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13392400000039

第39章 唐(3)

后来老夫人想吃梨,又因年老齿落,不便咀嚼,尝了一小片后又不吃了。魏征犯了难。他想了想,干脆煎梨糖汁吧。果然,老夫人喝了半碗梨糖汁后还想要。见老夫人喜欢,魏征也高兴,又开始为老夫人煎煮梨糖汁,并顺手将一碗药汁倒了进去,还特地多加了一些糖。到了三更,魏征有些疲倦,就闭目养神,等他睁开眼揭开药罐盖,药汁已因熬的时间过长而成了糖块。他先尝了一点,感觉味道还不错,随即将糖块送到老夫人处,老夫人尝后,也觉得这糖块酥酥的,入口即化,又香又甜,还有清凉香味,老夫人很是喜欢。于是,魏征就每天给老夫人用中药汁和梨汁加糖熬成糖块服用。半个月后,老夫人胃口大开,咳嗽、气喘的病也好了许多。

魏征用药和梨煮汁治好老夫人气喘病的消息很快传开,许多医生也纷纷效法,并收到了较好的治病疗疾效果。之后,人们就把这种能清热润肺、止咳平喘的糖块称为梨膏糖。到了清咸丰年间,上海城隍庙的朱阿三开了间“朱品斋”,开始专营梨膏糖,生意奇好。为此,他还创作了一首歌:

一包糖屑吊梨膏,二用药味重香料,三(山)楂麦冬能消食,四君子能打小囡痨,五和肉桂都用到,六加人参三七草,七星炉内加炭火,八卦炉中吊梨膏,九制玫瑰有药效,十全大补共煎熬。

瞒天过海

传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点名叫魏征丞相随驾前往,以警惕东征中断事有误,造成损失。这天,东征大军来到渤海湾边蓬莱县栾家口附近,此时正遇秋季,海面上风大浪急,波涛滚滚,太宗见状,心中犯开了嘀咕。夜里太宗做了一个梦:东征大军千军齐发,乘风破浪行驶在茫茫大海之中,行至深海处,突然一个巨浪向太宗乘坐的大船扑来,浪头落下一条巨大的龙,血红大口吹出一股雾气,把太宗卷入大海之中,太宗拼命挣扎,大呼救命。醒来一看,浑身大汗淋淋,床上床下濡湿一片。太宗害怕此次渡海凶多吉少,驻扎蓬莱迟迟不肯发兵,终日带领部下到山中打猎游玩。魏征催他几次,一再搪塞拖延。魏征深知兵贵神速之理,倘若高丽闻讯早做准备,此次东征难以取胜。如果皇上不亲自出征,势必影响士气,胜利的希望更少。他知道皇上不肯发兵是怕渡海遇难,于是同众谋士将领商议了计策,把方圆几十里的造船工匠请来,仿照宫中殿宇,建造了一艘与宫殿一般无二的巨大船舶。派人连日打马奔长安,把皇帝宫中的歌女太监接到蓬莱,私下同部下合计好,假说请皇帝起驾回京。当晚,大雾弥漫,海上风平浪静。唐太宗李世民在众将簇拥下围着蓬莱转了半圈又回到海边。老远,李世民听到笙歌笛唱,恰似宫中乐曲,不由得循声而去,登上了富丽堂皇的大船。太宗见到宫中歌女太监纷纷前来见驾,顿时觉得回到皇宫内宅一般,魏征陪同太宗饮酒作乐。不觉天光大亮,海上雾散日出,此时太宗酣睡在龙榻之上。侍从启奏皇上到了辽东半岛,请皇上起驾上岸,太宗闻听大惊失色:“分明在宫中一夜,如何却到了辽东。”魏征叩见,向太宗奏明前后经过。李世民十分赞赏魏征丞相的良苦用心,随下船整顿部队,坐龙辇,握长缨,浩浩荡荡征讨高丽去了。

魏征“瞒天过海”的故事很快传遍天下,至今在蓬莱沿海渔村广为流传。

李靖——出将入相,功标凌烟阁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原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后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故人称李卫公。唐初军事家。少有“文武才略”。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常与他讨论兵法,曾称赞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李靖是正史和野史中都相当有名的人物,野史中介绍:他曾经从隋朝大臣杨素的府里带走了红拂女,野史小说还封他为风尘三侠之一,把他和莫须有的红拂女、虬髯公搅在一起,被塑造成一个来无影去无踪、仙风鹤骨、兴唐灭隋的江湖豪侠形象。而历史上真实的他,却是一个深藏韬略的唐朝开国勋将,当然,他的处事为人也确有潇洒的侠士风范。李靖年轻时候一直郁郁不得志,直到他遇上李世民才时来运转,在统一战争中立下了赫赫功勋。

