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级会计实务
13546200000059

第59章 收入、费用和利润(4)

5.某企业于2013年9月接受一项产品安装任务,安装期5个月,合同总收入30万元,年度预收款项20万元,余款在安装完成时收回,当年实际发生成本15万元,预计还将发生成本3万元。2013年年末请专业测量师测量,产品安装程度为60%。则2013年年末应确认的劳务收入为()万元。

A.30B.20C.18D.15

费用

知识目标

1.知道费用的定义及其分类

2.说出费用的确认原则

3.说出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的核算内容能力目标

会进行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的会计核算知识准备

一、费用概述

(一)费用的定义与特征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特征:

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费用必须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这里日常活动的界定与收入定义中涉及的日常活动的界定相一致。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费用通常包括营业成本、管理费用等。将费用界定为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与损失区分开来,因为企业非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计入损失。

2.费用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流出不应确认为费用。例如:企业向银行偿还借入的款项,尽管该笔业务也导致了经济利益的流出,但该流出并不能减少所有者权益,而是减少了负债,所以不应将其确认为费用。

3.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的发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如现金的流出或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消耗等,最终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但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并不一定就是费用,比如: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也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经济利益的流出,但是不应确认为费用,应确认为所有者权益。费用的这一特征就将向所有者分配利润这一特殊情况从费用中剔除。

(二)费用的分类

费用按照经济用途进行分类,首先要把企业发生的费用划分为计入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的费用和不应计入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的费用两大类。

成本和费用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将各种耗费按具体产品或劳务作为对象来归集。而费用是按照期间归集的。某一期间的费用不仅包括应计入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的部分,也包括不计入成本而应直接从收入中扣除的部分;某一产品或劳务成本则有可能包括几个会计期间的费用,因为产品从投产到完工可能要跨越几个会计期间。

对于应计入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的费用应根据其与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的相关程度,再继续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其中直接费用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即制造费用。对于不应计入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的费用再继续划分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等。

图12-6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图

(三)费用的确认

费用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确认。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当期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支付,也不能作为当期的费用。根据配比原则,为产生当期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应当确认为该期的费用;如果收入在未来期间实现,相应的费用就应当递延分配于未来的实际受益期间。

二、费用的核算

(一)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成本是指企业确认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收入时应结转的成本。企业一般在确认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收入时,或在月末,将已销售商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结转入主营业务成本。

企业应通过“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核算主营业务成本的确认和结转情况。企业确认主营业务成本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劳务成本”科目。期末,应将“主营业务成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二)其他业务成本

其他业务成本是指企业确认的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包括销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出租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出租包装物的成本或摊销额等。

企业应通过“其他业务成本”科目,核算其他业务成本的确认和结转情况。企业确认其他业务成本时,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原材料”“周转材料”“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期末,应将“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三)营业税金及附加

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经营活动应负担的相关税费,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其中:城市维护建设税与教育费附加税的应纳税额是根据实缴增值税、实缴营业税、实缴消费税的税额之和乘以适用税率取得。

企业应通过“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税费的发生和结转情况。企业按规定计算确定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税费,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等科目。期末,应将“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四)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薪酬、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董事会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以及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

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在“管理费用”科目核算,并在“管理费用”科目中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期末,“管理费用”科目的余额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后无余额。

(五)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广告费、租赁费(不包括融资租赁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

企业发生的销售费用,在“销售费用”科目核算,并在“销售费用”科目中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期末,“销售费用”科目的余额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后无余额。

(六)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应作为期间费用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企业发生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在“财务费用”科目核算,并在“财务费用”科目中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期末,“财务费用”科目的余额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后无余额。

能力操练

1.下列各项中,不应计入其他业务成本的是()。

A.库存商品盘亏净损失B.出租无形资产计提的摊销额C.出售原材料结转的成本D.成本模式投资性房地产计提的折旧额2.下列各项中,不应计入财务费用的是()。

A.长期借款在筹建期间的利息

B.带息应付票据的应计利息

C.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生产经营期间长期借款利息支出D.带息应收票据的应计利息

3.下列各项业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计入管理费用的是()。

A.支付离退休人员工资B.销售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C.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D.计提坏账准备

所得税

知识目标

1.知道企业所得税的定义

2.说出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方法及程序

3.知道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

会进行简单的所得税费用的会计核算

知识准备

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税收处理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计算的所得额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因计算口径或计算时间不同而产生差额,为此,在确认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金额时,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会计所得与税法所得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转销。

依据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根据两者之间的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的方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基于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观要求企业根据未来期间经济利益流入流出情况对相关资产、负债等进行确认与计量,而企业的收益(所得)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加额。用公式表示如下:

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在资产负债观下,只要企业的净资产增加了(应剔除所有者新增资本的影响),就应当作为收益确认,同时,在所得税的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负债的界定,因此,在有足够证据的前提下,增加了有关所得税的预测信息。

(二)所得税会计核算的一般程序

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一般应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所得税的核算。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核算的一般程序为:

1.确定资产、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

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是指企业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后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一般而言,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其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其账面价值是其账面净值(账面余额减去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减去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例如:企业持有的固定资产原值为1000万元,已计提累计折旧350万元,企业对该固定资产还计提了30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则其账面价值为620万元。

2.确定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

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是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计算确定的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某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即等于资产的取得成本减去以前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已经税前扣除的金额后的余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3.确定暂时性差异

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两者之间若存在差异,为暂时性差异。按照该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增加还是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分别确认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4.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额或转回额,进一步确定递延所得税的金额除所得税准则中规定的特殊情况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各自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即为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应有金额,将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相比,其差额则为当期应予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或应予转回的金额。然后用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额(减少额用负数表示)减去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额,即为递延所得税的金额。

5.计算当期所得税

当期所得税是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和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金额。

6.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为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之和。

二、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

资产的账面价值指的是企业在持续持有及最终处置某项资产的一定期间内,该项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总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某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即等于资产的取得成本减去以前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已经税前扣除的金额后的余额。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