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导读本(下册)
13698600000003

第3章 宋词(3)

7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正值北宋和南宋的交替时期,当时金兵已经大举入侵中原,并侵占了大量国土,可朝廷统治者仍旧采取不抵抗政策。目睹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辛弃疾毅然从军,后因有功被提拔。之后,他因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和报复而被罢官,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绍熙四年(1193年),当时正在闲居的辛弃疾得知自己的好朋友——当时已经51岁的陈亮在礼部的进士考试中状元及第,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①看剑,梦回吹角连营②。八百里③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④。沙场秋点兵⑤。

马作的卢⑥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⑦,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

①挑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②吹角连营:指军队。

③八百里:牛的名称。古代有一头牛,名叫“八百里驳”。

④翻塞外声:演奏边塞征战的乐曲。翻,演奏。

⑤点兵:检阅部队。

⑥的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⑦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收复中原的大事。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其出生于北宋与南宋交替的时代,曾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后因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而被罢官,晚年时再度起用,不久病逝。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上,他的作品风格豪放,笔力雄厚,内容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赏析:

这是词人在闲居时期的代表作,词中回顾了昔日英勇杀敌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报国无门的激愤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其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词的上片主要写词人如今闲居的情形和昔日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词人闲居家中的苦闷心情和希望在战场建功的豪情。全词以现实生活情景开篇,主要描写词人趁着酒兴拔出佩剑,借着灯光仔细欣赏和把玩,由此回想起当年参军抗金的军旅生活:军营里响起了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用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而激越的边塞战歌;在秋天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军队,准备出征。在这里,词人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那段金戈铁马、挥洒豪情的战场生涯。在回忆中,词人有意渲染了军营的紧张气氛和沙场征战的悲壮,同时也流露出词人对昔日军旅生活的怀念和对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渴望,显示出了其豪迈的气概。

词的下片紧承上文,描写了紧张而惊险的战斗场面:词人所骑的马像的卢那样飞奔,冲向敌军的阵营;强弓放箭时发出巨大的声响,就像是霹雳爆炸,惊心动魄。在这里,词人抓住坐骑和弓箭这两个方面,形象地写出了战斗场面的惊险和悲壮,也表现了抗金将士作战时的勇猛及冲锋陷阵、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受到将士们的感染,词人不禁感慨“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以此点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志向和决心。然而,“可怜白发生”,词人最终仍是壮志难酬,抒发了其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罩了一层悲凉的气氛。

知识链接:

辛弃疾的童年故事:

辛弃疾生活的那个年代,金兵南侵,国运衰颓。大约在辛弃疾十六岁的时候,金兵入侵济南,占领了他的家乡济南,他亲眼目睹了金兵在城中烧杀劫掠、百姓生活痛苦不堪的情形,从此立志驱逐金兵,保家卫国。

一天,一个金兵的将领来到了辛弃疾的家中,逼迫他的祖父辛赞用酒肉款待他。辛赞是个老实人,虽然心中很有怨气,却不敢不从,于是置办了一桌酒席款待金兵,本就十分骄横的金兵见状,更加张狂起来,竟然当众耍起酒疯。

看到自己的家人遭受金兵的侮辱,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从墙上抽出一把剑,对着金兵将领激昂地说:“既然大家兴致这么高,我愿意舞剑来给大家助兴。”话刚说完,他就舞起了剑,剑法娴熟高超,舞到兴头上,剑人合而为一,令人分不清虚实。正当金兵看得起劲的时候,忽然听得辛弃疾大呼一声:“看剑!”一个大鹏展翅,宝剑直指金兵将领的脑袋。金兵将领吓得赶紧躲闪,只听得“扑通”,连人带椅仰倒在地。辛弃疾急忙做了个漂亮的收剑动作,并说了声“莽撞了”,然后从容地站立一旁。金兵将领此时惊魂未定,呆呆地坐在地上,过了好一会儿才冒出一句:“舞得好,好厉害的英武少年!”