李靖归唐后,南平江南,北灭突厥,西定吐谷浑,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史家称李靖“临机果,料敌明”,是战绩与理论俱丰的军事家。着有《李靖六军镜》等兵书多部,但大多已散佚,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卫公兵法》等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神宗时被定为《武经七书》之一,是中国古代兵学宝典。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病逝,享年78岁。唐太宗特命陪葬昭陵,其坟冢修成铁山、积石山形状,以表彰他击灭东突厥,征服吐谷浑的辉煌战功,李靖谥号景武,太宗还把他的画像悬挂在凌烟阁里。

遇主逢时,南征北战

李靖家从后魏到隋朝,一直是高官显贵,隋朝的名将韩擒虎就是他的舅舅。李靖青年时就由科举进入仕途,当了地方官。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钻研兵书,常与其舅韩擒虎讨论用兵之道,受到韩与杨素的关注。当隋炀帝倒行逆施引起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时,李以贵族子弟的身份,仍然忠于隋朝。在他任马邑郡丞时,他发现上司太原留守李渊心怀异志,遂决意向正在巡游江都的隋炀帝报告。但身处李渊的控制下,无计得脱,没办法,他只好将自己混作囚犯,让人解送江都。但一个偶然的不巧,事情败露,走到半途的李靖被李渊捉回。就在将被斩首的时候,李靖大叫:“公起兵为天下除暴安民,想要成就大事为什么要以私家恩怨而杀忠臣义士?”李渊很欣赏这句话,同时李世民也央求父亲不要杀害李靖,就这样,李靖保住了性命,从此进入李世民幕中,成为其手下干将。

李靖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递次削平隋末群豪。只有南方的萧铣拥兵割据长江中下游,自称梁帝,时时与唐为敌。铲除萧铣成为统一的关键。这一重任理所当然地落到了李靖头上。公元620年,梁的内部出现动乱,君臣相互猜忌,人人自危。造成了灭梁的大好时机。李靖见状,立即向唐高祖提出灭梁十策,建议唐大集水军从巴蜀顺江直下,突袭梁都江陵,同时另遣偏师佯动汉水吸引梁军注意,然后四路进军江陵,一举下之。李渊同意了他的建议,遂命他和宗室赵郡王李孝恭一同主持灭梁军事,但实际上由李靖负全责。公元621年,李靖领命开始行动。首先,唐军偏师攻占安襄两州,吸引梁军北顾。同时,巴蜀两地大军乘江水大涨之机,乘战舰二千余艘顺流直下,一时帆樯蔽空,楫橹接天,大军顺利地攻下扼守长江要道荆门山的宜都,接着又攻占清江,歼敌万余,守将文士弘逃走。李靖军直抵江陵城下,破梁守将杨君茂、郑文秀,俘敌四千。接着其他三路唐军也围了上来,把整个江陵围得如铁桶一般。李靖又采取围城打援、麻痹敌人的方法,彻底打消了固守待援的萧铣的希望,使萧铣最后不得不投降唐军。李靖率兵进入江陵,秋毫无犯,城中安堵。梁的各路援军见江陵已下,唐军如此宽大,遂望风而降。随后,李靖又奉命安抚岭南,收了梁的全部遗产。

屡建战功,开疆拓土

唐朝初年,突厥成为最大的边害,多次入侵,攻城掠地,最严重时曾经打到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桥。李世民继位后,决心剪除突厥,根绝边患。公元629年底,以李靖为总指挥,率李绩等五员大将精兵十万,分六路进攻突厥。次年正月,李靖军冲寒冒雪抵达朔州,探知突厥刚刚受了雪灾,部落处于饥饿中,军心开始不稳。李靖抓住这个时机,将主力部队交副手张公谨带领,自己亲率三千精锐骑兵,星夜急驰,突袭突厥吉利可汗驻地定襄。

当打着李靖旗号的唐军如飞将军自天而降出现在吉利可汗面前时,吉利大惊失色,他万万没有想到李靖敢于孤军深入,十分惊恐地对部下说:“唐军若非倾国而来,李靖怎敢率孤军至此!”遂下令弃城而逃。李靖乘胜追击,斩获无数。接着,李靖又派人游说吉利大将康苏密,离间他和吉利的关系,攻心攻战并用,康苏密遂降。吉利见状,慌忙再退阴山,经过白道时,又遇李绩的截击,再折一阵,余下数万残兵,退往漠北。吉利一边遣使到长安请降,以为缓兵之计;一边磨牙吮血,准备待来年草青马肥之时,卷土重来。

