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谁将被淘汰
13379700000020

第20章 心理篇(3)

在任何社会,大学毕业生都是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有勇气、敢追求,因此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最激烈。当代中国大学生更具有与其前辈和海外不同的特征,在这个群体越来越壮大的同时,一些先天的不足与后天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

大学生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呵护,对社会、对人际怀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与认识;从小受到的应试教育压力,使他们在考分挂帅的同时无缘进行其它方面的锻炼,单调的生活经历可能使得其心理年龄小于实际的生理年龄,心理性格的发育成熟远远落后于知识与智力的进步;在大学扩招使更多人有机会利用升学改变命运的同时,教育产业化的高收费也使越来越多的家庭难荷重负,一些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家庭的压力、亲人的期待,在心理上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负担着成年人的烦恼;当前应届毕业生就业难、毕业即失业,更使大学毕业生对未来产生了无尽焦虑。心理成熟的滞后、生活压力的置前,使当代大学生提前感受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加上对现实的责任很少、对未来的焦虑很多,大学毕业生成为心理最不稳定、最易于失控的群体。

心理障碍、生理疾患、教育体制、国家政策、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自然很多。大学生本来是社会的“天之骄子”,走进校门即意味着将来衣食无忧,甚至前程似锦。但这一切现在已发生变化,大学毕业生成了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对工薪的平均预期甚至低于农民工;在他们的眼中,未来由阳光明媚变成了阴霾满天,有些人因此产生了“离校恐惧症”。

低于生理年龄的不成熟心态,严峻的生存竞争考验,使得大学生更需要社会的帮助,否则生活压力可能使他们放弃责任、放弃自我。在他们沦为不稳定因素之前,全社会应该伸出手来,帮助这些孩子尽快走出心理断乳期,使他们能直面生存竞争的风风雨雨。

只有在工作技能和心理适应性方面有所凭籍,大学毕业生才不会惧怕进入社会,才能拥有独自应对生存竞争的信心。但是,在利益驱动下,一些学校的所作所为却与此要求南辕北辙,它们的逐利行为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诱发了学生的“非理性”冲动。河南升达、成都三原、四川大学……诸多新闻事件,都是学校这一强势群体对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侵害。学生们求告无门,只能以“非理性”的形式来求得全社会关注、争取摆脱不公正的境遇。当学校也成了赢利机构时,不可能再期待它能主动、无偿为学生提供克服心理困境的服务。

2004年11月6日,先后毕业于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曹碑镇中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的王豪,竟猝然自杀了。4年前,曹碑镇中学考生王豪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小镇引起了轰动。2004年7月,他从大学毕业,此后4个月忙于找工作;但不是他看不上单位,就是单位看不上他。最后王豪不得不回到了故乡。11月6日,悲观失望的他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选择了自杀,这一举动令所有熟悉他的人均惋惜不已。曹碑镇中学任校长认为,王豪从小一帆风顺,缺乏应付逆境的能力,心理过于脆弱,这是悲剧产生的一大原因。

类似例子。2006年2月28号下午4点,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因为四级英语没通过,就从五楼跳下,草率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挫折面前,脆弱的他放弃了宝贵的生存权利。

2006年2月,西南民族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为期3年的关于大学生自杀倾向的调查正式完成。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呈每年递增趋势,人际关系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最主要原因,社会对家庭教育的不重视则成为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我们在一生要经历很多事,这其中既有让人高兴、也有让人难过的。失败与挫折几乎是不能避免的。当代大学生经历过的磨难太少,人生的艰辛也不太了解,难免酿造悲剧。

也不光本科生这样。华中师大党委研工部部长林在勇在一次关于“十句学生最不爱听的话”、“五件学生最不喜欢的事”的调查活动后表示,虽然硕士生、博士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但由于长期呆在“象牙塔”内,很多人比较缺乏和社会的交流,一部分同学的心智与社会上的同龄人相比还不够成熟,个别甚至与小学生相当,他们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往往承受不了太大的压力。

大部分大学生还缺乏心理健康相关意识。其实心理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遭遇到的,但问题解决不了则会形成障碍,如果不及时疏导则会酿成疾病,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北京大学医学部王德炳教授认为,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悲剧,其实反映出了整个社会的教育危机,尤其是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

人类健康第一大杀手

据科学家统计,心理疾病已跃居世界十大疾病之首,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目前中国有近30%的家庭存在心理问题,而全国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约为1600万,其中1/3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专家预测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益增强,在今后20年的疾病总负担中,心理疾病仍将排名第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自杀,居全球自杀者总数的1/5。自杀已成为国人的头号杀手,且低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心理危机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正如一位母亲所述:不要让鲜嫩的花朵过早凋谢,不要让冬天的严寒遮住了春天灿烂的阳光!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调查,全球完全有或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只占总人口的6%和9.5%,而84.5%的绝大多数人居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即“第三种状态”。我国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的专家披露,在我国大约有75%的人居于“亚健康”状态,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字接近。

这是一个高效率、快节奏,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们生活压力大、物欲要求高,成天成夜为生计奔波、为人际烦恼,就像是行走在高速运转的发条上,心情非常紧张、急迫,于是脆弱的神经、敏感的心理成了当今都市人所共有的“现代病”。