8 张孝祥《六州歌头》

张孝祥生活于南宋初期,那时朝廷中主战派和主和派斗争激烈,在秦桧任宰相时,主和派占了上风。在秦桧死后,皇帝突然起用了主战派将领张浚,积极准备北伐。起初,张浚率领的军队在东采石一带打败了金兵的进攻,大大鼓舞了士气,可后来由于准备不足,张浚部队接连惨败,主和派趁机又说服了孝宗皇帝。于是皇帝罢免了张浚的官,派人去金国议和。积极支持北伐的张孝祥听到这个消息后,在一次朝廷宴会上即席写了这首词,以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①。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②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③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④,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⑤。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⑥。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释:

①莽然平:指杂草茂盛,已经与关塞相平了。

②洙泗:指流经山东曲阜的洙水和泗水。

③区脱:指土室,古代北方民族在边境上所建的供军事侦察用的小屋。

④埃蠹(dù):蒙尘被虫蛀。蠹,虫蛀。

⑤渺神京:指收复汴京遥遥无期。

⑥翠葆霓旌:这里借指南宋大军。

张孝祥(1132~1169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人,南宋词人、书法家。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及第后入朝为官,一生曾任镇东军节度判官、秘书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他积极支持北伐主张,也曾两度罢官。在词作方面,他效仿苏轼,笔力雄健,至今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赏析:

这是词人在义愤填膺的情况下写出的词作,全词描写了金兵横行肆虐的罪恶行径,对朝廷的妥协政策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有心报国却没有机会的悲愤之情。

词的上片描写了金侵占中原地区而国土沦丧的情形。开头两句是说,淮河作为宋金两国的分界线,应该是壁垒森严的,可在词人看来,这一地区竟然是荒草茂盛得与关塞齐平了,由此就隐喻了金兵入侵的事实。在接下来的七句中,词人直接抒写了国土沦丧的事实:宋金的边境宁静而凄凉,这样的情景不禁令人想起了当年的靖康之耻,更不由得让人黯然神伤。然而这一切好像是上天注定的一样,无法挽回。正是这样的结果,使得国土沦丧,中原变成了任由金兵宰割的牧场。而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词人进一步写了金兵入侵后的情景:原本属于宋国的淮河如今却成了两国的分界线,金兵就驻扎在与宋国一水相隔的地方,在淮河边上横行无忌,这样的情景实在是令人忧心。

词的下片主要抒写词人的悲愤心情。在前几句中,词人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热情,也写出了自己准备的用来杀敌的武器却无用武之地的事实,从而表达了自己怀有满腔热情,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一个“空”字,写尽了词人心中的愤懑与不平。“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几句是对朝廷投降议和政策的无情嘲讽,所表达的大体意思是,朝廷不积极抗战,反而一心求和,这样下去,以前的国仇难报,沦丧的国土也难以收复,统治者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还与金国议和,实在是让人悲愤。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词人一气呵成,继续谴责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和苟且偷安,听后令人悲愤万分,很有感染力。

知识链接:

多才而正义凛然的张孝祥:

张孝祥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很有骨气,敢于伸张正义。相传他早年时就才华出众,因为在乡试中成绩优异而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当时的主考官虽然很欣赏他的才华,但碍于当朝宰相秦桧的面子,就将秦桧的孙子秦涢定为头名,而将他定位第二。后来,皇帝亲自看了两人的试卷后,对张孝祥的文章大为赞赏,再看看秦涢的文章,觉得相差甚远,于是便钦点张孝祥为状元,而将秦涢定为了第三名。秦桧对此大为恼火,从此便对张孝祥怀恨在心。

