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
1334900000060

第60章 政治是一种大智慧·龙蛇之蛰,以求存也

【引言】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俗语说:“人在人眼下,不得不低头”,意思都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

【事典】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所以能够登上皇位,也是由于他十分善于韬光养晦。他本为燕王,靠装疯这一招赢得了时间,最终发动了叛乱,打败了建文帝,登上了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许多儿子,其中朱棣为人阴鸷老辣,很像朱元璋。在太子朱标病死以后,朱元璋曾想立朱棣为太子,但许多大臣表示反对,理由有二:一是如立朱棣为太子,对朱棣的兄弟则无法交待;二是不合正统习惯。朱元璋无奈,只得立朱标的次子(长子已病死)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皇太孙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年龄既小,又生性仁慈懦弱,他的叔叔们各霸一方,并不把他看在眼里。

原来,朱元璋把自己的子侄分到各处,称作亲王,目的是为了监视各地带兵将军的动静,以防他们叛乱,后来就分封各地,成为藩王。这样,许多藩王就拥有重兵,如宁王拥有八万精兵,燕王朱棣的军队就更为强悍。这样一来,建文帝的皇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一些大臣的鼓动之下,建文帝开始削藩。

在削藩的过程中,杀了许多亲王,其中当然也有冤杀者,燕王朱棣听了,十分着急。好在燕王朱棣封在燕地,离当时的都城金陵很远,又兼地广兵多,一时尚可无虞。僧人道衍是朱棣的谋士,他对朱棣说:“我一见殿下,便知当为天子。”相士袁珙也对朱棣说:“殿下已年近四十了,一过四十,长须过脐,必为天子,如有不准,愿剜双目。”在这些人的怂恿下,朱棣便积极操练兵马。

道衍唯恐练兵走漏消息,就在殿中挖了一个地道,通往后苑,修筑地下室,围绕重墙,在内督造兵器。又在墙外的室中养了无数的鹅鸭,日夕鸣叫,声浪如潮,以不使外人听到里面的声音。但消息还是走漏出去了,不久就传到朝廷,大臣齐泰、黄子澄两人十分重视此事,黄子澄主张立即讨燕,齐泰以为应先密布兵马,剪除党羽,然后再兴兵讨之。建文帝听从了齐泰的建议,便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命都指挥谢贵、张信掌北平都司事,又命都督宋忠屯兵开平,再命其他各路兵马守山海关、保卫金陵。部署已定,建文帝便又分封诸王。

朱棣知道建文帝已对他十分怀疑,为了打消他的疑忌,便派自己的三个儿子高炽、高煦、和高燧前往金陵,祭奠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正在疑惑不定,忽报三人前来,就立即召见。言谈之下,建文帝觉得除朱高煦有骄矜之色外,其他两人执礼甚恭,便稍稍安心。等祭奠完了朱元璋,建文帝便想把这三人留下,作为人质。正在迟疑不决之际,朱棣早已料到这一着,飞马来报,说朱棣病危,要三子速归。建文帝无奈,只得放三人归去。

魏国公徐辉祖听说了,连忙来见,要建文帝留下朱高煦。原来,徐辉祖是徐达之子,是朱棣三子的亲舅舅。他对建文帝说:“臣的三个外甥之中,唯有高煦最为勇悍无赖,不但不忠,还将叛父,他日必为后患,不如留在京中,以免日后胡行。”建文帝仍迟疑不决,再问别的人,别人都替朱高煦担保,于是,建文帝决定放行。朱高煦深恐建文帝后悔,临行时偷了徐辉祖的一匹名马,加鞭而去。一路上杀了许多驿丞官吏,返见朱棣。朱棣见高煦归来,十分高兴,对他们说:“我们父子四人今又重逢,真是天助我也!”

