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因材施教管孩子(如何教育好个性不同的孩子)
13387200000048

第48章 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

在矫正孩子的依赖心理的时候,父母不要怕麻烦,嫌孩子添乱,也不要嫌孩子做得不好。只要孩子想“参与”,就应以鼓励为主,对他的进步做出充分肯定,鼓励他下次做得更好,让他慢慢进步。这样既减轻了父母的压力,也为孩子日后独立进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依赖性太强,什么都不会做,可没想到孩子“长不大”的最根本原因往往就在父母自己身上。孩子的成长是身体和心理成长的组合,大多孩子吃得好长得壮,心理的“营养”却被忽视,自立能力和生存能力得不到锻炼,这样的孩子或许在学习上是优等生,可一旦离开父母走向社会,就会成为寸步难行的“劣等生”,甚至被淘汰。所以,矫正孩子的依赖心理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一大关键。

晶晶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她一直是由小保姆带大的。她平时在家很少动手,比如她喜欢喝的奶,若是放在她面前,她会自己拿来喝,如果稍微放远一些,妈妈和保姆又都不在,她干脆就不喝了。这种依赖性也表现在晶晶的学习上,她几乎不愿意动脑想问题。比如,上算术课,她一见到题目,连想都不想,就马上说不懂,让别的同学告诉她答案。

晶晶平时对小保姆最依赖,其次是妈妈。平时放学一见到保姆来接,还未出园门,就马上说累,把书包递给保姆,让保姆拿。在平时的游戏中,晶晶在不用动手、动脑的游戏活动中依赖性较弱,但动作反应很慢。她的表现欲也很弱,比如,她从来都不给大家演唱她不熟悉的歌,对于自己唱得好的歌才愿意给大家表演,但也要老师不断地鼓动才行。

孩子过分依赖父母是不好的。激烈竞争的未来社会需要创造性、独立性的人才。一个依赖性太强的孩子,离开了依赖对象就茫然失措,寸步难行。当他长大成人、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之后,就难以有好的发展。那么,造成孩子依赖心理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1.父母过分包办

父母是生活老手,处理事务效率高。处理一件事情时,往往是孩子还没注意到,他们已经注意到了,孩子还没做,他们已抢先做完了。本来孩子天生就有等待、依赖的心理,这样一来,孩子的双手,甚至思考都在等待、观望中被剥夺了动手的权利,彻底闲置着了。

2.孩子没有养成好的习惯

有的孩子平时没有养成独立做事情的习惯,遇事怕动脑筋,得过且过。例如,在学习上表现为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是为了他人而学习;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家庭作业糊差事、解决学习上的难题不要主动、不积极,由于学习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主动思维的条件没有形成,甚至部分孩子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他们看到书就心烦,在学习中没精打采,这样就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孩子依赖性太强并非是天生的惰性或低能,可以说都是长辈宠爱的结果,是教育不当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一发现有此倾向若能引起重视,仍可通过正确持久的行为教育法加以纠正,以下是一些教育有依赖心理的孩子的方法:

帮孩子树立自信心

父母要有意识地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他相信自己不依赖大人也能做好很多事。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应着重从“参与”入手。从孩子懂事开始,父母可以在适当场合多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一些事情。如买什么玩具,购什么图书,都要适时地“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这样既遵循了孩子的意愿,也让他在参与中无形地增强了自信心。

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做

不要长期把孩子当成没有行为能力的人,总认为他们稚嫩不懂事,无论任何事总不敢让他们自己去做,唯恐毁了物或伤了人,还是大人代替孩子干比较好。其实,父母应该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干,不要怕他们做错、做坏,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要培养锻炼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就该付出些“学费”。

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小事虽小,意义却不小。可以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比如洗手帕、拿碗筷、扫扫地、抹抹桌等,虽然这些仅是举手之劳,但是生活的自理、自立能力就是从此发展而来的。父母不要轻视小事,不要怕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不叫他干,应该每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小事给孩子做。

热情鼓励孩子的进步

孩子在独立完成一件事后,哪怕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父母也一定要给予鼓励,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例如,一个从未洗过衣服的孩子自己洗了脏衣服,尽管他洗得并不干净,但父母也应说:“自己会洗衣服了,真不错。”同时,不失时机地教育孩子洗衣服要注意哪些问题。而面对孩子其他做得不好的事情,也同样不要指责他笨手笨脚,或当众挫伤他的自尊心,而应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孩子就会逐渐摆脱依赖心理。

对孩子奖惩分明

要纠正孩子的依赖性,奖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但要注意,父母最好不要奖惩孩子事情做得好坏,而是奖惩做与不做。布置给孩子的工作,做得好坏是个能力问题,可以先不作计较,以后慢慢提高;做不做却是一个态度问题,要明确奖惩。做了给予适当的奖励,没做给予必要的惩罚。如不能看电视,不能外出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