在为官期间,张孝祥忠诚耿直,在很多官员对宰相秦桧的恶行敢怒而不敢言的时候,他仍旧直言上书,指陈政事,高宗因此而非常赏识他。秦桧见状,对他心生畏惧,想要拉拢他,但张孝祥一点都不领情。看到无法拉拢他,秦桧又改变了做法,想办法排挤和打击他,甚至为此而诬陷张孝祥的父亲谋反,但张孝祥大义凛然,正色以对。后来,张孝祥又积极为抗金英雄岳飞平反昭雪,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162年,宋高宗在退位之前,终于追复岳飞原官,发还其原有财产,由此使得千古冤案得以昭雪。

9 文天祥《酹江月》

文天祥是南宋末期著名的爱国将领,他早年时在家乡起兵抗元,后又参加了朝廷的军队,积极抗元。在一次海上激战中,宋军兵败,宋朝从此灭亡,文天祥也被俘了。在俘虏了文天祥之后,元军将领想要劝降他,便下令对他以礼相待,可文天祥不管怎样都不肯屈服。在被俘期间的一天,文天祥在元军军营中见到了同样被俘的好友,两人互相唱和以抒悲愤之情,文天祥当时写下了这首词。

酹江月·乾坤能大①

文天祥

和友驿中言别。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②无著处,那更寒蛩③四壁。横槊题诗④,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⑤,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注释:

①能大:如此之大。

②牢愁:忧愁。

③寒蛩:深秋的蟋蟀。

④横槊题诗:指曹操伐吴时,曾在长江上赋诗,这里指英雄气概。

⑤龙沙:指塞外沙漠。

文天祥(1236~1283年),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天祥,号文山,浮休道人等,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一生致力于积极抵抗元兵的侵略,后因为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他前期的诗歌创作风格相对平淡,后期作品多表现爱国热情,慷慨激昂,至今有《文山先生全集》传世。

赏析:

这是词人在被俘后在押送途中见到好友后写的诀别之作,全词慷慨激昂,表达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和愤懑之情,同时又充满着国家虽亡而正义犹存的英雄气概。

词的上片侧重写对往事的回忆。词人在开头两句中以蛟龙虽然暂时屈居池中,可终有腾飞的一天来比喻自己虽然现在被俘可仍旧不变气节、不改远大志向的心情。“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两句描写了自己被囚禁的环境,词人在此以风雨交加、四处衰败等寒冷恶劣的环境衬托自己内心的苦闷,同时也表达了其不愿因此而放弃报国之志的决心。在接下来的三句中,词人追忆了自己四处抗战的戎马生涯,并借用了曹操横槊赋诗和王粲写《登楼赋》的典故,分别从文才和武略两个方面来表明自己的能力和抱负,同时对于抗元战争的失败表示痛惜。然而,词人毕竟生性豁达,即使在失败面前也没有完全悲观沉沦,因而发出了“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的感慨,意思是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将来肯定还有英雄能完成复国大业。

词的下片侧重抒写诀别感慨。词人先是点出了自己与好友将在淮河边诀别的事实,说明了他们当前的处境。紧接着,词人又以“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来表明自己对祖国和朝廷的忠诚之心,说自己的忠诚之心到死也不会改变。接下来的三句中,词人设想了自己被押解往北方沙漠时的情形,说自己的人虽然被押往北方,心却会始终眷念着祖国的山河。最后两句紧承这一意思,说自己死后灵魂也要化为杜鹃,以哀鸣声来诉说对国土沦丧的悲痛,并带着对祖国的眷念而重回故乡,情感深沉而凄切。

知识链接:

宁死不降的文天祥:

文天祥早年时为了抵御元军的侵略,曾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在元军兵临临安时,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只有他坚持留守,最终,南宋灭亡,他不幸被俘。元军将领本来想劝降他,可他宁死不屈,并趁机逃出了元军的大营。他听说益王在福州做了皇帝,想要重新恢复南宋王朝,便日夜兼程,赶往福州。之后他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之职,积极参加抗元战斗,英勇杀敌;但最终,他率领的军队还是因为兵少粮缺而失败了,文天祥不幸再次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