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3706200000010

第10章 世界各地和一些名人的的金钱观(1)

§§§第一节 中国人的金钱观

一、在中国,“恭喜发财”是过年见面时人们常说的一问候语,许多人还把印有“恭喜发财”四个烫金大字的对联贴在门上。追求财富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做生意、挣大钱也成了许多年轻人的愿望。汉语中有许多有关钱财的俗语,比如“有钱能使鬼推磨”等。许多中国饭店和家庭都供奉着财神爷。在中国,招待客人时一般都要上一条整鱼,希望年年生活富裕,即“年年有余”,因为在汉语“鱼”和“余”发音相同。

1、善于赚钱

中国人的赚钱能力令世界惊叹,华商便是一个代表。全球华商约为6000万人,分布在170余个国家,中国城遍布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近年来,华商与中国政府的联系也非常紧密,中国70%的外国直接投资来自华商资本。华商凭借其出众的金钱观和经营艺术,被外界誉为“东方的犹太人”。

2、做生意很谨慎

中国人的金钱观念非常谨慎,是保守行事与慎重管理的结晶。进行金钱交易时,中国人注重当面点清。举例来说,中国人一般会在现场核对收据,而不会像韩国人那样拖到日后解决。在银行取钱时,经常可以看到中国人在一张一张地数钞票。中国人投资时,不管当时多么有把握,都不会当场拍板。亚洲首富李嘉诚在其自传中写道:“我们需要敲打石桥后再过河的慎重。”中国人也很忌讳欠债。如果有欠钱的情况,中国人一定会拼命把钱还上。而且,中国人借钱时,通常不需要有人担保,因为中国人相信信誉。

3、喜欢存钱

储蓄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每当手中有了钱,中国人都会先存起来。近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年轻人中间掀起了消费热潮,但是储蓄仍是主要趋势。许多中国人即使明天还要把钱取出来用,今天也会把钱存进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33.4%的被调查者表示会把余钱存起来。中国人存钱,多会存成定期,并且大多为养老和看病所用。为了刺激百姓用手中的钱进行消费,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中国人的储蓄心理让中国政府的努力收效不大。

4、喜欢投资房地产、古董以及股票

中国人喜欢购买利息高、收益稳定的国库券,并热衷房地产和古玩。中国人认为,房地产的收益要远远大于风险。7%一8%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也有房地产热潮的功劳。古玩是受中国人喜爱的一种保守性投资对象。据悉,目前中国有7000万古董爱好者。2004年,中国的古玩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100亿元人民币。中国人对股票的投资热情有些冷淡。因为其收益的不确定性与中国人追求稳妥的理念相冲突,而其收益性与中国人的追求财富心理相吻合,这多少有点二律背反的意味。

§§§第二节 美国人的金钱观

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其中除了有政治、战争、文化等原因外,不可否认,美国人独特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不可小觑。尤其是金钱教育方面的做法非常独到而有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零花钱的使用

教孩子使用零花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理财、勤俭节约和自己做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美国的家长尽可能将孩子的零花钱数量控制在与他的同伴大致相当的水平上。至于零花钱的使用,则由孩子全权负责家长不直接干预。但一旦因孩子使用不当而出现“经济危机”时,家长不会轻易帮他们渡过难关。因为只有如此,孩子才会认识到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二、鼓励孩子打工挣钱

美国的家庭,无论贫富,都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打工挣钱。家长们认为,孩子从小挣钱不仅可以使他们懂得钱的价值,而且还能让他们学会有计划地用钱,为以后经济自主做好准备。因此,他们会让孩子自己支付保险费或部分学习费用及其他费用。孩子们为了挣钱,或是在家干活儿,或是外出打工,这在美国是习以为常的。一般来说,9岁或10岁的孩子可以为邻居送报纸,年纪稍大一些的少年可以干诸如照看孩子等各种杂活儿。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则完全独立,靠自己挣钱读书———有的人把钱攒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用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孩子们觉得,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所以,必须找工作,做到经济上独立。但是,对于孩子通过做家务取得报酬以及在业余时间打工的做法,也有一些专家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孩子完成家务劳动是一名家庭成员应担负的责任,是一种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自己家里的活儿付钱的话,那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结果往往会使孩子弄虚作假去奉迎而骗钱。此外,家长也不能让孩子过度地从事业余时间的打工活动,因为长时间的打工会干扰孩子完成学业,剥夺他们参与重要的家庭和社会活动的机会。

