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丽的海南可爱的故乡
13367300000026

第26章 家乡的英杰数不尽(2)

邢宥一生为国为民,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作为。景泰五年(1454年),邢宥出巡辽东,发现沈阳军官中有50多人偷盗官府储藏的物资。邢宥考虑到沈阳三面受敌,如果对这些犯错误的军官都从严惩处,一旦敌人侵犯,将无人带兵守城。他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只罢黜为首的两名军官,罚其余的人守城,城守得好,立功者可以赎罪、受奖。没有多久,敌人果然侵扰沈阳,这50多名受从宽处理的军官英勇杀敌,护城立功,使沈阳化险为夷。邢宥在任期间,经常“询官治,察民隐,奖廉能,黜贪懦,枉奸宄,抑豪右,事无微巨,靡不悉心”。据《明史》记载,邢宥罢黜不称职的属吏共170余人,受到朝廷的表扬和重用。成化五年,53岁的钦差大臣邢宥,巡抚江南浙江二省,“凡一应军务,民情利病,官吏黜陟,悉所从宜处置,免其先奏”。

邢宥在学问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一生中非常喜欢读书写作,对书法也有一定的研究。著作有《湄丘集》二卷传世,对于海南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清代海南探花张岳崧将其同海瑞、丘濬一起誉为“海南三贤”。

“岭海巨儒”鍾芳

鍾芳(1476—1544年),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政治家,是一位在明代当过文官、武官、法官、学官和财官的著名人物。史书称他“上继文庄(丘濬),下启忠介(海瑞)”,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广东通志》一书中尊称他为“岭海巨儒”。

鍾芳幼年丧母,寄居外亲黄家抚养,又名黄芳。他自幼聪颖好学,10岁入崖州州学。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乡试第二名,正德三年(1508年)殿试赐二甲进士第三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一时名动京师,盖谓丘文庄后又一南溟奇才”,被誉为“鍾进士”、“鍾崖州”。

鍾芳从政,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坚持正义,办事公正,忠于职守,廉洁自守,深受朝廷信赖和百姓爱戴。正德十六年(1521年)任浙江提学副使,致力革除科考弊端,坚持“德才兼优”选用人才,使当时学风焕然一新。嘉靖二年(1523年)任广西布政司参政,及时消除虎患,百姓为感念他的功德,为他雕塑石像。任兵部左侍郎时,他亲自带兵到边境征讨外患,军功卓著。任户部右侍郎时,奉旨总督太仓,奏请朝廷赈灾抚民,缓和了灾民因干旱引起的困苦。嘉靖十三年(1534年)告老还乡,迁居原籍琼山县,以读书为乐。他晚年居家十多年,有人曾求他代谋些私利,均遭回绝。他说:“我守志,犹如寡妇守身,岂可晚而失节!”

鍾芳的学识博大精深,其学术造诣令人赞叹。他的著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医学、军事等领域。他的哲学著作《春秋集要》、《学易疑义》两书,提出“知行本自合一,知以利行,行以践知”的哲学观点,是当时考生的辅导书籍。文学著作《筠溪先生诗文集》,分歌、赋、诗、词等,有“雄、浑、精、深、气随理昌”的美誉;史学著作《皇极经世图》秉笔直书,修正了不少讹漏。《春秋集要》(12卷)和《鍾筠溪家藏集》(30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其他著作有《续古今经要》、《少学广义》、《崖州志略》、《养生经要》、《读书札记》等20卷行世。

“琼州第一攀丹”的唐氏家族和唐胄

青少年朋友,你知道古代海南家业最隆盛、英才最多、声望最高的家族是哪一个吗?它就是唐氏家族。这个家族读书人多,从政者多,仅在明代,四代人中出了5位进士,7位举人,其中唐舟和唐亮、唐胄和唐穆均是父子进士,唐濂伯则在18岁中广东解元,可谓“书香门第”、“精英群出”。唐氏一门在明代对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唐胄编纂《正德琼台志》40卷,为后人研究海南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且创建养优书院(后为西洲书院)教育后学;唐谊、唐英兴办教育,启迪士民,为海南培养了不少人才。明代的人们无不这样赞誉这个百年望族:“天下无双唐氏,琼州第一攀丹”。

唐氏家族最早到海南岛的是始祖唐震,原籍广西桂林兴安县,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在海南任琼州知事。此后唐氏后代就在海南岛各地繁衍。他们多数人居住在琼山蕃诞(后改为攀丹),“琼州第一攀丹”就是这样来的。

