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丽的海南可爱的故乡
13367300000033

第33章 家乡的英杰数不尽(9)

“赤子模范”李强

李强这个名字在海南特别是琼海市几乎是家喻户晓。他是一位经过艰苦奋斗成为香港大企业家、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受到乡亲交口赞誉的好乡亲,在他的身上有着一股强烈的家乡情结。在他的家乡,传颂着他许许多多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故事。

李强先生又名李运强,祖籍博鳌镇东屿村。1942年在广州湾(广东省湛江港旧称)出生,童年随祖母在东屿和广东惠州度过,17岁赴香港跟随叔父学习经商。1977年在香港开始自己的事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所创办的香港理文集团公司于1997年成为上市公司。他在国内及海外均设有工厂和置业公司,包括手袋厂、电子厂、造纸厂、纸箱厂、房地产公司等等。他对故乡怀有一片赤诚的心,先后捐资数千万元资助各项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其中有以其祖父李祥标名字命名的博鳌中学教学楼、嘉积中学李强奖学基金大楼、李强学苑和嘉积中学科学馆、海南国兴中学李强教学大楼、琼海华侨图书馆、海南大学教学大楼等。1998年4月李强被海南省政府授予“赤子模范”荣誉称号。

香港“名嘴”阮次山

青少年朋友,你知道香港“名嘴”、凤凰卫视著名时事评论员阮次山吗?他是我们海南儋州人。

阮次山1946年出生于广西,父亲是国民党的中下层官员。4岁的阮次山先随父亲离开广西到海南,又到了越南,然后才辗转到了台湾。阮次山有5个兄妹,家里孩子多,父母靠工资养家糊口,生活过得十分拮据。阮次山知道父母困难,从小就想减轻父母的负担。从12岁上初中开始他就学着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他在高雄中学读书时,校长很重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定了一个制度:谁要在校外投稿得到了稿费,凭稿费单就可到学校领取与稿费相等的奖金。面对学校的激励,阮次山便拼命写稿投稿。从那时起,所有学费都是他写稿挣来的。写稿使阮次山不但经济宽裕,而且成了学校里从物质到精神都很充实的“小名人”。

阮次山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很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他1974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后赴美国深造,获圣约翰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学位。最初,他是一位出色的专栏作家,其专栏文章在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经济日报》、《亚洲周刊》,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纽约《中外论坛》等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刊刊载。后任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首席时事评论员。2001年受聘凤凰卫视资讯台,参与主持的《新闻今日谈》、《风云对话》、《VIP会客室》、《凤凰大视野》等节目深为内地观众喜爱。

他至今共采访了数百位处于全球政治经济舞台最关键、最敏感位置的叱咤风云的人物。由于他见多识广,久经沙场,加上超强的语言能力,面对各国政要时总能使各国政要与他一见如故。不卑不亢的态度,谈笑风生,从容不迫的姿态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说,80%的外国政要面对摄像机都会紧张。

阮次山非常热爱他的事业,且精力充沛,年届花甲依然奔波于世界各地,找寻国际时事发生背后的新闻背景、轶闻趣事。他多次回海南故乡纵论天下事,深受海南各界人士欢迎。

我国原子能科学家王洲

青少年朋友,我们海南有一位杰出的原子能科学家,你知道是谁吗?他就是王洲。

王洲(1931—?)是海南省文昌市昌洒镇人,1939年随父母去越南,后赴法国勤工俭学,毕业于巴黎大学理学院。1964年他获巴黎国立工艺学院热能工程师学位,1965年获巴黎大学数学博士学位。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对湿空气冷凝换热过程的“饱和焓渗透性”概念,被法国有关行业广泛采用。在法国快中子堆核电站20多年的设计和研究工作中,为解决高温纳间隙结构的热载荷和热冲击问题,王洲提出了间隙结构温度场的计算模型,在堆内结构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及设计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洲1982年回国后,把在法国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应用到我国的快中子堆核反应事业上。他着力培养我国快堆队伍,并担任我国第一座快中子堆核电站的设计指导工作,使该堆的概念设计于1991年顺利完成;为防止堆芯熔化,他提出了更完善的设计准则;为解决快堆蒸汽发生器钠水反应事故探测问题,他在清华大学建立了“纳技术实验室”,并担任该实验室主任。1992年首次在国内研制成功一套完整的钠中微氢探测系统。他还建立了“两相流实验室”,成果累累。此外,单管气液混输技术及建立在“流动结构”概念上的两相流流量测量新方法等研究成果,对海洋石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王洲在国家高尖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和为我国“七五”、“八五”计划期间的科研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他得到国家科委的表彰。1993年又获国家科委“八六三”计划荣誉证书,是国家科委表彰的“八六三”有突出贡献的13名科学家之一。现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兼快堆技术委员会主任。

