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丽的海南可爱的故乡
13367300000018

第18章 说起那家乡的往事(3)

珠崖儋耳二郡的设立

你知道海南岛是什么时候正式并且永久纳入中国版图的吗?那是在汉武帝时,也就是距今2100多年的时候。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伏波将军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仆平定了南越。第二年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南越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等九郡。其中珠崖、儋耳两郡,就在海南岛上。珠崖郡治在琼山县东谭都,儋耳郡治在儋县义伦。珠崖、儋耳两郡属交州刺史管辖。据《汉书·贾捐之传》记载,珠崖、儋耳两郡共有16县。据考证,珠崖郡设置5个县:潭都县、玳瑁县(两县约合为今之琼山市)、苟中县(今之澄迈县)、紫贝县(今之文昌市)、临振县(今之三亚市)。儋耳郡设置3个县:九龙县(今之东方市)、玉来县(今之昌江黎族自治县)、儋耳县(今之儋州市)。两郡共计8县,其余8县无可考。珠崖郡、儋耳郡,这是海南岛归入祖国版图最早的两个行政地名,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直接统治的开始。

后来,海南岛的行政建制不断在变化。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撤销儋耳郡,并入珠崖郡。汉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撤销珠崖郡,改为朱卢县(又称朱崖县),隶属合浦郡。据《正德琼台志》记载,东汉建武十九年(即公元1年)置珠崖县属合浦郡,仍督于交州。由此可见,东汉设置的珠崖、儋耳两县属合浦郡,为交州管辖。

冼夫人奏请设置崖州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你知道冼夫人吗?冼夫人(513—602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她生活在6世纪时的梁、陈、隋朝,为岭南的安定和海南的崛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周恩来总理赞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梁大同(535—546年)中,冼夫人嫁给高凉郡太守冯宝为妻。她辅佐丈夫处理政务,功勋卓著,深得民心。冯宝死后岭南大乱,她亲自领兵平定叛乱,安抚百姓。她亲自请命于朝,在儋耳千余峒归附的基础上,重新在海南建置行政,设立崖州,使海南岛与中央政权的联系得到恢复和发展。

自汉武帝在海南设立珠崖、儋耳两郡后,地方官员对海南采取压迫剥削的政策,无偿索取土特产品,引起岛上居民的强烈反抗。从二郡建立到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的60多年间,这种反抗斗争遭到的镇压就多达9次。武力镇压没有达到目的,汉朝只好采取收缩政策。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撤销儋耳郡,并入珠崖郡;到汉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又撤销珠崖郡,仅设朱卢县,隶属于合浦郡(郡治在今广西境内)。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后,也只在海南岛上置珠崖县(废朱卢县),仍隶属合浦郡。三国时期,吴国赤乌五年(242年)在今广东徐闻置珠崖郡,在海南岛仅恢复朱卢县。西晋武帝吴后于太康二年(281年)撤销珠崖郡,改朱卢县为玳瑁县,隶属合浦郡。南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虽恢复珠崖郡,但郡治仍设在徐闻,隶属交州,不久又被撤销。就这样,海南岛的行政建制是设了又撤,撤了又设,从西汉到南北朝的600年间,岛上的行政建置时常动荡,反映了中央政权对海南的统治很不稳定。

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为了从政治上解决海南长期被弃置的问题,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冼夫人以南越部族首领的身份“请命于朝,置崖州”(《琼州府志》),从而结束了海南多年“久乱不统”的历史。海南岛上的俚人十分敬佩冼夫人,“儋耳归附者千余峒”。

冼夫人奏请设置崖州、恢复中央政权对海南的直接统治,客观上有利于海南与中原的交流以及俚汉民族的融合。此后形成的安定局面,促进了海南经济的稳步发展,大批南迁移民把中原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如牛耕、兴修水利、选育良种、制肥施肥、田间管理等带入海南,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海南开始出现繁荣景象。

为了褒奖冼夫人,朝廷册封她为“谯国夫人”,赐海南岛上的临振县为汤沐邑,死后谥诚敬夫人。海南人民为了纪念她,约定每年农历三月十二为“军坡节”(今为冼夫人文化节),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鉴真在海南传播佛文化

青少年朋友,你可能知道唐代高僧鉴真六渡日本传播佛学的故事吧?这位鉴真和尚,五遇海难而不屈,其无畏精神谱写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奇迹。这位历史名人,居然与海南三亚有过一段不解的情缘,留下了一段传播佛文化的佳话。

