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丽的海南可爱的故乡
13367300000019

第19章 说起那家乡的往事(4)

书院建于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是为纪念苏东坡被贬海南期间为海南文明开发建设所立下的汗马功劳而建的,是古代海南最早的最高学府,培养了不少人才。东坡书院数百年来几经修葺,至今保存得完好如初。该书院里有东坡陈列馆,展出了苏东坡的许多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屐图》,还有东坡讲学的彩雕等。苏东坡雕像那种忧国忧民的神情,令人肃然起敬。

黄道婆学织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在海南岛,没有人不知道黄道婆。她是一位出生在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东湾村)的元代女纺织技术革新家。少时历尽艰辛的她搭上了一条商船漂泊到我们海南岛,在这里寄居了30多年。她在学习了当地黎族的纺织技术后,连同黎族的纺织工具一道带回故里上海广为传授。她在实践中又对这些工具进行了革新,使纺织手工业从轧籽到织布有了一整套系统,产量和质量及花色品种有了极大的提高,推动了内地纺织业的发展。

黄道婆是一位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在其《辍耕录》、元代文人王逢在《梧溪集》中都记载了黄道婆在海南岛学黎族纺织这一事件,后来的学者对她的身世又做了种种论证。黄道婆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间(约1245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因生活的种种重压而离家出走,随船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即现在的海南三亚。

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让她有了安身之所,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岛内外,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30多年过去了,黄道婆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在元朝元贞年间(约1295年),她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了乌泥泾。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她一边教家乡妇女学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在纺纱工艺上,黄道婆创造了新式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这种新式纺车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松江一带很快地推广开来。她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织造技术,热心向人们传授。因此,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带、帨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附近上海、太仓等地竞相仿效。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受欢迎,很快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久而不衰。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18世纪乃至19世纪,松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声誉。当时称松江布匹“衣被天下”,这伟大的成就中当然凝聚了黄道婆的大量心血。因此,她受到了海南人民世世代代的赞扬和怀念。

在上海,在海南岛,关于黄道婆的传说、故事、戏剧和其他文学作品可谓数不胜数。这位传奇性人物身上,辉映着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美好形象。

明太祖开发海南

青少年朋友们,古代的海南一直因孤悬海外而发展缓慢,可是却有一段历史却是令人振奋的,那就是在明代初期。这时,明太祖下令开发海南,使海南经济文化快速发展。

明太祖国是个什么人呢?他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很有胆识的人。他非常重视海南,称它为“南溟奇甸”,意思是南海中奇特的宝地,即天池宝岛,世外桃源。朱元璋登基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他就下了一道圣旨,命令开发海南。明太祖开发海南的措施主要有这么十条:一是让海南脱离广西,转由广东管辖。广东三角洲一带在当时就已经是发达地区,海南由此加强了跟广东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二是把琼州升格为府,统一管辖全岛3州13县,从此海南岛有了一个统一的治理机构,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文化中心。三是大修府城、州城、县城,改变了海南大部分地区“有治无城”的旧貌。四兴教育才,重视治民养士,在府、州、县设立学校充实府学,增建书院、学宫、义学、社学、秘塾,改革学制,增强教谕训导。五是兴修水利,诏令地方官员筑堤坝修水塘,以备旱涝。六是重视发展农业,开展了全面的户口调查和土地丈量。七是减轻老百姓的税收,缓和社会矛盾。八是大力发展盐业,开设6大盐场,派专员管理。九是陆防海防并重,陆上设立烽堠、营堡、建营房,演武亭,同时设立海南卫,并在儋、崖、万等地创立千户所,巡海警备,加强海防。十是团结少数民族,在五指山区招抚黎族向化,大济民,赖以全活数万人。明太祖下令开发海南,使岛上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到明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91年时,海南的耕地就达到189万亩;到公元1615年时,又增加到383万亩,翻了一番。每个人平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已经十分接近当时广东全省的人均水平。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带来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大提高,在正常年景下,海南粮食已经基本可以自给。经济的较快发展,又促使文化教育也有了空前的繁荣,人才有如天上的繁星,出现了“人文昌盛,鼎臣继出”的“海外衣冠胜事”。明代“岭海巨儒”、进士钟芳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前代珠崖郡,于今少窜臣”,说明海南已基本上不被视为流放谪臣的蛮荒之地。明太祖开发海南,功不可沒!

红色娘子军美名天下扬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你看过电影《红色娘子军》吗?那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一部电影啊!影片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海南的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为素材,围绕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用写实的手法突出反映了旧社会妇女在反抗和斗争中成长的典型事例。影片展现了女主人公吴琼花勇敢倔强、深沉善良的性格,塑造了红军干部洪常青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具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该片获第一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1964年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万隆奖”;1995年“中国电影世纪奖”。

《红色娘子军》问世几十年来,海南岛的知名度大大提高,红色娘子军由此成为全国人民熟知的名词,成为海南人民的骄傲和自豪,成为海南的品牌。在红色娘子军故乡琼海市,建起了红色娘子军纪念碑和纪念园,每天都吸引着不少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