三、教会孩子如何存钱

在美国,孩子出生后,很多父母会给孩子开一个银行账户,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习储蓄以及理财知识。美国家长普遍认为,存钱的习惯会使孩子珍视自己的劳动所得。

四、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金钱

在美国的传统观念中,家庭教育切忌将钱摆在超越一切的地位。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就曾对其子女说:“金钱不能换来感情。如果我特别大方,给你们很多钱,那你们只能记得我的钱,记不住我这个人。如果我特别抠门儿,可能也得不到你们对我的感情,所以我宁愿多花些时间关心你们,培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为在关爱面前,金钱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你们应该牢记,最打动人心的是感情,不是金钱。”

五、让孩子参与家庭的经济生活

为了帮助孩子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一些美国家长还会让孩子替自己去缴纳家里的电话费、车费或其他花费。孩子长大一点后,家长就会翻开账本,告诉他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帮助孩子了解如何掌管家庭的“财政”。

此外,美国富豪家庭的金钱教育也是值得一提的。众所周知,美国有为数众多的全球闻名的富豪。但是即使是这些极其富有的家庭,他们也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理财教育。因为这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后代将会继承庞大资产,面对巨额的财富,他们需要有过人的财商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富豪家族要面对一个永恒的话题:尽量少出败家子。

拿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富的富豪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来说,虽然富甲天下,但他们从不在金钱上放任孩子。洛克菲勒家族认为,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物质的诱惑。所以他们对后代的要求反而比寻常人家更加严格。家族规定,每周给孩子1美元50美分的零花钱,最高不得超过每周2美元,而且要孩子记清楚每笔支出的用途,每周核对一次账目,领钱时交家长审查。如果钱账清楚,用途正当,下周增发10美分,反之则减……洛克菲勒家族就是通过这种办法,使孩子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学会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本领。

同样,连续两年排名全球财富500强第一的沃尔玛公司的老总———老沃尔顿从不给孩子们零花钱,而是要求他们自己挣。四个孩子很小就开始帮父亲干活儿了。他们跪在商店的地上擦地板,修补漏雨的房顶,夜间帮助卸车。父亲付给他们的工钱同工人们一样多。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钱的来之不易,懂得了勤俭节约的道理。

人说美国人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就是三不借:金钱不借、汽车不借、老婆不借。

他们相处之间,在经济上清清爽爽,至亲好友概无金钱交往,压根就没有向人借钱的习惯。没钱怎么办?向银行贷款或者打工。出门在外忘了带钱,那就开支票,哪怕是一元也照开。外出吃饭、看电影、听音乐一般都是AA制,除了请客者事先自己讲明。因此用不着担心囊中羞涩颜面难堪,也不用考虑如何回请。相互间的探视、赴宴什么的也带礼物,那都是些不会给人以心里负担的小礼物,诸如自做的小点心、小制品,或是一盆花、一瓶酒、一小包巧克力、甚至一小瓶辣椒酱。无需你用心掂量对方礼物的价值,不必劳神想着如何去还这个情,可真谓 “朋友之交淡如水”。总之,美国人不喜欢欠人钱、欠人东西,连“情”也不愿欠。想想也是,谁也不欠谁,的确让人活得很轻松。

不借汽车确实对双方都有利。万一出了车祸,伤了人,被借方不好受;伤了车,借方内疚。干脆相互不借,这就免去了很多无味的麻烦甚至纠纷。

通过下面的事例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国人的金钱观

帮邻居

隔壁邻居要外出旅游一星期,请外孙帮他每天喂一次鱼,并承诺付给他20元,问他是否愿意?付的钱是否合适?

我随即对他妈说,咱们孩子可不能收钱,再说了,都是隔壁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以后还怎么相处?可他妈却说,这是人家邻居和孩子之间的事,我们不好掺和,让他自己决定吧。我有些不悦,作妈的不教育孩子助人为乐、大公无私?那我作外婆的可不能等闲视之。

于是我把外孙叫到跟前和他慢慢谈了半天。只见他瞪着两个眼睛盯着我,对我的谆谆教导似乎一片茫然。过了一会儿,这11岁的美籍小华人却反过来向我进行教育:“姥姥,这里是美国,和中国是不一样的。”

“我们中国孩子帮人忙,是不应该收钱的,你说说,美国人帮助别人为什么要钱?”

