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因材施教管孩子(如何教育好个性不同的孩子)
13387200000047

第47章 让有报复心理的孩子拥有容忍挫折的能力

几乎每一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产生挫折感,有的孩子面对自己遇到的挫折总是心存报复。有的父母也总是想方设法为孩子排除挫折。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挫折并不是什么坏事情,相反,它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人生的财富。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孩子对挫折的容忍能力。

孩子原本是没有报复心理的。作为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爱心、有正义感,且善良的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父母的优点和缺点也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有些时候,父母不经意的言行也成了孩子模仿和参照的对象。

比如,孩子不小心摔倒了,躺在地上大哭乞求大人的帮忙,在这种情况下,的大多数父母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举动,那就是急忙上前抱起孩子一边哄着,一边指着摔孩子摔倒的地方跟孩子讲:“就怪这地方怎么把我家宝贝给摔倒了,跺它踩它。”边说边演示给孩子看,哭的正伤心的孩子注意力被一时间转移了过来,于是边跟着大人做起来,疼与不疼便自然而然地抛在脑后了。

大人误以为这样转移注意力是哄孩子的好办法,却不知无形中给孩子传递了某种暗示,摔倒不是孩子走路本身的错,而是地面不平等客观因素所致,从而对客观因素进行抱怨或者报复——用脚踩跺地面。这或许就是孩子开始有报复心理的开始。

隆隆天资聪明、顽皮可爱。可是,不知何时起,他有了一种强烈的报复行为。顺心的时候,他乖巧可爱,可是一旦有人惹着他,不管是人或物,他都要进行报复,直到情绪得到宣泄才能罢休。

有一次,隆隆在吃东西时不小心咬破了舌头,他知道这事怨不着别人,又找不到发泄的对象,于是他边哭边用手不停地打自己的牙齿,还反复地说:“我打它!我打它!”当时,隆隆的爸爸妈妈既没在意也没制止,反倒被儿子的这种顽皮举动逗得哈哈大笑。没想到的是,这件事竟在儿子的心里埋下了报复的祸根。

从那以后,只要谁惹着他,他便不顾一切地进行报复。比如,积木玩具没有插接好,他便又咬又摔积木块儿;玩耍时,不小心碰到了什么就报复什么。有一次,隆隆在低头拣玩具时,一不留神撞上了木椅子,他便起身对着椅子背咬下去,硬是张嘴咬下了一块木头才善罢甘休。

孩子产生报复心理主要是由于意志软弱,承受挫折的容忍力比较低的缘故。正因为他不能承受挫折,受到一点小小的挫折,他就会觉得受不了,从而产生严重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行为中带有攻击性和敌意性,也就是报复性。

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还没有形成,对各种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对较低,因此很容易产生挫折感。有时,甚至一件极小极小的事情,也容易使他们如同大难降临般感到无法承受。这时,就需要父母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一位教育家曾说:“如果孩子的生命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或缺的砥石。”为了使孩子生命中的刀更加锋利些,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勇敢地承受挫折,接受挫折的磨砺。

为了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容忍能力,父母须做以下努力:

正确的教育态度

往往看到一些父母当孩子跌倒、受挫时,便急于扶他或小题大做的疼惜,结果让孩子认为跌倒、受伤是不可发生、是难以接受、是很糟糕的事;甚至有些妈妈因为孩子撞到桌子哭泣,便在孩子面前拍打桌子以安抚其情绪,可知这无意间教育孩子不当的观念是:遇到困难就是用攻击、报复的方法。

父母能否正确地处理,是决定孩子未来能否勇于面对失败或困难非常关键性的问题。因此,当孩子跌倒、受伤或受挫时,父母不应急于伸出援手,应让孩子尝试自己爬起来或面对,父母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位鼓励者、一位陪伴者,适时给予孩子口语或非口语的鼓励,有必要时可以协助孩子找出解决方法。

为孩子建立“失败”的正确观念

透过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或现代成功人物的例子,父母要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永远的放弃自我。透过这些伟人的事迹,也可让孩子了解失败背后的意义是不断地茁壮,不断地成长,就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虽然一次又一次试验失败,但因他的不放弃,今日的我们才得以脱离黑暗。

培养孩子对挫折的容忍力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总是被父母、长辈捧着,爱着,他们几乎很少遇到大的挫折。因此,在他们遇到一点点小问题时,便像天塌下来一样诚惶诚恐。父母应多给孩子一点儿挫折教育,他的内心才会更坚强。人的一生中要遇到的挫折是多方面的,如果孩子的心理素质过于脆弱,不堪一击,那么他在未来的生活中必然是个失败者。所以,父母要在多方面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为孩子树立宽容的榜样

孩子最初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的。孩子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父母。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孩子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处理自己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宽容、友善。

教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父母应让孩子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就能够理解对方,就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从不替别人考虑。要消除这种现象,父母就要教会孩子试着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