唐天宝七年(748年),鉴真师徒和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及水手共18人,于七八月间从越州(今浙江绍兴)出发,开始他的第五次东渡。鉴真没有想到,大自然的狂暴再次使他东渡日本的尝试失败。航行十余天后,一场大风暴打坏了他们乘坐的木帆船。船在海上随风浪漂流至振州(今三亚,古代一般称崖州)附近的崖州海面。正巧遇上几位运货回振州的商人,在他们的引导下,鉴真等人3天后走到水南村大港。

由于随船携带的衣物、佛具和经书,全部被海浪打湿了,鉴真等人登陆后,便把东西摆放在一块坡地上晒。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述,晒场上所晒的衣物、菩萨像、佛具和经书,多达数千件。仅衣物中的裙衫便有千件、袈裟千件、坐具千张。还有铜盂、铜碟、铜盘、珠幡等大量供佛用具。佛像种类也有不少,有宝像金漆泥像、菩萨五顶像、元扇像等。同时还有大量的经书,如《大集经》、《华严经》、《大湿盘经》和《犬品经》等等。那些物具可供千人参加大法会用。

如此盛装,难怪鉴真等人“所经州县玄坛授戒,无过空者,弘扬佛律,暂无停断”。三亚崖城镇人为纪念鉴真,把鉴真等人曾晒过经书等物的坡地称为“晒经坡”。听说鉴真来了,振州别驾(辅助州郡长官的官员)冯崇债,亲率四百军士前往迎接,在太守衙厅里“设会授戒”。为表示尊崇佛教,冯崇债拜鉴真为干母舅,并迎入私宅设斋供养。

在鉴真的指导下,不到半年时间,振州衙门附近宁远河畔(今三亚崖城镇)修筑起一座雄伟壮观,具有中州风貌的大云寺。如此少的人口基数,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可见当时官府、民众对佛教的虔诚,对修寺庙不惜人力、财力。寺内修筑有堂塔、佛殿、讲堂、砖塔等多层次建筑物。大云寺结构精巧,布局和谐,气势雄伟,讲堂所采用的鸱尾、三层斗拱等是唐代建筑的最新成就。殿上坐着一尊高一丈六尺的释迦牟尼佛像。可惜大云寺几经毁坏,后又几经修缮,在明代时彻底被毁。

大云寺建成后,鉴真和他的弟子们为大云寺手抄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并以大云寺作为讲坛,向当地民众讲授律、戒、度等佛教要义,传授有关书法、雕刻、医学、建筑、工艺美术等知识,不仅传播佛教文化,也让中原文化在海南有了进一步的延伸。鉴真对医学深有造诣。在医学方面,他使一些当地人学会了用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手指的触觉等直觉鉴别方法诊断病情。此外,他还把自己在药物方面的收藏、炮制配和心得告诉当地民众。鉴真还对海南的风光物产和野生植物,进行了广察博采,并载入史籍。鉴真高足思托负责进行详细的记录,写进《唐大和上东征》中。鉴真对海南的民间的生活,尤其是农事方面也十分关注。他写道:“养蚕八度,收稻再度。”这与明代的丘濬所撰写的《南溟奇甸赋》“岁用八茧之蚕,田有数种之禾”的说法大致相符。

鉴真一行在崖州住了一年多时间。离开时,搌州别驾冯崇债又派甲兵八百多人沿途护送,到了万安州(今万宁),住在冯若芳家中,“三日供养”。在开元寺住了些日子,后转道前往澄迈,从海路乘船入雷州半岛,不久回到扬州。

鉴真在海南期间,积极传播佛教文化,为海南的开发与科学文化的发展添加了新的内容,是海南历史文化的一件盛事。他在海南的神奇游历,他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至今在海南流传着不少神奇的故事。

五公被贬逐海南

“唐宋君王非寡德,琼崖人士有奇缘。”这是悬挂在五公祠(海南第一楼)大厅神龛两旁的一副对联。这些与海南人结下奇缘的人便是唐、宋两代昏庸君王视为洪水猛兽而贬谪到海南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臣李纲、李光、赵鼎、胡铨。海南人尊称他们为“五公”。

李德裕(787—850年)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河北赵县人。在唐文宗、武宗时两度出任宰相。执政期间,他“内制宦官,外抑藩镇,收复幽燕,平定加鹘”,对国家的安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武宗死后,宣宗继位,他遭打击陷害,于大中元年(847年)被贬为潮州司马,再贬为崖州(今琼山)司户,大中三年(849年)来海南。由长安到潮州再到崖州,短短的一年时间这位高龄老人就在这南国椰岛与世长辞了。据说现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多港李氏村有300余家是李德裕的后裔。

