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级会计实务
13546200000060

第60章 收入、费用和利润(5)

从资产负债观考虑,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表明该项资产于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低于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则两者之间的差额可抵减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因此,该暂时性差异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反之,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表明该项资产于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高于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两者之间的差额可增加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因此,该暂时性差异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可能产生暂时性差异的资产项目主要有:

1.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时,由于会计与税法规定就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等处理不同,可能造成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而产生暂时性差异。

【例12-16】甲公司2012年12月30日以200万元购进一项固定资产,估计其使用寿命为10年,会计上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零。税法规定该类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的折旧可以税前扣除,该企业在计税时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其他规定与会计规定相同。请计算该项资产2013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的金额。

分析:2013年12月31日,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原值-累计折旧(会计规定)=200-200/10=180(万元)其计税基础=原值-累计折旧(税法规定)=200-200/10×2=160(万元)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产生20(180-160)万元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例12-17】2012年12月31日,甲公司持有的某项固定资产原值为750万元,已提折旧150万元,减值准备50万元,假设会计上采用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等与税法规定相同。

分析:

2012年12月31日,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原值-累计折旧(会计规定)-减值准备=750-150-50=550万元其计税基础=原值-累计折旧(税法规定)=750-150=600(万元)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产生50(=600-550)万元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无形资产

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其成本为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而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可以加计50%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另外,会计准则规定,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要求摊销,应于每年进行减值测试,而税法规定,企业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应在一定期间内摊销。会计与税法的不同规定,将造成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而产生暂时性差异。

3.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于某一会计期末的账面价值为其公允价值。税法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即该类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波动在计税时不予考虑,则其计税基础为其取得成本。因此,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在公允价值变动的情况下,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三、负债的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用公式表示为:

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计税基础=账面价值-(账面价值-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

可见,当一项负债产生暂时性差异时,此差异可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因此,该暂时性差异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一般情况下,负债的确认与偿还不会影响企业的损益,也不会影响其应纳税所得额,即不会产生暂时性差异。可能产生暂时性差异的负债项目主要有:

1.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的预计负债按照或有事项准则规定,企业对于预计提供售后服务将发生的支出在满足有关确认条件时,在销售当期即确认为销售费用,同时确认预计负债。而税法规定,与销售相关的支出应在实际发生时税前扣除。因此,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的预计负债就产生未来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即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预收账款

企业预收账款时,因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会计上将其确认为负债;而某些情况下,税法规定应将其计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这样因其确认当期已经计算交纳了所得税,因此,未来期间可全额税前扣除。该项预收账款就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四、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一)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递延所得税负债产生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由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未来转回期间会增加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及应交所得税额,对企业形成经济利益流出的义务,因此,应将其确认为负债。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算公式为:

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增加或减少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按首次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或增加额,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按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额,借记“递延所得税负债”,贷记“所得税费用”。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及应交所得税额,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应将其确认为资产。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算公式为:

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增加或减少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按首次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或增加额,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所得税费用”;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额,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

五、所得税费用的核算

所得税会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部分。

(一)当期所得税的核算

当期所得税是企业按照税法规定,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交纳给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金额,即当期应交所得税额。其计算公式为:

当期所得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其中,

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入利润表但计税时不允许税前扣除的费用

±计入利润表的费用与按照税法规定

可予税前抵扣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计入利润表的收入与按照税法规定应

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收入之间的差额

-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

±其他需要调整的因素

纳税调整事项主要包括:(1)国债利息收入免税;(2)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损失不允许税前扣除;(3)对关联企业的捐赠支出不允许税前扣除等。

【例12-18】某企业2012年利润总额为500万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当年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有:取得国债利息收入20万元;年末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40万元。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企业2012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额。

解: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纳税调整事项=500-20+40=520(万元)应交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520×25%=130(万元)(二)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如下:

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本期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本期增加额(减少额用负数表示)【例12-19】甲公司2012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共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30万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70万元,适用所得税税率25%,假设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无期初余额,则甲公司2012年递延所得税的计算如下:

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适用所得税税率=70×25%=17.5(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适用所得税税率=30×25%=7.5(万元)因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无期初余额,则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本期增加额分别为17.5万元和7.5万元。

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本期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本期增加额=7.5-17.5=-10(万元)关于所得税费用的核算T字账如图12-7所示:

图12-7计入当期损益的当期所得税费用及递延所得税费用(三)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例12-20】甲公司2012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项目暂时性差异计算表列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700000元,应纳税暂时性差异300000元。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率为25%。假定甲公司预计会持续盈利,能够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2012年度税务机关核实的该公司应纳税所得额为2725000元。假设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无期初余额。

要求:计算甲公司2012年所得税费用,并做出相应的账务处理。

分析:

(1)当期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2725000×25%=681250元(2)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适用所得税税率=700000×25%=175000(元)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适用所得税税率=300000×25%=75000(元)因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无期初余额,则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本期增加额分别为175000元和75000元。

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本期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本期增加额=75000-175000=-100000(元)

(3)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681250-100000=581250元(4)确认所得税费用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581250

递延所得税资产175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75000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681250

能力操练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采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是()。

A.利润表法B.应付税款法

C.资产负债表递延法D.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2.下列各项负债中,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可能产生差异的是()。

A.预计负债B.应付账款C.应付职工薪酬D.其他应付款3.某企业2012年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为1000万元,适用所得税税率为25%。当年发生的有关交易和事项有:取得国债利息收入10万元;年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万元。据此计算,该企业2012年应交所得税为()。

A.247.5万元B.250万元C.252.5万元D.255万元利润和利润分配

知识目标

1.知道利润的构成

2.知道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及净利润的计算方法3.说出营业外收支的核算内容

4.熟知本年利润及利润分配会计处理的规定

能力目标

1.会核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及净利润

2.会进行本年利润的核算

3.会进行利润分配的核算

知识准备

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应当以自己的经营收入抵补其成本费用,并且实现盈利。企业盈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表明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的最终经营成果。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力争提高盈利,是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样,财务会计在经过一个完整的会计循环后,最终确定该会计期间的经济绩效——利润,也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用于判断经营活动是否有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和企业最终进行利润分配的重要依据。

一、利润的构成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直接计入当期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润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一)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中,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确定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成本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投资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