台湾著名诗人罗门

在祖国宝岛台湾,有一位被誉为“台湾十大著名诗人”之一的海南籍诗人,他就是罗门。

罗门(1928—?)原名韩仁存,1928年生于海南文昌市。青年时他在空军飞行官学校肄业,美国民航中心毕业,曾任民航局高级技术员,民航业务发展研究员。他从事诗歌创作四十年,著作颇丰,成就巨大,被认为是有世界级水准的诗人。他强调诗是美与精神深度的结合。作品多写战争、死亡,重视人性的真诚与尊严,批判机械的文明,致力于人类心灵的探索。

罗门诗作众多。主要有诗集《曙光》、《第九日的底流》、《死亡之塔》、《隐形的椅子》、《罗门自选集》、《旷野》、《日月的行踪》、《罗门编年诗选》、《日月集》(英文版)、《整个世界停止呼吸在起跑线上》等;论文集有《现代人的悲剧精神与现代诗人》、《心灵访问记》、《长期受着审判的人》、《时空的回声》、《诗眼看世界》等。

罗门在世界诗坛声誉甚高。他曾为国际诗人协会荣誉会员,曾应邀同其夫人蓉子赴香港大学及菲律宾中医学院与文艺界演讲。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部分被英、法、日、韩等国用外文出版,并有两首诗分别被碑刻入台北市公园与动物园。在1969年马尼拉举办的第一届世界诗人大会上,他与蓉子获大会“第一文学伉俪”奖;1960年获美国奥克立荷马州州长颁发的荣誉公民证;1972年获巴西哲学院颁发的荣誉证书;1976年,在美国举办的第三届世界诗人大会上,与蓉子获特别奖,并接受大会加冕为桂冠诗人。罗门作品受国内外著名学人、评论家及诗人评介的文章近一百万字,已出版的评论罗门作品的书有6本。

作为海南人,罗门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多次回家乡开展文化交流活动。1989年秋,罗门应海南诗词学会之邀到海南文联、海南大学、海南师院讲学,受到家乡学者和乡亲们的热烈欢迎。此后,他曾多次往返海峡两岸,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进一步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农家女孩到世界冠军的邢芬

青少年朋友们,你知道1990年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上获得第一枚金牌的运动员是谁吗?告诉你吧!她就是我们海南姑娘邢芬。那时她17岁。

邢芬1973年出生在海南琼山县(今为海口市琼山区)的一个普通的农家。邢芬排行第三,上有哥姐,下有弟弟。小小农家女是怎么成为举重明星的呢?

原来,这位邢芬从小就在困苦的环境生活,毫无骄纵的陋习,打柴挑水、烧水做饭十分快活。她特别喜欢满山遍野地到处乱跑,当她在狭小而平直的田埂上飞跑时,弟弟总是在后面使劲地追姐姐。姐姐当然不能让弟弟追上,便撒开腿跑。姐弟俩在田野上获得充足的阳光,都被晒得黑黑的,于是,村里人就叫邢芬“黑三妹”。读小学时,体育老师就对她有力的双腿感兴趣,送她入了田径队练短跑。读初中后,代表过琼山县参加海南区的中学生田径赛。就在这个运动会上,被海口市业余体校看中,董德昌教练对她说:“邢芬,你来学举重吧。”邢芬从此就开始了举重训练,当时只有12岁。13岁进入广东省体校,仅一年,又被我国著名举坛宿将蔡俊成看中:“邢芬,你到省举重队来吧。”邢芬就跟了蔡教练。有道是“名师出高徒”,一个乖觉的农家小姑娘,就这样走上举重之路。经过多年刻苦的科学的训练,渐渐成为国际举坛明星,一次又一次获得世界冠军殊荣:1988年在第二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中以70.5公斤、87.5公斤和147.5公斤创44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世界纪录,并获三项冠军;1989年在第三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中以72.5公斤、92.5公斤创44公斤级抓举和挺举世界纪录,以160公斤和165公斤两创总成绩世界纪录,并获三项冠军。1991年在第五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中以93.5公斤和95.5公斤两创44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并获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冠军。

作为世界举重明星,邢芬的人生是那样令每个海南青少年羡慕:1990年北京亚运会冠军首枚金牌获得者,9次世界冠军获得者,打破18次世界纪录,199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被评为全国十名最佳运动员之一。五次获体育运动荣誉奖章。邢芬,海南青少年成长的神话,成长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