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导读本(下册)
13698600000005

第5章 宋词(5)

知识链接:

词中对刘禹锡诗作的化用:

刘禹锡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才华横溢,满怀爱国热情,早年因进士及第而得以入朝为官,后来因为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到贬谪。在仕途失意的时候,他游览了金陵古都,在游览时触景生情,有感于金陵昔日的繁华与如今衰颓的对比,便写下了《石头城》和《乌衣巷》这两首咏史之作,以抒发内心之感慨。这两篇作品在问世之后,一直深受好评,后世的不少文人都反复研读并借鉴。周邦彦的这首《西河·金陵怀古》就化用了两诗中的句子和诗意,但又浑然天成,产生了新的意境,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

13 李纲《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李纲主要生活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当时金兵入侵,国家战乱不断,处于危亡的境地。在宋钦宗时期,金兵接连进攻,侵占了不少国土,投降派主张求和,当时正在朝廷任职的李纲坚决主张守城迎战。后来,李纲被钦宗委以守城重任。在守城期间,他深谋远虑,指挥得当,在他的指挥下,宋军大挫金兵,成功地阻止了金人的进一步侵略。眼见胜利在望,李纲心里非常高兴,不禁想起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将领,一时兴起,就写了三首《喜迁莺》,这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首。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

李纲

长江千里,限②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③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④。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⑤。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蒸民⑥,周雅何曾专美!

注释:

①淝上:指东晋淝水之战。

②限:划分。

③索虏:在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因留辫子而被人称为索发虏,这里是对金兵的蔑称。

④从容颐指:形容从容自如。

⑤蛇豕:原比喻贪婪残暴的人,这里代指金兵。

⑥蒸民:指黎明百姓。

李纲(1083~1140 年),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宋代著名抗金英雄。他生活于北宋和南宋更替的时期,一生历官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等职,与赵鼎、李光、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还能诗善文,写下了不少爱国篇章,尤其是一些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等。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史咏怀词,词人通过追怀古代的历史名人及其英勇事迹,抒发了自己的报国豪情,表现了其作战胜利的喜悦和豪放、豁达的心胸。

词的上片描写了淝水之战的地理环境和东晋方面的运筹准备情况。词人从写景入手,先写了自己举目远望所见到的情景,即一泻千里的长江,无边无际的雪浪和云涛,由此渲染了淝上雄伟而壮丽的景色,也突出这里险要的地势。看着这里的环境,词人暗笑外敌的不自量力,说有着这样的天险,外族怎么敢轻易来犯。紧接着,词人由景及情,引出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仅以简单的几笔就形象地勾勒出对战双方的不同情态:一是自诩“投鞭断流”的前秦统帅苻坚狂妄自大,率军南侵;一是胸有成竹的东晋名将谢安面对百万秦兵,仍旧从容镇定,指挥自如,最终在战役中获胜。在这里,词人表面上吟咏的是古代的战役,实际上是以古喻今,把来犯的敌人比喻成妄自尊大的秦国军队,而用谢安自比,从而流露出词人的自信和必胜的信念。

词的下片着重渲染了淝水之战的“奇伟”场面。词人先是描写了两军对阵时的宏伟壮阔情景,前秦军人多势众,看起来阵容非常强大;而东晋大军却巧妙周旋,从容应对,结果前秦大将苻坚面对东晋大军摆出的阵势,心生畏惧,以至于看到山上的草木都以为是东晋的伏兵,结果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故事。词人在对作战双方情景的描述中,突显了晋军以少胜多、出奇制胜。词的最后三句点出淝水之战对于延续东晋的统治,保护东晋的百姓有着重大的作用,认为它完全可以与周宣王的中兴之功相媲美。在赞美和歌颂历史的同时,也展现了词人的自信和豪放。

知识链接:

淝水之战:

在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一直想要吞并晋王朝。在383年,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向晋国出发,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两军交战于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段)。秦军统帅苻坚非常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起初的时候,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前秦军占尽了有了优势。后来,苻坚听从了阳平公苻融的建议,企图先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然后趁着进军渡河渡到一半的时机一举消灭他们。

谁知,前秦的军队刚刚后撤,军阵中就有人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兵众们听到后就狂奔乱逃,前秦军大乱。谢玄、谢琰、桓伊等赶紧率领军队渡过河来攻击他们。此时,虽然苻融努力稳定军心,率领退逃的兵众,可已经无法控制大局。统帅苻坚见到这种情景也慌了手脚。由于这场胜利,晋军的士气大增,最终在淝水决战中彻底击溃了前秦军队,苻融在战役中阵亡了,苻坚也受了伤,只得带领剩下的军士仓皇逃跑。由于心中害怕,他看到草木也以为是晋军的士兵,听到风声鸟声就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14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在政治上也卓有建树。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国家积贫积弱,各种社会矛盾突显,他目睹时弊,立下了革新救国之志。于是,他给当时的皇帝写了一封万言书,提出了变法改革的各种主张。宋神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宰相,积极推行革新变法。后来因为保守派的反对和阻挠,变法失败,王安石也因此罢相回金陵。退居金陵期间,他的心情十分沉重,有感而发,便写下了这一名篇。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①,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②,翠峰如簇③。征帆去棹④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⑤,画图难足⑥。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⑦。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⑧。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