李世民见李靖取胜,十分高兴,认为李靖以三千轻骑孤军深入破敌乃历史上的奇迹。遂派使臣前往漠北受降抚慰吉利,并让李靖率军接应。没想到李靖却说服了李绩、张公谨等人,亲率骑兵一万,自备20天的口粮,出敌不意掩杀过去。这边突厥见唐使到达,以为没事了,正在饮酒作乐,忽闻唐兵杀到,吉利猝不及防,只好率部逃窜,突厥在突然袭击下,丧失了反击能力,被唐军斩杀过来,吉利的老婆儿子均被活捉。吉利逃不远,又被李绩截住一阵掩杀,吉利全军溃散,他几乎是只身逃往其舅氏苏尼失部落,旋被大同唐将张宝相俘获。至此,扰害北疆几十年的突厥被消灭,北部边境此后几十年无大战事。

北疆太平了,可西部边患又起。李靖攻灭突厥后四年,位于青海和新疆南部的吐谷浑攻打河西走廊,并扣押唐使,凶焰方炽,一时又天下震动。李世民决心铲除这个祸害,下诏大举进攻吐谷浑。在李世民心里,李靖是领兵的最佳人选,无奈他已年迈退休。正踌躇间,李靖闻讯,主动请缨,李世民遂命李靖挂帅,率军数万,分五路进袭。

吐谷浑可汗伏充听闻唐军来攻,立即下令撤退,并将沿途野草烧尽,好让唐军马匹无草可吃。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应该暂驻鄯州,待来春草青之时再进兵。但李靖麾下行军总管侯君集不同意,他认为现在吐谷浑败逃,人心离散,如不乘势追击,待来春草青马肥,更有利这种游牧部落,再攻就难了,李靖同意侯君集的意见,遂挥军猛追。一路忍饥忍渴,横越沙漠戈壁,奔袭二千余里,接仗数十阵,最后达抵星宿州,吐谷浑可汗走投无路,被部下所杀,身死国灭。后来,唐太宗将李靖俘虏的伏充嫡子立为西平郡王,诏复其国。西部从此也太平了几十年。

宋璟——开元盛世的“有脚阳春”

宋璟(公元663-公元738年),南和县闫里乡宋台村人。其祖于北魏、北齐皆为名宦。宋璟少年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开府仪同三司,晋爵广平郡开国公,经武周、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宋璟性情刚直,刑赏无私,敢于犯颜直谏,武周时曾勇斗内宠张易之、张昌宗,力挽狂澜,拯救身遭诬陷的长史魏元忠。中宗时冒死弹劾佞臣武三思。睿宗时直谏太平公主迁居东都,以免后宫干预朝政。因此,被贬检校贝州刺史,洪水暴发,武三思逼租甚急,宋璟抗捐赈灾,再次被贬。宦海沉浮,屡遭磨难,终不改治国救民之志。

宋璟品行高尚,爱民恤物。朝野赞誉宋璟为“有脚阳春”(见王仁裕《天宝遗事》),意言宋璟如一缕春风,走到哪里哪里就似春风煦物,倍感温暖。宋璟教化岭南(今广州)人安居乐业;限制皇亲婚丧奢办;不为自己争名谋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均体现了其爱民恤物的高尚品德。开元初铲除时弊,推行改革。废除京城千名斜封官(用钱买的官),截汰居功傲上的“铁骑军”,查禁回收流行市场的伪币,采取量才录官的用人制度。使大唐从混乱衰败中走向繁荣,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史称“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其政绩卓着,为“四大名相”之一。此外,宋璟还工于翰墨,着作颇丰,其中《梅花赋》为发迹传世名作。

宋璟于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归休洛阳,故后追赠“太尉”,谥曰“文贞”。

犯颜直谏,以身作则

宋璟在中唐年间,曾两次任相,特别在开元年间任相时,与姚崇同心协力,先后对唐中叶的文武吏治进行了大量的整顿、改革,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治国的措施。革奸佞,任贤臣,整纲纪,为“开元之治”创造了有利条件。

宋璟为相,敢于犯颜直谏。他先后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睿宗、唐玄宗提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措施和建议。在睿宗时,他针对后庭擅权、任用亲信、大搞裙带关系的恶习,提出了任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主张,并不顾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阻挠,果断地罢去无德无才的官员数千人,因此得罪了太平公主罢相被贬。唐玄宗登位后,看清和了解姚、宋是真正的新人吏治之才,便再次封他为相。此后,宋璟仍提出“量才任人”的原则。他针对过去奸佞之徒面奏皇帝必屏退左右的坏现象,提出百官奏事,必有谏官、史官在侧的主张。玄宗对宋璟异常重用,并以师礼待之;进则迎,出则送。对宋璟提出的许多建设性意见,通常都能采纳,照章办理。因而在朝政方面逐渐改变了过去唯亲信为官、唯戚为吏的恶习,一些内侍、酷吏、贪官之徒,也不易单独御前奏事,密谄好人,使朝廷内出现了比较清明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