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13392400000041

第41章 唐(5)

玄宗喜舞马、斗鸡,宫中有人驯马驯鸡,李林甫为百官之首,不仅不劝皇帝,还支持皇帝,帮助皇帝搜刮民财,满足玄宗的挥霍。玄宗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更加迷信道教,在全国大修道观,宫中设道坛,李林甫为取悦玄宗,捐出自己的住宅,改为道观,为玄宗祝寿。李林甫想尽一切办法专权固位,但最怕的是有才干的边帅入朝为相。就向玄宗建议重用“蕃将”,即少数民族的将领为节度使,“蕃将”目不识丁,自然不能入朝为相,也就没有威胁了。玄宗素来怕边帅结成朋党,威胁国家,就同意了李林甫的建议,安禄山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后又被任命为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利用入朝谨见的机会,阿谀逢迎玄宗,又称杨贵妃为母,获得玄宗异常宠爱,李林甫也支持玄宗重用安禄山,有许多边帅看出安禄山有异志,上奏朝廷都遭到了迫害,安禄山控制了今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和辽宁西部大部分地区,成为唐帝国的隐患。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11月,安禄山叛乱、即“安史之乱”,这次叛乱达八年之久,唐王朝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受到了沉重打击。这不能不说是李林甫之过。

李林甫凶狠骄横,残杀异己,嫉贤妒能,冤狱累起,心里常常有不安之感。常常担心遭暗算,出门百余人为左右翼,全吾静街,前驱数百步外,公卿走避。晚上睡觉,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就连他的儿子李岫都说:“大人久处钓轴,怨仇满天下,一朝祸至,欲为此得乎!”

公元751年(天宝十一年),李林甫结束了他恶贯满盈的一生。还没下葬,杨国忠、安禄山就告他谋反,由他的女婿作证,玄宗下诏,削夺他的一切官爵,剖棺出尸,抉出口中含珠,剥掉身上金紫,改用小绾以庶人礼下葬,子孙都流放岭南,受连坐的达50余人,生前大奸大恶,死后也难逃惩处。

张九龄——宰相诗人传风度

张九龄(公元678-公元740年)唐朝大臣、文士。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武则天时中进士,后任右拾遗。玄宗时吏部选拔人才,曾由他和赵冬曦评定等第。积官至岭南道按察使。为张说所器重,说死,以秘书少监代领集贤院事。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为中书令,监修国史。任相期间,有直谏之风。曾建议不循资格用人。复置十道采访使,于河南屯田种稻等。又曾主张治裁安禄山败军之罪,以抑其骄横。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诗文着称于时,有着作《曲江集》。

他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脍炙人口,在唐代诗歌中,他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李白,首倡山水田园派,是一代文宗。《唐诗三百首》前四首皆张九龄《感遇》组诗。张九龄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驯养信鸽之人。

作为唐代开元贤相,他为政有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被誉“曲江风度”。他敢于彰善瘅恶,遗风惠及后世。相比于姚崇的通达时变和宋璟的刑赏无私,张九龄更是一个老成务实、勤于政事的宰相。张九龄之所以得到众多官僚、文士的好评,除了他的功业文章冠盖一代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执政期间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张九龄在逆境中坚守正道,刚直不阿。他居安思危并能事先洞察安禄山、李林甫等的叛国企图,可惜当年唐玄宗被奸臣所惑,一意孤行。最后张九龄终因奸臣迫害,罢相回乡,离朝不久,安禄山起兵反唐,唐玄宗避难西蜀时念道:“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新唐书》亦言:“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可见,如果张九龄的建议被唐玄宗接受,唐朝的历史将被重写。

张九龄名字的由来

张九龄生于公元678年,很小的时候就以“神童”广为人知。据民间传说,他的身世很奇特。从他的名字上来看人们都会以为张九龄肯定是在兄弟姐妹中排老九,他上面必定有张大龄、张二龄、张三龄……张八龄吧。其实非也。他是个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叫张九皋、张九章、张九宾。那么,我们就先从张九龄的名字说起吧。

张九龄伯父张宏雅曾“举明经中首及第”当上了大官,但他父亲张宏愈年轻时只是个渔民,家中没有田地,更没有什么产业,常以在江河小溪里捕鱼捞虾为生计。一天,他在韶州南郊北江边一个叫“紫薇岩”的河湾里网鱼,从清晨到傍晚连条虾毛都未捞到,到了天将黑时他撒了最后一网却扯不动网了。他知道网里有条大鱼在窜来窜去,但就是扯不上来,恐怕有几十斤重吧?那时天已全黑,他看不清楚这到底是鱼呢还是其他怪物,反正他从来没有在北江里网过这么大的家伙。网里的东西拼命地挣扎,他也拼命地扯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人鱼搏斗,他感觉到筋疲力尽再坚持不下去了,因为他已经一整天没吃东西了。于是他就将渔网口打了一个结,然后将网绳绑在一棵大树上,回家去叫夫人来帮忙。