①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②千里澄江似练:长江水就像是一匹长长的白绢。澄江,清澈的长江。练,白色的绢。

③翠峰如簇:青翠的山峰好像丛聚在一起。簇,丛聚。

④去棹:停船。棹,原本是一种划船的工具,此处用来指代船。

⑤星河鹭起:白鹭从长江中的小洲上飞起。星河,指长江。

⑥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⑦悲恨相续:令人悲伤恨怒的事情接连发生,这里指历史上发生于此的亡国悲剧。

⑧漫嗟荣辱:空叹什么荣耀耻辱,此处是诗人的感慨。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在文学上,他擅长写诗作文,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元日》、《梅花》等,至今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借古喻今的词,作品描写了金陵壮丽独特的自然风光。词人通过对六朝往事的抒写及其历史经验的总结,表达了其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对当朝现实的不满。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金陵的壮丽景色,词人在晚秋时节登高望远,看到了金陵独特的自然风光: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争相聚在一起;在滔滔千里的江面之上,无数征帆于落日余晖中匆匆驶去;岸上酒家斜立着的旗迎着西风在飘扬。极目远望,在水天相交的地方,小船仿佛在淡云里若隐若现,一群白鹭在江中的小岛上腾空而起。这里的景物描写,有实景也有虚景,有远景也有近景,景物的色彩有浓有淡,词人巧妙地运笔,使各种景致显得和谐而富有美感,构成了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美景图。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词人不仅点出了金陵独特而壮丽的自然风光,更为全词营造出一个广阔宏大的背景,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好了铺垫。

词语的下片侧重于借六朝兴亡的史实抒发感慨。作品由“念往昔”一句自然地过渡到词人登临时的感受,指出六朝的统治者竞相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最终导致了亡国的命运,悲恨相继不断,后人在凭吊时无不哀叹感怀。词人在此以“繁华竞逐”总括了千古兴亡的故事,并以一个“叹”字引出了对六朝历史兴亡的感慨。接着词人笔锋一转,指出六朝的旧事已经随着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只剩下几缕寒烟和一片绿色的衰草。直到如今,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在这里,词人实际上是在借古讽今,以提醒人们吸取六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同时表达自己的忧患意识。

知识链接:

词中的用典:

在这首词中,王安石借古喻今,以六朝时期兴亡的历史抒发了自己对于当时时政的忧虑和对朝廷统治者的不满,启迪人们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史明鉴。为了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词人在其中化用了不少名句和典故,这些用典贴切自然,为作品增添了不少亮色。

“千里澄江似练”一句化用了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星河鹭起”中巧妙地运用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诗意,但写得更为形象,更富于意境。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化用的是杜牧《台城曲》中的诗句:“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这两句实际上还暗含了隋灭陈的典故:在南朝陈后主时期,当隋朝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陈后主仍在寻欢作乐,听着自己谱的新曲《玉树后庭花》,欣赏着歌女们的歌舞,导致隋朝的军队活捉了陈后主,南陈就此灭亡。

15 姜夔《扬州慢》

姜夔生活的年代正值南宋王朝和金兵对峙,是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为躲避战乱,他经常四处漂泊。在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的冬至,当时20岁的姜夔来到了扬州。在这里他触景生情,想起了十几年前完颜亮率金兵南侵,江淮军败的史实,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①,予过淮扬。夜雪初霁②,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③,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④去后,废池乔木⑤,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⑥,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淳熙丙申至日:淳熙三年(1176年)的冬至。至日,指冬至。

②初霁:雪刚刚停。

③淮左名都:指扬州,因扬州是宋代淮南东路的首府,故有此说。

④胡马窥江:指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攻破扬州,直抵长江边的瓜洲渡的历史。

⑤废池乔木:荒废的城池,残存的古树,此处用于形容城中荒芜、萧条的景象。

⑥杜郎俊赏:这里用于形容俊逸清赏的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曾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姜夔(1154~1221年),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浪迹江湖。他不仅擅长写诗作词,还精通音乐和书法,其中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代表作有《扬州慢》、《点绛唇》等,至今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和琴曲《古怨》等作品集传世。

赏析:

这是词人借史咏怀的名作之一,词中描写了扬州在战争洗劫后的萧条景象,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造成的灾难,同时以史鉴今,表达出词人对南宋王朝偏安政策的不满及其深沉的忧患意识。

词人首先运用小序的形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及原因,点出了自己在路过扬州时因目睹萧条景象而引发了怀古之思和今日之感,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词的上片主要写词人途径扬州时所见到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词人首先从自己的行踪写起,他初次经过扬州城时,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在这里,词人特意点出,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和竹西亭的迷人景色,表明了当时他是怀着期待的心情来欣赏古城的。可到了这里之后,词人却看到当年垂柳夹道、春风弥漫的扬州城如今只剩下一大片长得茂盛而整齐的荠麦,昔日杜牧所描述的扬州美景已经消失了。由于金兵入侵并时常在城里烧杀掳掠,扬州城如今只剩下荒废的城池和高大的树木,人们在谈到战争时仍然刻骨痛恨和心有余悸。对扬州城这番衰颓景象的描述,诗人有意营造出一种悲愁而凄惨的氛围,而“清角吹寒”、“空城”等词,更让全词蒙上孤寂而冷清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