唐氏家族中最有成就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唐胄,明代杰出的政治家。

唐胄(1471—1539年)从小就努力读书,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乡试第二名,弘治十五年(1502年)会试夺魁,任户部山西司主事。后历任员外郎、广西提学佥事、云南金腾副使、广西左布政使。嘉靖十二年(1533年)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转任南京户部右侍郎、北京户部左侍郎等,出巡南贛、汀漳、山东等。

唐胄做官,人品端正,刚正不阿,爱民勤政,注重教育,兴修水利,政绩显著,受到朝野好评。他极力革除弊政,整顿纪律制度,加强地方治安;他重视教育,经常深入边远地区巡视民情,要求当地少数民族送子弟入学接受教育。出巡山东时遇黄河泛滥成灾,他千里跋涉,寻找黄河故道,疏通河道引水灌田,变患为利。他还发放耕牛、种子给最困难的乡民,鼓励他们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

唐胄人品正直,敢说真话。重大国事他都要上疏进言,有一回因上疏谏止征讨安南逆旨下狱,被削籍归乡。

唐胄治学有成,著有《江闽湖岭都台志》、《西洲存稿》、《传芳集》等。所辑《正德琼台志》是海南岛现存志书中最早的一部,对后人研究海南历史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琼州吟绝”王佐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你知道古代海南诗文写得最好的是谁吗?他就是被誉为“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明代爱国诗人王佐。

王佐(1428—1512年)是海南省临高县透滩村人。7岁时丧父,母亲教他成才,特聘名师严加教诲。王佐有时怠学贪玩,他母亲就气愤不食。稍长大时,送他到琼山拜丘濬、唐舟为师。王佐勤奋好学,在两位名师的教导下进步很快。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20岁的王佐参加乡试,中经魁,随后入京师国子监读书,每试都名列前茅,深得祭酒吴节、司业阎禹锡称赞。内阁大学士李贤很器重他。后在广东高州府同知任内,他积极向太守孔镛提议平定盗匪和实行安民政策,被巡抚都御使采纳,很快平息了盗乱。任福建乡试考官时,他增扩府、州、县学,以礼教化,教育生员,优选举人,反对恶吏行贿封举,深受广大生员拥护。任江西临江府同知时,勤政爱民,政绩昭著,博得百姓“所居民爱,所去民思”的称赞。他为官20年,正直清廉,不俯仰权势,虽然在广东、福建、江西做官20多年,却一直未得升迁。

王佐以诗闻名,《琼台府志》对他诗的评价很高:“其诗辞和平温厚,文气光明正大,当比拟唐宋诸大家,识者以为确论。”1964年郭沫若先生来海南,读到王佐的诗,称他为爱国诗人。近人日本学者小叶田淳在《海南岛史》一书中认为,“以诗文论,在海南人士中首先推王佐”。

王佐的诗功底之深,艺术之精令人叹为观止。有这么一个“王佐做诗”的趣事:王佐在国子监深造期间,曾到内阁大臣胡先生家做客,一进门,看见墙上画中有一对丹顶鹤,立即驻足吟诗:“头戴红冠穿白衣,徘徊岸上立窥鱼……”为了切断王佐诗路,胡老先生拿起墨汁泼向画中的丹顶鹤,于是王佐灵机一动,顺水推舟继续吟道:“只因贪食归来晚,落入文官洗砚池。”胡老先生听后,连连点头,夸赞王佐有才。

他一生写的诗文很多,主要有《鸡肋集》、《琼台外纪》、《原教篇》、《经籍目略》、《金川玉屑集》、《珠崖录》等。

爱民兴教的王弘诲

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一位曾在南京做官的海南老人,在获准辞官后回到老家定安,在县城创建了“尚友书院”,并资助修建澄迈的“天池书院”、文昌的“玉阳书院”,并亲自到这些书院授课,大力宣扬文教,受到广大父老乡亲的称颂。他,就是官至明朝南京礼部尚书的王弘诲。

王弘诲(1541—1617年),是明代名臣、教育家。王弘诲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20岁时乡试中举人第一名,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登进士。历任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编修、会试同考官、国子监祭酒、南京史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

王弘诲中进士不久,刚好逢海瑞因上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忤逆了嘉靖皇帝,被捕入狱。王弘诲仰慕海瑞为人,不顾个人安危,冒险前往探望,并为海瑞送物送药,虽遭狱吏危言威吓亦不畏避,表明了他坚持正义的高尚品质。他在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到明朝廷腐败,数次上疏劝谏,并写了类似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奏章,痛陈朝廷之积弊。因屡上疏诤谏不得采用,他数次托病要求退休。

