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型动物,总渴望着关怀和理解。朋友多的人,孤独的时候可以有人倾诉,伤心的时候可以有人安慰,失败的时候可以有人鼓励,朋友可以帮助你从低谷中走出来。为什么那些陷入心理困境的人多是性格孤僻的人?因为他们没有朋友倾诉,心中的郁闷越积越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的多了,自然就会爆发。这个愤闷的爆发力,往往是伤害性很大的。而开朗的人,则鲜有想不开的。朋友总是能设身处地为你着想,总愿意聆听你的诉说,宽解你帮助你,小之可以开阔心胸,大之可以影响整个人生。所以,现在社上到处流行“人脉”一说,识的朋友多了,路子也就多了。
没有友情的人生是暗淡的,就像大地失去了太阳的照耀,没有光彩。没有友情的人生是枯燥的,就像受了潮的火柴,任你怎样摩擦,也点燃不起生活的希望之火。没有友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要有朋友,要有朋友的关怀,这才能理解人生的真正乐趣,才会让你具有坚强、健康的心理。
久经磨难必然坚强。我们曾经常说:“自古英豪出磨难,从来纨绔少伟郎。”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柯鲁德·史密斯曾经这样说:“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荣幸就是每个人都失败过。而且每当我们跌倒时都能爬起来。”日本人把“不倒翁”这一玩具称为“永远向上的小法师”;每当有人参加竞选时,就把它当成装饰品。不要怕失败、不要怕磨练、不要怕苦难。人们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还要多。而磨练、苦难,则被称为“最好的大学”,是“巨大的财富”。所以格林斯说:“人生成功的秘诀,只有那些在奋斗中尚未成功的人才知道。”
讲个故事。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已经十五六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武术学校的校长,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校长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里,3个月后,我一定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人。不过,这3个月里你不可以来看他。”父亲同意了。3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校长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3个月的训练成果。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就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共数十次。校长问父亲:“你觉得孩子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气概?”父亲说:“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受训3个月,看到的结果是他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校长说:“我很遗憾你只看到表面的胜负。你难道没看到你的孩子那种倒下去立刻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吗?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气概啊!”
只要站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那就是成功。
建立“危机干预网络”
一位从事了多年心理研究的专家表示,“大、中学生(包括社会上的其他青少年)心理问题如果再不引起社会的重视,惨剧将会继续发生,并会愈演愈烈。”怎么办?
除了父母管教、学校引导、单位重视、自身进取,我们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家都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正视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
有些国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日本人就对他们的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以此来磨练孩子们的心志,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我国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虽然它在现阶段还不够完善,但对于我们学生的健康的成长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莘莘学子们的断乳期,大学的责任首当其冲。应该对当前的教育指导思想进行重大调整,大学不应该仅仅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同时向学生传授实际的工作技能,增加实习的内容与比重,使大学生在毕业时就能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求职时不会因为“没有经验”而沦为弱者;同时,大学应该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专门开展品德、心性方面的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性格与心理承受能力。当前国内教育多注重技能和知识的教育,但在死亡教育及挫折教育方面处于缺失状态,而这两者是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一课。
贵州师范大学学生王智宇(化名)说:“我希望学校能真正关心到每个学生的心理,因为这比任何关心都重要。我们大学生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太多,因此我们感到迷茫,感到自己很无能,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张可(化名)则表示:“我认为社会应该多关爱一下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学生中大部分人在心态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我也不例外。一进校我就有个目标,就是每次考试要在班上前三名。我做到了,大一两学期我都考了第一,还拿了一等奖学金。现在大二了,我反而开始厌烦学习,感觉自己的什么都保证不了。所以我现在对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不太感兴趣,我发现自己现在很悲观了,什么事都朝坏的方向想。”
要帮助学生们培养独立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小学就开始的道德教育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当学校本身行为也以赢利为准则、甚至不惜损害学生利益时,道德辅导的作用便令人怀疑。因此,比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政府管理部门对学校行为的规范,对弱势学生的救济。教育部门应设立专门针对学生的机构,专门听取学生和家长的诉求,为具有卖方市场特征的“教—学”关系中的弱势一方提供诉讼的渠道和救济性服务。只有及时掌握情况、及时介入、及时化解矛盾,情绪和事态才不会失控。
有专家表示,高校应该建立更全面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尤其是预防性的危机干预机制,以便把问题消弭在萌芽状态。北京医科大学的胡佩诚教授说:应运用社会力量来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危机干预网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关心心理疾病患者,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