李纲(1083—1140年),宋代大臣。福建邵武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1125年冬,金兵南下,李纲力主抗金。身为尚书右丞的李纲,率领军民加强防御,并亲自登宋都汴梁(开封)城楼督战,击退金兵。后提出了治国、整军、抗金等10项主张,准备收复北方失地。但由于投降派竭力陷害,李纲任宰相70天便被解职,同年被贬到澶州,两年后再贬到万安州(今万宁)。他同儿子李安之从徐闻南渡到海口,上岛后三天被朝廷赦免。李纲可以说是最幸运的了,被贬不久就获得了赦免。

赵鼎(1085—1147年),宋代大臣,山西闻喜人。南宋高宗时两度为相。竭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1138年,因反对秦桧投降卖国而被罢相,继而被一贬再贬。1145年被谪吉阳军(今三亚),三年后,因痛恨秦桧,绝食抗争而死。

李光(1073—1157年)和胡铨都是与赵鼎同案被贬到海南岛的。他是宋代大臣,浙江上虞人。南宋绍兴初年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时,当面向宋高宗严辞揭露秦桧盗弄国权,要求严惩秦桧,因而遭高宗和秦桧的迫害,先后被贬到建宁军、琼州,再贬到昌化军(今儋州)。李光谪居海南达20年之久,直到1155年秦桧死后,朝廷才将他召回。李光的幼子李孟博,在父子来琼的11年中,受尽苦难,侍奉父亲,先于父亲死于海南岛上。年老体弱的李光在途经江西时病死。

胡铨(1102—1180年),江西庐陵人。南宋著名历史学家,高宗时的枢密院的编修,南宋主战派的中坚。他力主抗金,因上书反对与金议和,并奏请皇上将投降派秦桧等人斩首而遭迫害,1148年被贬到吉阳军(今三亚)。直到秦桧死后,胡铨才得北归。居琼期间,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仍在这荒凉的海岛上为黎族同胞办学,讲授经书,传播中原文化,与当地父老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辞官后的老人安度晚年,终年78岁。

青少年朋友,海南人民为什么这么怀念五公,为他们建造祠堂?因为海南人民热情纯朴,懂得感恩。五公热爱国家,忧国忧民,忠贞正义,刚正不阿,受到海南人民的敬仰。他们虽然被放逐天涯,但都融入海南人民之中,传播中原文化,兴学办教,培育人才,为海南人民做好事,所以受到海南人民的尊敬。

苏东坡兴学

青少年朋友,也许你还不大了解在海南兴学办校、开启教化,对海南教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是谁吧?他就是北宋大名鼎鼎的大文豪、被流放到海南的谪臣苏东坡(1037—1101年)。

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十一日,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大文豪苏东坡携带幼子苏过被流放到了我们家乡海南岛。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极重处罚。当时苏东坡已是62岁的老人,面对的情境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在困境面前,苏东坡没有消沉,而是眼望山海奇观,产生了“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的大彻大悟,从而很快从忧郁苦闷中解脱出来。接着他和儋州黎汉百姓打成一片,了解了儋州黎汉百姓生活极为艰苦、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的境遇后,开设学堂,传播中原文化,培育人才,深受儋州百姓的欢迎。

《琼台记事录》有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讲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苏东坡在流放海南的三年中,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开辟儋州学府,在海南当时连书籍也不易看到的情况下,自编经义,自讲诗书,培养出一大批文化才子。宋代实行科举制度,从其开国到苏东坡来海南岛前一百多年,偌大一个海南岛竟无一人登科及第,苏东坡到来后大力施教结束了这一空白历史。海南人民对苏东坡这位文化传播者怀有深厚感情,在他被流放的居地儋州市中和镇,至今尚存有当年的街巷、牌坊、庙祠等建筑,以东坡命名的企业、茶坊、店铺及产品随处可见。也就是说,苏东坡对海南最大的贡献在于文化传播。

苏东坡“躬耕自处”的同时,为生活计,对当地山川动植物进行了大量研究,对日常食品和用品也有不少发明创造。他除了配方酿制“天门冬酒”外,还有“真一酒”,他以山芋为材料制作的“玉糁羹”色香味俱佳。另外,他还制作过椰子冠、松墨等。今天尚在市场上流行的东坡豆、东坡药、东坡帽等,可以说是苏东坡的“专利”和贡献。

如果你想了解苏东坡在海南的历史故事,可以到儋州市中和镇的“东坡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