夫妇俩打着篝火来到河边,渔翁先叫夫人扯网试试看,示意他不会说假。但奇怪的是,夫人轻轻一扯,鱼网就被扯上了水面,只见到一条巨大的鱼仍在网中。他们就将鱼拉上岸,一看原来是条巨大的九鲮鱼,足有几十斤重!那条鱼两眼发亮,却一眨一眨地望着夫人流泪,就像一个可怜的小孩望着母亲有什么乞求一样,而夫人见了它也好像慈母看到自己的婴儿一样,就对夫君说:“相公,看它怪有灵性的,就放了它吧。”于是夫妇就将这条鱼一人抱头,一人抱尾放回江河中。

不久,夫人就怀孕了。到了分娩时,正是放生九鲮鱼那个时辰,夫人第一眼看到婴孩时,他的眼睛与神态竟然也与那九鲮鱼一模一样,使她想起了那条九鲮鱼,恐怕就是它投胎来到人间的吧。于是父母就给他取名为“九鲮”。而后来“九龄”的名字据说还是六祖和尚在大梵寺给他改的呢。六祖当初常被这小孩出“难题”,几岁大的小家伙就智慧过人,六祖便对孩子母亲说:“令郎取名九鲮,九鲮为水族,上不了岸。他以后要上京做官哩,不如取九龄为名吧。九龄九龄,谐音久龄,天长地久呀!”张母就遵了和尚的贵言。张九龄后来果然上京做了宰相。

唐玄宗为何不喜欢张九龄?

张九龄以文学得官,守正持重,一向鄙视以谄佞得宠、素无学术的李林甫。李林甫对此十分嫉恨。李林甫曾引荐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一向不学无术,一次在给中书侍郎严挺之念文章时,将人人皆知的“伏腊”读为“伏猎”,使人瞠目。“伏腊”,是古代人对夏天的伏日、冬天的腊日两个节日的合称。一个堂堂户部侍郎竟犯这种常识性错误,实令人啼笑皆非。于是严挺之不无讽刺地对张九龄说:“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张九龄知道后,立刻将萧炅出为地方官,因此李林甫十分没面子,十分怨恨张九龄,想借机陷害他。

开元二十四年,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因有治绩,玄宗欲为之加官尚书;张九龄不同意,说:“不可。尚书,古之纳言,唐兴以来,唯旧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乃为之。仙客本河湟使典,今骤居清要,恐羞朝廷。”玄宗又要给牛仙客以实封,张九龄还是不同意,说:“不可,封爵所以劝有功也。边将实仓库,修器械,乃常务耳。不足为功。陛下赏其勤,赐之金帛可也;裂土封之,恐非其宜。”玄宗听后默然不语,有不悦之色。李林甫窥视皇上脸色,便阿其所好,对皇帝说:“仙客,宰相才也,何有于尚书!九龄书生,不达大礼。”听过这番话,玄宗的脸上才泛出笑容。次日,玄宗又提起给牛仙客实封之事,刚正的张九龄仍坚持如初,极力陈论。玄宗勃然大怒,叫道:“事皆由卿邪?”张九龄顿首谢罪道:“陛下不知臣愚,使待罪宰相,事有未允,臣不敢不尽言。”玄宗又问:“卿嫌仙客寒微,如卿有何阀阅?”张九龄从容答道:“臣峙海孤贱,不如仙客生于中华。然臣出入台阁,典司诰命有年矣。仙客边隅小吏,目不知书,若大任之,恐不惬众望。”退朝后,李林甫又扬言道:“苟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于是唐玄宗认为张九龄太专横,他再也容不得这种骨鲠之臣聒噪盈耳的哓哓之言了,便罢其宰相职,而专任李林甫。

狄仁杰——深受武则天器重的宰相

唐代大政治家狄仁杰,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生于一个普通官僚地主家庭里。狄仁杰之六代祖狄湛,东魏时做过“帐内都督”,封临邑子。狄湛之孙孝绪,唐太宗时做过尚书左丞,封临颖男。孝绪有个儿子,末子知逊,即狄仁杰之父,曾任越州刺史。

