没有穿过鞋子,7岁时台风夺去了两个哥哥的生命,几个月后父亲又染病身亡。在18岁时谋得第一份职业——铲煤工,但很快被解雇。通过打拼而不断积聚的财富,既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指标,也是服务于社会,回报社会的最佳资本。财富的利他宗旨,俭约品性,慈善伦理,高贵责任,行为规式,正是先生从小的教养,是一种文化和生物遗传,亦是基本的人生态度,更是积一生的彻悟和自觉。

霍先生曾给人生打分:“不止10分,起码100多分!”面对一代财富巨子那些拼命攫取利润又偷逃税款的房地产业财富大佬,那些财富巨人慈善侏儒,那些纸醉金迷挥金如土、成为世界奢侈消费最豪奢一族的财富精英,实在应该愧怍才是。

二、李嘉诚的金钱观

香港首富李嘉诚被称为“世界经济强人”“、全球超级巨富”。他是怎样对待金钱的呢?他认为钱从社会中来,就应该回到社会中去,决不能嗜钱如命,不能“拔一毛利天下而弗为”。一个发财的人,既不应只顾一己之挥霍,也不应充当守财奴,更没有必要把财产全留给自己的子孙。在他看来,子孙自有子孙福,不为子孙当马牛。他说“:如果子孙是好的,他们必定有志气,选择独立自强之路,不依赖父母,自己独创天下;反之,如果子孙没有出息,不求上进,好逸恶劳,一味追求享乐,存在依赖心理,‘子凭父贵’,动辄搬出家父是某某……那么给他们金钱就会助长其骄奢淫逸的恶性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到头来一无所成,甚至成为社会的蛀虫,岂不是反而害了他们一辈子!”因此,他公开表示:“我没有一般中国人的想法——要儿子继承事业。”

三、斯宾诺莎的金钱观

斯宾诺沙以他独特的方式,研究创作了《伦理学》、《笛卡儿哲学原理》和《神学政治论》等闪烁哲学光辉的不朽著作,令有些后学者感到艰深难及。这里且不讨论他的哲学和形而上学。他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应当是当前我们紧张、热闹的工作生活的一付清凉剂。

斯宾诺沙被革出教门以后,由于父亲已公开声明同他断绝父子关系,他再也没有经济来源了,只好自谋生路。他先在一所学校里做了一阵子教师,但不久又失业了,被迫改行做打磨镜片的工作。

以前西方人眼镜上用的镜片都是用手工打磨的,要将一块毛玻璃打磨得平滑无比、没有一丝瑕疵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而那时的先生小姐们都爱在鼻梁上架着副金丝边眼镜,还有大家在影视里看到过的单片眼镜,种类数量很多,需要量很大。所以磨镜片是一门好职业,一个人可以磨得一家人温饱,何况斯宾诺沙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呢。

斯宾诺沙是在上犹太教会学校时学会了这门技术。为什么教会要教学生们技术呢?它又不是技校。这是因为犹太人有一个古老的信条,认为学问是十分宝贵的,所以决不能靠学问去换饭吃,否则就是自甘堕落了,也会辱没了神圣的学问。于是教会就在教孩子们做学问之余再教他们每人一门职业,并教导孩子们“用双手谋取世俗的物品,用头脑获得神圣的思想”。

斯宾诺沙对教会其它教条是不那么信奉的,惟独对这一条,不但信奉,而且一丝不苟地遵循。所以他同我们现在的学者们大不一样,一辈子都没靠学问挣钱,靠的是手艺。

如果斯宾诺沙成天磨镜片,那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但他没有他只是偶尔磨磨。什么时候呢?那要看他钱袋里还剩几个硬币了。他的老规矩是够吃饭就成。据当时比较熟悉他的一个人说,他“每个季度都要仔细算一次帐,以便能把钱不多不少正好花到年底。他对房东说,他就像一条蛇用嘴咬住了尾巴,意思是说到年底他剩下的只有一个零。”

由于只挣吃饭钱,不挣穿衣的钱。斯宾诺沙的衣服之破旧可用“褴褛”二字来形容,可以说阿姆斯特丹街头的乞丐也比他穿得好三分!斯宾诺沙之所以要过这样贫困不堪的日子,是因为这样的生活“它能给我宁静和喜悦”——这是他自己的话。

斯宾诺沙就过着这样高洁淡泊的生活,一个原因是他认为“世俗常人所追逐的名利肉欲等不惟不足以济人保命,且反为有害;凡占有它们的人——如果可以叫做‘占有’的话——很少有幸免于沉沦的,而为它们所占有的人则绝不能逃避毁灭。”另一个原因是为了省下时间用来写他的博大精深而玄妙的哲学著作。概括起来他的哲学的目的就是实现:为了达到人生的至高至善完美之境,人必须放弃财富、美色等世俗之追求,从自然中获得知识,并且不但使个人如此行事,而且帮助他人,令他人乃至整个社会都如此行事。

四、袁隆平的金钱观

袁隆平曾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谈到自己的金钱观,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其一,“钱是重要的,但其来路要正”。一份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一千亿元。而事实上,他每月的收入连工资和补贴只有几千元,但他却乐呵呵地说:“这些收入不低了,够花了。”这种态度,凸显其高尚。

其二,“钱是挣来用的,但莫奢侈浪费”。袁隆平将国家的奖励大都用来搞科研,并拿出1200万元设立“农业科技基金奖”。他自己的饮食以清淡和卫生为主,衣服以朴素大方为所求。

其三,“该用的钱就要用,不要小气”。生活中的袁隆平勤俭、朴素、“小气”,但对教育事业、慈善事业却慷慨大方。

其四,“钱不是衡量地位身价的标尺”。袁隆平说:现在有些人瞧不起农民,这是不对的。农民主要有两个优点:一是朴实,二是勤劳。别看他穷,可心胸开阔。穷不是低下,有钱不见得高贵,要看本质。

金钱是一面镜子,在它面前可以照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五、巴尔扎克的金钱观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一生勤于创作共有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问世,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钱袋》、《夏倍上校》等。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既是个作家也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作为作家他往往把自己对事物的观点、看法通过其作品及其中人物言行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在研究作家的思想时常常可以通过分析其作品来了解。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金钱是个重要主题,就如法国著名批评家泰纳概括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时所说:“金钱问题是他最得意的题目……他的系统化的能力和对人类丑处的明目张胆的偏爱创造了金钱和买卖的诗。”我们分析巴尔扎克的金钱观可以通过分析其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来了解。概括起来巴尔扎克对待金钱的观点主要有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