早在1960年,美国洛杉矶便出现了第一条生命热线,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自杀求助热线。许多打算自杀的人在临死前都要打这条热线倾诉一番,这条热线也因此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建有“危机干预”网络。这种网络不收费,通常是政府或慈善组织主办,由警方、消防队、急救中心、精神病院、社区组织等共同组成,一旦遇到自杀事件,这些组织将采取统一行动,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而在中国,直到1983年才出现了第一批心理咨询人员。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他能够帮助抑郁症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危机。由于患者通常无法看到生活中发生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存在的关系,所以心理治疗者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直接有效的方法,使患者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危机干预分为预防性、治疗性和补救性三种。
目前各高校的危机干预机制多数还是停留在补救阶段,预防性的危机干预机制还不普遍。广东的“健心工程”是全国首次大规模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活动。
2003年底,共青团广东省委在广东省73所高校的50万大学生中启动了“健心工程”,通过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面谈咨询、专家讲座、心理素质训练等形式,为大学生们扫除心理障碍。同时成立了“广东省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训中心”,并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如此突出地将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提出来,并采取如此大规模的行动切实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这在全国团组织中尚属首次。
19岁的大学生蓝兰(化名)因感情问题,忐忑不安地拨通了心理健康咨询热线。经过近3个小时的倾诉,蓝兰解开了心结。被倾诉者是“健心工程”的同辈咨询员许秉恒,他的处理“秘诀”是:让求助者自己去发现心理问题所在,并引导他们一步步解决。
贵州大学也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开通心理咨询热线,设立心理咨询室,还计划培养1000名班级心理委员为同学们服务。西南交通大学则设立了学生发泄室;戴上厚厚的拳击手套,将你最讨厌的人的照片贴在沙包上一阵拳打脚踢,无论是谁,心中有再大的烦闷情绪,恐怕也会被汗水带走。
各用人单位也要重视自己员工的心理脆弱问题。要认识到心理脆弱是当今激烈竞争时代的正常现象、认识到心理过度脆弱的巨大危害,多为员工开设心理讲座、座谈,配备专门的心理医生或培训老师,多关心员工的内心动向,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尽量使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轻松、融洽,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娱、交际活动。让一切既紧张又团结、既严肃又活泼——这才是一个优秀的现代企业。
下心理脆弱的人即将淘汰
“彼得·潘综合征”
如今的大学生、中学生、青少年、刚刚从业或即将从业的一代人(15岁到25岁左右),大都是80后甚至90年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心理脆弱的一代”,或者说是迟迟难以“断奶”的新一代,西方人则定义为“彼得·潘综合征”——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的童话人物。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他们害怕现实,永远不想长大,依赖父母,出现心理脆弱、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许多问题。
中国心理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吴世煌教授提出,目前在一些城镇地区,独生子女比例占高达90%。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宠爱甚至溺爱,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难以客观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上,往往表现得过于敏感或处理不当。“我很少与人交流,因为见了人,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渐渐地,我成了‘边缘人’。”与该说话者一样,许多新一代人都面临着类似的人际关系烦恼。他们像精致但易碎的瓷器,也像长在温室里、不经风雨、很快凋谢的花朵。自然,父母越宠爱、娇惯的,其长大后心理越脆弱,越承受不起各种打击。
前不久,中国心理学会通过对6个省市、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人际沟通不良、关系敏感者达31%。专家认为,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如果每天都陷入紧张的人际关系中,极易受到孤独、寂寞、自卑和疑虑等心理问题困扰,变得非常脆弱。吴世煌教授建议,家长不要把孩子当私有财产,将其关闭在家中,按自己意志去塑造,这样必将导致孩子与社会疏远。应该让孩子多与伙伴交流,从中学会如何爱家庭、爱社会成员,让他们拥有和谐的人际氛围。
临毕业之际,只因一句无心之言,湖北武汉高三女生小思不仅与好友闹僵,还遭到全班集体“封杀”,同学们纷纷拒绝小思给自己写毕业留言。近日,伤心的小思躲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大哭了一场。而四川乐山市某中学初三女生杨亮(化名),因中考成绩不太理想,与母亲吵了几句,花季少女竟在家中上吊自杀。
意志不坚强、是非不分、对挫折的承受力低、人际交往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弱、自我意识不成熟……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日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很模糊,甚至有误解,不到药物治疗的程度,就不承认自己存在心理障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心理卫生辅导中心副主任刘晓红说。不懂得自我释放压力,不向外界求援,使得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处在一种“亚健康”状态。
一项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有心理问题。“郁闷”、“变态”成为学生们的口头禅。心理爬虫悄然攻击80年代的脆弱群体。
来自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最新调查显示,在北京的大学生中,超过16%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其中二年级学生心理症状最突出。2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恐怖、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
据广东高校学生心理普查的结果显示,约20%的大学生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其中一半需要立即安排辅导,另一半则有间发性精神问题,需要精神咨询。精神障碍已成为每年大学新生退学的主要原因。
在另一份全国抽样调查中,约有22.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甚至诱发出走、自杀、凶杀等事故。
甘肃省青少年教育研究所最近的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西北地区大学生的精神行为阳性检出率约为16%,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主要有: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和危机、独生子女综合症、家庭及外界环境影响、恐于就业压力、普遍缺乏自信、学校管理失责、角色定位模糊。
又据资料,大约一半女性抑郁症患者在20—29岁发病。女性抑郁症发病率比男性高2至3倍,患者备受折磨。预防抑郁症关键在于学会调节心理,做到心情豁达开朗,增加情感交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
最近,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大学毕业生事故不断。有人认为,从河南升达招生时对学生隐瞒真相、成都三原外语学校强行迁址到四川大学擅自决定对学生多选修的学分收费(因学校及时让步而最终平息),虽然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有所不同,但同样凸显了我们时代的一个重要变化:大学毕业生有可能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