红色娘子军的真实事件是这样的。1931年5月的一天,在海南省琼海市万泉河畔一个椰林环抱的小山村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召开了成立大会。这是中国第一支红色娘子军。100多位穷苦的农村女孩子,为反抗封建压迫和争取男女平等,在共产党组织领导下,勇敢地拿起了枪。她们在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出色地完成了保卫领导机关,宣传发动群众等项任务,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伏击沙帽岭、火攻文市炮楼、拔除阳江据点及马鞍岭阻击战斗中,不怕牺牲,英勇杀敌,为琼崖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不幸的是,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海南岛上,这支娘子军部队后来遭到国民党正规军的残酷“围剿”,喋血马鞍岭。战斗中,二班的8名姐妹留下断后,直至弹尽粮绝,全部牺牲。不久,海南红军主力作战失利,娘子军被迫解散,散落于民间。红色娘子军的精神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精神,是海南人民的光荣。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责任重,妇女们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岁月沧桑,当年的娘子军战士虽然大都不在了,但她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勇于扛枪为人民的精神永远在海南人民和全国人民中传播着,成为海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海南岛上打日寇

青少年朋友,你知道当年海南岛军民是怎样浴血奋战打日寇的吗?这是一场长达6年多的壮烈、感人的奋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9年2月10日,日军以台湾混成旅团一部3000余人,在海军的支援下,在海南岛北部的天尾港登陆,迅速占领海口、琼山、定安、文昌等地。14日,日军又以第五舰队一部2000余人,在海南岛南部的三亚港登陆,迅速占领三亚、榆林等地。尔后,日军南北对进,海南全岛遂告沦陷。国民党守军保安第十五团等部退入五指山区。

当时海南国民党守军共有兵力4000多人,由原保安副司令王毅任守备军司令及海南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在战前王毅也做了一些战备,如在海口、榆林构筑防御工事,在南闾、岛坡、岭南等处修建仓库,储存军粮、弹药、药品等。当日军进犯时,因众寡悬殊,仅一周时间,海南之重要城镇海口、三亚、榆林等全告陷落。国民党军队在日军于1939年2月10日在海口登陆之后,从沿海周围的海口、府城、琼山、文昌、嘉积、清澜、三亚、榆林等城镇、港口撤退,但在冯白驹“自卫队”抗日热忱及民众呼声感召之下,在琼山、海口、府城等地对日军也进行了牵制和阻击,如国民党保安第15团对正在登陆琼山县天尾港的日军予以猛烈阻击;有的战斗也打得相当激烈,有不少爱国军人以身殉国。1939年2月20日仙沟之役,保安团一个营的守军死守阵地,与200名日军鏖战半日,日军伤亡惨重,死伤七八十名,被俘2名,终被击溃。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成为海南岛上抗战的中流砥柱。早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海南岛地区就保存了300多人的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琼崖特委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国民党当局经过一年多的谈判,达成了团结抗日的协议,并于1938年12月5日在琼山县云龙圩将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以下简称独立队,1939年3月改称为“独立总队”),冯白驹任队长。改编时约300人,编为3个中队,这就是著名的“云龙改编”。

日军登陆时,刚改编的独立队在国民党军撤退的情况下,毅然开赴南渡江的重要渡口潭口,冒着敌机的猛烈轰炸,构筑工事,阻击日军渡江。独立队的这一行动,极大振奋了琼岛军民的抗战决心。中共琼崖特委和独立队建立了琼文抗日根据地、美合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支持抗战,不断壮大抗日力量。广大海外华侨华人也纷纷动员起来,组织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参与支持抗日;努力维护和推进国共合作,共同作战。他们作战勇敢,灵活机智、神出鬼没地开展游击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1939年3月中旬,独立队在琼(山)文(昌)公路干线上的罗牛桥伏击日军的运输车辆,击毁汽车1辆,歼日军大佐指挥官以下20余人。5月,在海口市郊长村桥附近伏击修路的日军,缴枪7支。6月,化装潜入文昌县城,袭击日军北门哨所,歼日军6人,缴获步枪5支,短枪1支。

1939年10月,独立队联合国民党武装并动员广大群众,对那大日军发起“围困战斗”,至11月初,那大之敌因给养断绝,孤立无援,被迫乘夜晚突围向儋县县城逃窜。未及逃跑的伪军1个中队全部被俘,缴枪60余支。

在抗战中,琼山罗板铺一役打得十分漂亮。这一天,独立队夜里静悄悄地进入罗板铺公路西侧高地的海棠村里隐蔽下来,准备伏击日军运水车。等到第二天下午4点多,日军车辆进入独立队伏击阵地后,独立队发起突然袭击,日军司机、机枪手均中弹,双方激战半小时,日军官兵11名被全歼。独立队焚毁日军车,缴获轻机关枪1挺,三八式步枪10多支,短枪1支,各种子弹150多发。在这次战斗中,独立队集中优势兵力,首次全歼日军,大获全胜。

1941年7月,独立总队以两个支队的兵力袭击日军美德村据点,击毁日军军车2辆,歼日军60余人,缴获机枪2挺,长短枪20余支,打得日军心惊胆战。

“八村战斗”是琼躕抗战史上爱国抗战力量参战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这次战斗,日军出动7000多人,企图包围消灭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部和专署。国民党军队巧妙与日军周旋,采取游击战的方法向正在用膳的日军发起袭击,打得日军措手不及,之后又不断跟踪追击和截击。战斗历时21天,日军伤亡300多人,遭到沉重打击。

在抗日战争中,琼崖独立总队共对日伪作战2200次,击毙日伪军3500余人,伤日伪军1900余人,俘虏日伪军150余人,日伪军起义反正者达300余人,缴获一大批武器弹药和各种物资,总队的队伍因此发展到77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