过了几天,建文帝的朝旨到来,对朱高煦沿路杀人痛加斥责,责令朱棣拿问,朱棣当然置之不理。又过了几天,朱棣的得力校尉于谅、周铎两人被建文帝派来监视朱棣的北平都司事谢贵等人设计骗去,送往京师处斩了。两人被斩以后,建文帝又发朝旨,严厉责备朱棣,说朱棣私练兵马,图谋不轨。朱棣见事已紧迫,起事的准备又未就绪,就想出了一条缓兵之计:装疯。

朱棣披散着头发,在街道上奔跑发狂,大喊大叫,不知所云。有时在街头上夺取别人的食物,狼吞虎咽,有时又昏沉沉地躺在街边的沟渠之中,数日不起。谢贵等人听说朱棣病了,就前往探视。当时正值盛夏时节,烈日炎炎,酷热难耐,但见燕王府内摆着一座火炉,烈火熊熊,朱棣坐在旁边,身穿羊羔皮袄,还冻得瑟瑟发抖,连声呼冷。两人与他交谈时,朱棣更是满口胡言,让人不知所以。谢贵等人二人见状,相互对视了一下,就告辞了。

谢贵把这些情况暗暗地报告给了朝廷,建文帝有些相信,便不再成天琢磨着该怎样对付燕国了。但朱棣的长史葛诚与张、谢二人关系极好,告诉他们燕王是诈疯,要小心在意,谢贵二人还不大相信。过了许久,燕王派一个叫邓庸的百户到朝廷去汇报一些事情,大臣齐泰便把他抓了起来,严加拷问,邓庸熬不住酷刑,就把朱棣谋反的事从头至尾说了一遍。建文帝知道后大惊,便立即发符遣使,去逮捕燕王的官吏,并密令谢贵等人设法图燕,再命原为朱棣亲信的北平都指挥张信设法逮捕朱棣。

张信犹豫不决,回家告诉母亲,母亲说:“万万不可,我听说燕王应当据有天下,王者不死,难道是你一人所能逮捕的吗?”张信便不再想法逮捕朱棣,可朝廷的密旨又到了,催他行事,张信举棋不定,就来见朱棣,想看个究竟。但朱棣托病不见,三请三辞。张信无奈,就便服前往,说有密事求见,朱棣才召见了他。进了燕王府,但见朱棣躺在床上,他就拜倒在床下。朱棣以手指口,荷荷而言,不知所云。张信便说:“殿下不必如此,有事尽可以告诉我。”朱棣问道:“你说什么?”张信说:“臣有心归服殿下,殿下却瞒着我,令臣不解。我实话告诉你,朝廷密旨让我逮你入京,如果你确实有病,我就把你逮送入京,皇上也不会把你怎么样;如果你是无病装病,还要早做打算。”

朱棣听了此话,猛然起床下拜道:“恩张恩张!生我一家,全仗足下。”张信见朱棣果然是装病,大喜过望,便密与商议。朱棣又召来道衍、袁珙等人,一同谋划,觉得事不宜迟,可以起事了。这时,天忽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暴雨,殿檐上的一片瓦被吹落下来,朱棣显得很不高兴。道衍进言说:“这是上天示瑞,殿下为何不高兴呢?”朱棣谩骂道:“秃奴纯系胡说,疾风暴雨,还说是祥瑞吗?”道衍笑道:“飞龙在天,哪得不有风雨?檐瓦交堕,就是将易黄屋的预兆,为什么说不祥呢?”朱棣听了,转怒为喜。于是,朱棣设计杀死了张昺、谢贵两人,冲散了指挥使彭二的军马,安定了北平城,改用洪武三十二年的年号,部署官吏,建制法令,公然造反了。经过三年的反复苦战,朱棣终于打败了建文帝,登上皇位,并迁都北平,成为中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皇帝。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很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他,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故意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后来,李渊终于反叛,灭掉了隋朝。

五代时期,蜀后主孟昶并不是一个值得称赞的皇帝,但他之善于韬光养晦的做法却并非一无可取。他于清泰元年(公元934年)继位,在危机四伏的混乱年代里做了三十多年的“偏霸之主”,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事。他在位期间,确实有奢华荒淫的一面,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否则,他连数十年的帝王也是做不成的。他有时精明干练,还很有智有谋,有些善政还是颇值得称道的。