王弘诲做官总是想着为家乡的百姓造福,特别是对家乡教育事业和人才成长倾尽心血,不遗余力。万历四年(1576年)35岁的王弘诲看到琼州士子赴考旅途遥远,跋涉艰苦,渡海又有风浪之险,特上《奏改海南兵备道为提学道疏》,请求改海南兵备道为提学道,让琼州士子能在海南就地考试。这个奏疏得到万历皇帝的允准。自此,琼州士子赴考方便多了。这件事便是海南民间所说的“奏考回琼”。这对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此事得旨准行,王弘诲绝口不讲,琼州士子更是颂声一片:“王公之功卓矣!伟矣!不可谖矣!”这件事对琼州士子来说真是功德无量,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王弘诲已经62岁了,众多琼州学子自愿捐款,在定安县城建“王弘诲公生祠”,以纪念他的功德,今祠址已改建为定城医院,但后殿至今保留。

王弘诲一生著作甚丰,在文学上卓成一家,著有《尚友堂稿》、《吴越游记》、《天池草》、《来鹤轩集》、《南溟奇甸赋》、《南礼奏牍》、《文字谈苑》等名篇。

明、清两代海南唯一的探花郎张岳崧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一天,嘉庆皇帝传旨召见新考中的进士,在依次唱名传呼中,嘉庆皇帝听到海南人“张岳崧”的名字时,十分高兴,下旨称“何地无才”。这位张岳崧,就是当年以一甲及第,成为明、清两代海南唯一的探花郎的海南青年。

张岳崧(1773—1842年),字子骏,号觉庵,定安县永丰乡高林村人。清代名臣,文学家、书画家。历任国史馆协修官、会试同考官、文颖馆纂修官、武英殿纂修、教习庶吉士、四川乡试正考官、陕甘学政、文渊校理、翰林院侍讲、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湖北布政使、两浙盐运使、浙江按察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护理巡抚等职。张岳崧博学多才,文章、书画、法律、经济、水利、军事、医学样样精通,与王佐、丘濬、海瑞合称“海南四绝”(即“四大才子”)。

张岳崧中探花后,仕途顺畅、官运亨通,他一生办事认真负责,政绩卓著,史称他“居官勤慎廉明,悉心职事”。他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时,认真对待每个考生的试卷,悉心校阅、选拔,为国家举荐了不少有才之士。任陕甘学政时,他撰写了《训士录》一卷,教育生员,使“士风大振”。他还捐资修建多所学院,大力培育人才。他在江苏任兵备道时恰逢该地遭受水灾,朝廷降旨命他治水,张岳崧即冒着风雨、乘船督率官员,发动民众护堤治水,灾后赈济抚慰灾民,使灾区化险为夷。他还写了《水利论》3篇。他任湖北布政使之前,楚北江汉一带水患不断,百姓受苦受难。他一上任便兴修水利,救助灾民,功绩卓著,深得民众爱戴、朝廷赞赏。他曾上书道光皇帝,支持并协助林则徐在广东发动禁烟运动。他在《议设立收缴洋烟公局启》的奏折中,提出了禁烟的具体措施。

张岳崧十分热爱故乡海南,对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竭力相助。张岳崧曾从师于琼台书院,为报答母校培育之恩,晚年他辞官归故里,面对青灯黄卷,在琼台书院授徒3年。至今在海府和定安等地,人们对他还津津乐道。他曾捐资并发动众人重修定安文庙。还带头捐出银子4000两设立宾兴馆,资助定安县贫穷书生参加乡试的旅费。他还多次捐款给家乡高林村用于修路。他致力于编纂《琼州府志》,出钱刊印《丘文庄海忠介文集》,并为邢宥搜集遗文。张岳崧曾在羊城的越秀书院、肇庆的端溪书院、琼州的琼台书院和雁峰书院等处讲学,培育学子,对岭南和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明代音乐家汪浩然

你知道海南古代最负盛名的音乐家是谁吗?他就是汪浩然(生卒年月不详),琼山(今海口市)人。

汪浩然的艺术成就主要是熟操民间音乐和海南八音,还有编写音乐著作。成化年间(1465—1487),他和儿子晋京,同时选为宫廷乐师。可以说,他是第一位把海南八音带进京城的海南音乐家。他的音乐著作主要有《琴瑟谱》3卷,《八音摘要》2卷。《琴瑟谱》主要记述琴瑟的制作及图说、指法等,并记载了古代各种乐曲。《八音摘要》上卷主要叙述历代民间乐调及演变为宫廷乐调的经过史实,下卷分述“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及舞图、歌谱等。这两著作具有较高的音乐价值,均被收入清代《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