“那中国人为什么要用筷子吃饭?”这问题提得倒怪。

“嗯……,这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习惯。”

“那收钱也是美国人的习惯呀!”

我一时语塞。

“那你们可以收礼物吗?”他又问。

“人家为了表示感谢,送点小礼物,我们还是可以收的。”

他绕了一大圈,总算找到可以和我沟通的理了:“对啊,人家给你的钱,就是礼物。钱不是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礼物吗!”我思忖,是啊,有这么点道理。

接着,他的数学小脑瓜很快一转说:“我一共要去他家8次,每次都要开门、关门,拿鱼食,喂鱼,喂的不能多也不能少,喂完了还不能马上走开,要观察一会儿。这样每天最少要15分钟,一起就是120分钟。而且鱼还不能死掉,所以我拿这20块钱并不多。”

我被他连道理带算帐弄得个稀里糊涂,愣在那里半天搭不上话。

搞了几十年教育的老外婆,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呵!

听他说,有一次到他妈妈好朋友家玩,那位阿姨家晚上要举行PARTY,就让自己儿子和外孙两人打扫房间,付给他们每人10元钱。外孙说他们花了一小时才干完,阿姨很满意,他们挣了10块钱也是欢天喜地。

倒也是,各有所得,公平交易,当然皆大欢喜。

做家教

1999年夏天,外孙随他爸回国探亲。这年正好外孙女转学到外语学校,感到外语有点跟不上,很是苦恼。大女儿就请外孙住到她家,帮助辅导英语,开玩笑地说算是请他做家教。我插言:“那可要付家教费的”,大女儿随口说:“好,姐姐成绩上来了大姨付你100元”。

外孙的帮助确实有成效,外孙女很快就有了进步。每次测验考试什么的,小老师都仔细看试卷、问成绩,我们也都没在意,只觉得这小家伙还挺负责的呐。

该是外孙回去的日子了。临走的前一天下午,我给他收拾行装,他嘟嘟囔囔地自言自

语:“大姨还没付我钱呢”。

我奇怪了:“什么钱?大姨借你钱了吗?”

“她说好的,让我做家教,说姐姐成绩提高了就给我100块钱。”

我不禁笑了:“嗨!你还当真呐,再说大姨送了你那么多的礼物远远超过了这100块钱。”

“这是她自己要送给我的嘛”他不服地说。

大女儿下班后,我悄悄把这事告诉了她,她也乐坏了。

晚上,大女儿拿出200块钱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要走了,这是付给你的家教费。你教得非常好,大姨和姐姐都很感谢你。”

外孙看了一下,抽出了100元退还给大姨,并一本正经地说;“讲好的是100元。”

大姨愣了下说:“那另100元就算是给你的奖金吧!”

“那不行”他还挺讲信誉。

我随即对他说:“我一个夏天,教了你那么多中文,你是不是也该付点钱给我呀?”

他一脸狡黠地笑着:“可你事先也没跟我订合同啊!”

别看这10岁小小年纪,在“资本主义”的熏陶培养下,还蛮有点经济头脑呐!

§§§第三节 犹太人的金钱观

犹太人很重视教育,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对孩子“金钱观” 的培养。犹太人认为,让孩子很早就接触金钱,对其财商的培养很有益处。在家庭中,孩子帮忙做家务, 父母是要付费的,而且采取同工同酬,孩子所得薪酬标准视工作的难易程度而定,与年龄大小无关。

从3岁起,犹太人就开始为孩子制定金钱意识的培养计划:

3~ 4岁, 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辨认钱币种类,认识币值多少;

4~ 5岁, 孩子在父母的监护下,学会用钱购买一些简单的小商品;

5~6岁, 父母应教育孩子知道钱来得不容易,要得到它必须付出艰辛劳动;

6~ 7岁,孩子会数5000美元以内的钱,能用储蓄罐等东西储钱,培养“这是我的钱”的意识;

7~ 8岁,孩子可以看懂商品价格标签,能判断自己有无购买此商品的能力;

8~ 9岁,孩子可以自主在银行开户存钱,能自己工作挣零花钱,如卖报、擦皮鞋、做家务等;

10~ 12岁, 亲身体验到挣钱决非易事, 树立节约观念,不忽视一分钱的价值;

12岁以后, 可以像成人一样参与任何商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