“压力好大啊!”想必很多人都有如此感慨,不少悲剧也是由于压力过重造成的。湖南曾经的“千万富翁”,终因无法面对世事变迁,悄无声息地在自家超市中,悬梁自尽。清华大学一位讲师、一位教授,终因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压力过大,英年早逝。“压力”似乎无处不在。

“职场新人”压力很大。他们基本上在20-30岁之间,其中大部分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由于对自己身份的转变没有适应而产生困惑。有的人习惯了老师的牵引带领,习惯了同学间的互助互爱,对独立工作、缺乏老同事引领感到不安,对办公室的尔虞我诈感到恐惧,形成了“孤岛心理”。有的人在大学里是学生干部,呼风唤雨,但工作后却成了“喽罗”,如果在一两年内还未能得到重任,就慢慢地对工作失去了热情,产生怀才不遇之感。有的人由于工作日复一日而感到单调,丧失信心,在工作了四、五年以后,对自己人生下一步不知道该如何规划,只能过一天算一天,而越过就越觉得前途渺茫。

工作需要付出资源,比如知识、感情等。当这些最有价值的资源不断消耗,却得不到足够的补充时,人们会感到不安,因为每个人都有努力保护和获得资源的倾向。一些工作二三十年的老教师,明显地感到自己的知识不足,有一种被学生掏空的感觉。报纸上那些教师虐待学生的事情,往往就是因为教师的情绪枯竭而导致的非人性化行为。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1/3职业人普遍感到工作乏味、无法发挥自己知识特长以及无法处理家庭和事业之间矛盾,相当部分有跳槽考虑。专家说,处理职场心理障碍,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培养自己对工作的兴趣。对职业枯竭者的干预原理很简单,就是增加应对资源。比如教师,一方面要增加技术资源,通过充电补充知识;另一方面要增加来自社会的支持资源,最有效的莫过于领导的赞赏和学生的爱戴。

一名外企职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述说其心中烦恼:“我是外企公司职员,工作一天到晚十分紧张,同事之间竞争也十分激烈,老板的严格程度近乎苛刻。每当老板巡视的时候,我就非常紧张,有时连想起这种情景也会不由得紧张焦虑。”可以说他道出了许多人一致的心声。

某些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副作用。他们先后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比如“二十而立”、“三十而富”等。大家都热衷于鼓吹这种生活理念,在人的生命刻度上人为地加注了一些标记,为原本已经非常浮躁的社会卖力地煽风点火、推波助澜。对于少数幸运儿来说,他们是可以做到“二十而立”、“三十而富”的,比如IT业巨子、网易总裁丁磊,比如“文学怪才”、赛车手韩寒,比如可爱“超女”张含韵,比如“钢琴王子”李云迪等;但他们毕竟是社会上屈指可数的极个别命运宠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遥不可及的。媒体贩卖焦虑,用少数“二十而立”的成功个案来压迫大多数国民,给很多人添加了无形的压力。刚刚年满40岁的朱先生,对目前中国社会的浮躁情绪颇为不满,“哪有那么多天才,大部分人可能要到40岁事业才有小成。我今年40岁,我还觉得我蛮年轻的,精气神儿不输于小伙子。我刚到30岁的时候想着三十而立也挺烦躁的,自己那时刚从海军退役,事业上无着无落的。现在想想没有必要,40岁仍然可以青春。”

现代都市人,几乎谁都有6种脆弱心理:1,疑心病。他们总是虚构一些因果关系去解释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止言谈。如有位妇女见到别人小声交谈,就认为是在议论她。过去我们称之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者说“疑神疑鬼”、“杯弓蛇影”,以及“智子疑邻”的先秦寓言。2,争公平。企求绝对公平的结果,总是抱怨对自己的不公平,嫉恨比自己强的人。3,应该论。许多人的情绪被主观的“应该论”所操纵。例如如果我对某人好,他就应该对我表示感谢,否则自己就会郁郁寡欢。4,依赖癖。有的人过于依赖异性,一旦离开,便无法支撑起自己的情感生活。摆脱这种情感陷阱的最好办法是要人格独立。5,寻赞许。许多人把获得他人的赞许作为自己的一种强大的支配力量,其实质正是“不相信自己”。6,至善狂。至善狂或者说理想主义者,要求自己或别人的所作所为一定要十全十美,到头来,却使自己或别人变得无法接受。这些归纳与分析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高级打工者心理也脆弱。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一般具有本科以上学历、5年以上工作经验,年薪一般在10万元以上;但他们不是资本所有者,而只是在某个营利性机构中担任一定的高级管理职务,这群人就是人们常说的“高级打工仔”。这是一群很少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因为在普通人眼里他们衣食无忧:只要要求不是太高,他们通过按揭的方式能拥有自己的住房和私家车;只要足够小心,尽心尽责,一般来说,保住饭碗、养家糊口基本上没有问题。然而,这是一群在心理上备受煎熬的特殊群体,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中很多人的人性多少有些扭曲。他们所做的,很多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他们所说的,很多也是连自己都认为不该说的。由于这种身与心、言与行的分离,使得很多本来优秀的人才也只能碌碌无为,在灰暗中苦苦等待自己职业生涯的结束。

压力之一:是继续打工,还是自己创业?他们难以取舍,内心矛盾。他们时刻准备牛刀小试一把,自己创业,但冷静一想,这风险实在是太大了。继续打工,面子问题,羞于被人询问,且常常受人牵制,一天过得也不是很自由、快活;而自己创业,又常常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创业的开始往往正是他们失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