狄氏家族,在门阀体系中,地位不算高。狄仁杰幼年刻苦攻读,以明经举,从此进入仕途。狄仁杰的前半生比较平淡。作为政治家,他的后半生活动才逐渐具有重大意义。

步入仕途,大理丞位

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狄仁杰时年47岁,被任命为大理丞。大理丞是审判官员,从六品上。按制度,大理丞作出判决之后,有责任将被告的家属找来,向他们宣告判决,并问他们是否服从判决。在他担任大理丞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狄仁杰判决了纠缠多年的“滞狱”一万七千多件,被告的家属都表示服从判决,没有称冤叫苦的。

仪凤元年九月,左卫大将军权善才,错砍了太宗陵寝上的一株树,皇帝要将他处以死刑。狄仁杰认为这样做不符合法律,和皇帝进行了争辩。皇帝板起面孔,说不杀权善才,他就亏了孝道,对不起死去的父皇,左右侍臣都催狄仁杰赶快走开。狄仁杰不肯走,据理力争,说不能为了一株树杀一个将军。皇帝最后接受了狄仁杰的意见,减轻了对权善才的处分。

几天之后,狄仁杰被任命为侍御史。

侍御史约略相当于后来之检察官,职司纠劾,纠劾的对象是中央各部、司的官员。侍御史官阶不高,从六品下,但由于常在朝堂值宿,得到较多的接近皇帝的机会,所以地位比大理丞重要。

在侍御史任上,狄仁杰能与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沽权的人进行斗争。例如司农卿韦弘机为皇帝造了许多壮丽的宫殿,狄仁杰上表纠劾,认为韦弘机在引导皇帝去追求奢侈生活。又如左司郎中王本立,是皇帝的幸臣,恃宠用事,狄仁杰要求将他交给法司审判。皇帝颁下圣旨,要赦免他。狄仁杰顶住圣旨说:“如果赦免了王本立,就请先将我充军到不毛之地去。”由于狄仁杰的力争,韦弘机和王本立都受到了处分。

态度仁厚的临民刺史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去世。大权在握的武则天,把她的儿子李显赶下帝位,将他安置在房州。另一个儿子李旦虽然当了皇帝,但徒有虚名。武则天以太后身分临朝称制。

这时候,狄仁杰被任命为宁州刺史。宁州在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是一个民族成分比较复杂的地区。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使境内居民都能和睦相处。他的这种做法,受到当地人民的赞美:人们称他为狄使君,给他树立了德政碑。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御使郭翰出巡陇右。郭翰态度严肃,所到之处,必有按劾,陇右各州的官吏都很怕他。但他进入宁州以后,感到这儿的气氛和其他州不一样,许多人都向他提到狄仁杰的惠政,这使郭翰大为折服。他公开宣布,不在宁州久留,意思就是说,这儿政绩优良,没有按劾的对象。郭翰回朝以后,上表推荐狄仁杰。大概就从这个时候起,狄仁杰开始受到了武则天的注意。

狄仁杰被内调为冬官侍郎,以后又出任江南道巡抚使。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狄仁杰又被任命为豫州刺史。

狄仁杰出掌豫州,是在一次大的兵乱之后。原任豫州刺史李贞,是太宗的儿子,封越王,他起兵反对武则天临朝称制。武则天派宰相张光弼率兵30万,前往镇压,叛乱很快地被镇压了下去。

狄仁杰几乎是和张光辅同时进入豫州的,但两人随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冲突的一个焦点是关于所谓“逆人”问题。李贞起兵时,强迫一批人和他一道搞叛乱,并授予他们以官职。这种人有六七百人,他们的家属有五千人。张光辅认为:这六七百人,都是李贞分子,都是“逆人”,他要将他们处决,并籍没他们的家属。狄仁杰反对这样做。他认为那些人不是真正的“逆人”,而是所谓“诖误者”。他给武则天上了一封密表说:如果他不把情况如实地向她反映,那就没有体现出她对百姓的怜恤之情;但如果采取正式进表的方式,又怕给人留下为逆人申理的把柄,因此,他的心情极为矛盾。这种婉转的措辞,使武则天部分地接受了他的意见,那些判死刑的都被流放到丰州(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

由豫州去丰州必须在宁州经过。几个月之后,当流放者的队伍到达宁州的时候,宁州的父老接待了他们,并说:“你们是我们的狄使君救过来的呀!”他们在德政碑下痛哭起来。

狄仁杰和张光辅之间冲突的另一焦点是关于供应问题。张光辅及其部下许多将领,都以战胜者自居,进驻豫州之后,大肆勒索。狄仁杰予以拒绝,张光辅大怒,他威吓狄仁杰说:“你这是蔑视元帅!”

狄仁杰回答道:“以前,乱豫州的就只是一个李贞。现在,死了一个李贞,却招来了几万个李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