孟昶即位时才十六岁,将相大臣都是孟知祥的老部下,自恃资历深厚,并不把这个年幼的皇帝放在眼里。这批勋臣旧人骄恣不法,为所欲为,公然超逾国家制定的法度,建造豪华第宅,规模巨大,靡费钱财,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有的甚至夺人良田,挖人坟墓。其中尤以李仁罕、李肇、张业、赵廷隐最为骄纵。孟昶刚即帝位,大将李仁罕便提出要主管六军的要求。他不但派人到枢密院提出明确的要求,还到学士院让人照他的要求起草命令。这不仅是目无幼主,实际等于犯上作乱。这一咄咄逼人的举动深深地刺激了孟昶,他知道这样下去意味着自己的王位将会被人所篡夺。他当然不愿意就此接受别人的随意摆布,但他怕声张出去会引起叛乱,如果是那样的话,自己就无法控制局面了。于是,他先隐忍不发,表面上接受了他的条件,任命李仁罕为中书令,判六军事。然后,等李仁罕进宫朝见时,孟昶命令武士将他捉住,当场杀死。

过去,昭武节度使兼侍中李肇到成都来朝见新君,他假称脚上有病,拄着拐杖上朝,见了孟昶,不肯跪拜。李仁罕一死,他这才知道新君的厉害,吓得魂不附体,顿时丢掉拐杖跪了下去。孟昶以其过去对自己十分倨慢,就勒令他退休,徒居邛州(今四川省邛崃县)。

张业是李仁罕的外甥。李仁罕被杀时,他正执掌禁军,禁军的军队虽然不多,但直接掌管着皇帝宫廷的保卫,如果他造反,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孟昶怕他反叛,当时不敢动手处置他,遂千方百计加以笼络。甚至用他做宰相,又兼判度支(财政)。张业在家里私设监狱,关押欠债的人。他制定了一种“盗税法”,规定税官吞没赋税的,照吞没的数目十倍罚款。税官受了罚,无处弄钱,自然如数从百姓身上勒索。这种酷苛的税法使得百姓难以承受,怨声载道。孟昶闻知,废除了十倍罚款的办法。到了广政十一年(公元948年),孟昶觉得自己已经积聚了一定的势力,认为时机已到,遂与禁军将领安思谦密谋,用诛灭李仁罕的老办法,把张业在都堂上捉住杀死。卫圣都指挥使兼中书令赵廷隐见事不妙,自请退休。至此,故将旧臣基本上被除尽了,孟昶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国政。

孟昶在朝堂上设了匦(小箱子,相当于今天的检举箱),鼓励臣下投书进谏。孟昶喜欢骑马,又多采纳方士的房中之术,多采良家子以充后宫,这样以来,使得他的威望有所下降。枢密副使韩保贞直言进谏,孟昶大悟,当时便命令放还了许多宫女,还赏赐给韩保贞金数斤。有人上书论事,孟昶认为说得不对,左右近侍请求把上书的人喊来诘责。孟昶说:“我看到唐太宗刚即位时,狱吏孙伏伽上书言事,虽忤上意,却都受到嘉许,为什么你们却劝我拒谏呢?”这说明他还是有些清醒的头脑的。

孟昶在亲政之初,还是颇知节俭的,表示要吸取前蜀王衍因骄奢淫佚亡国的教训,孟昶曾亲笔撰写了《官箴》,颁行各郡县。其辞曰:“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他的这篇《官箴》对帝王还是有些影响的,宋太宗虽然灭了后蜀,但他并没有对别人的东西一概排斥,就曾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等八句,亲书颁赐州县,立于厅事之南,称《戒石铭》。

【评议】

如果好好地翻一翻历史,也许就会吃惊地发现,历史上的许多帝王和有作为的人物都是非常善于韬光养晦的。他们十分懂得审时度势,十分讲究策略,甚至可以说,不懂得韬晦术的帝王和大臣很难在封建官场左右逢源,甚至是难保性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