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13348500000037

第37章 修行悟道,是修福分悟人生真谛(5)

一天,有一游方和尚,来到了这个寺院中想投宿一晚,依规矩应当辩论上乘义理。恰好这天,师兄因为读经太多,身体疲乏,便让师弟去应对来僧,与来僧法战,并嘱咐师弟以“无言对答”来回答来僧的问题。

于是,师弟便与来僧同到法堂坐定,开始法战。

不久,就见来僧起立,走进大师兄的禅房,说道:“大师弟果是法将,学人已被击败,特来告辞!”

大师兄于是说道:“试将经过道来!”

来僧说道:“首先,我竖一指,表示大觉世尊,人天无二;他就竖起两指,表示佛、法二者,一体两面,是二而一。之后,我竖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宝,和合而住,缺一不可;他就在我面前捏起拳头,表示三者皆由一悟而得。至此,我已技穷,无法再战。因此,他赢我输,只得离去!”

来僧走后不久,师弟追到大师兄的禅房,问道:“刚才那秃驴躲到哪里去了?”

师兄说道:“我知你已赢他,恭喜师弟了。”

师弟气哼哼地说:“什么也没赢,我要揍他一顿!”

师兄不解地说:“这是怎么回事?”

师弟解释道:“哼!他向我瞧了一眼,接着就竖起一指,讽刺我只有一只眼睛!我因他是来客,必须礼貌,所以就竖起两指,表示他有两只眼睛,非常幸运。谁知这秃驴无礼,竟然举起三只指头,暗示我们两个人只有三只眼睛!你说气不气人!因此我举起拳头,正要好好揍他一顿,谁知这个软蛋拔脚就向你这边逃来!”

哲理与智慧

禅法,就是用禅之道。懂得了禅法,就会知道,有时一句话或几句话就能胜过别人的千言万语,甚至,有时无声的答复更能体现绝顶的智慧。禅是灵动的,是自在的,如果在生活中学会使用禅法,一定会处处遍开智慧之花。

禅机妙语

南塔光涌禅师第一次拜见仰山慧寂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回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不像。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再追问:“既不像驴马又不像佛,那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带着禅心去做事,会有大悟有大得

佛陀格言

禅是灵动的,带着禅心做事,必会收获颇多。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刚好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特别专注地竖起心耳聆听,待钟声一停,忍不住召唤侍者询问道:“早晨敲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

于是奕尚禅师就让侍者将这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敲钟呢?”

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要这么问他,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心情,只为敲钟而敲钟而已。”

奕尚禅师道:“不见得吧?你在敲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那是正心诚意的人,才会发出这种声音。”

沙弥想了又想,然后说道:“报告禅师!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尚未出家参学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敲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只有敬钟如佛,才配去敲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提醒道:“往后处理事务时,别忘了都要保有今天早上敲钟的禅心,你将来必定会有所作为。”

这位沙弥从此养成了恭谨的习惯,不但敲钟,做任何事,动任何念,一直记着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着敲钟的禅心,终于大彻大悟。

他就是后来有名的悟由禅师。

哲理与智慧

禅心是专心致志,是心无杂念。凡事都应带有几分禅心,即使再小的事也应如此。带着几分禅心去做事,终会有大悟有大得。

当行脚之时行脚,当隐居之时隐居

佛陀格言

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这就是禅者应有的生活。

无德禅师一向在行脚。一天来到佛光禅师处,佛光禅师对他说:“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禅者,可惜为什么不找一个地方隐居呢?”

无德禅师无可奈何地回答:“究竟那里才是我的隐居之处呢?”

佛光禅师道:“你虽然是一位很好的长老禅师,可是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

无德禅师说:“我骑了三十年马,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了下来。”

无德禅师在佛光禅师处住了下来。

一天,有一学僧问道:“要离开佛教义学,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道:“如果是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说:“你问得很好,你问得很好。”

学僧道:“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

无德禅师道:“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问:“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如何呢?”

无德禅师答道:“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问:“什么是您禅师的家风?”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地责问说:“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也就不客气地答道:“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是认真地责问道:“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

无德禅师说:“打坐!”

学僧更顶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个铜钱给学僧。

学僧终于省悟。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报告说道:“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我现在已找到了隐居的地方!”

哲理与智慧

禅是的随缘随性的,没有什么限制。自古以来的禅僧,有的行脚云水,有的陆沉隐居,有的躲藏盛名之累,入山唯恐不深,有的接待十方,等待有缘的传灯之人。究竟怎么做才是禅僧真正的生活行止呢?“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才是禅僧真正的生活。

佛林百科

和尚、僧

和尚是从梵文而来,原意是“师”。本是一个尊称,具有一定资格,能为人师的才能称和尚,但后来习俗上被作为一般出家男众的专用称呼。

僧是僧伽的简称,本义是指出家佛教徒三人以上的团体,后来习俗把出家的个人也称为僧。无论男女,都可以称为僧。

只要心中有禅,天地之间皆为禅院

佛陀格言

禅者的生活是随性的,所以随处都可以是禅院。

这是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的故事。

一天,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纸。老和尚问:“怎么啦?”

小和尚沮丧地说:“总也写不好。”

老和尚捡起几张看:“写得不错嘛,为什么要扔掉?又为什么哭?”

“我就是觉得不好。”小和尚继续哭,“我是完美主义者,一点都不能错。”

“问题是,这世界上有谁能一点都不错呢?”

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接着说:“你什么都要完美,一点不满意,就生气,就哭,这反而是不完美了。”

于是,小和尚把地上的字纸捡起来,先去洗了手;又照镜子,又去洗了脸;再把裤子脱下来,洗了一遍又一遍。

老和尚问:“你这是在干什么啊?你洗来洗去,已经浪费半天时间了。”

“我有洁癖!”小和尚说,“我容不得一点脏,您没发现吗?每个施主走后,我都把他坐过的椅子擦一遍。”

“这叫洁癖吗?”师父笑笑问道,“你嫌天脏,嫌地脏,嫌人脏,外表虽然干净,内心反而有病,是不洁净了。”

小和尚要去化缘,特别挑了一件破旧的衣服穿。“为什么挑这件?”师父问。

“您不是说不必在乎表面吗?”小和尚有点不服气,“所以我找件破旧的衣服。而且这样施主们才会同情,才会多给钱。”

“你是去化缘,还是去乞讨?”师父瞪大眼睛,“你是希望人们看你可怜,供养你?还是希望人们看你有为,透过你度化千万人?”

后来,老和尚圆寂了,小和尚成为了住持。他总是穿得整整齐齐,拿着医药箱,到最脏乱贫困的地区,为那里的病人洗脓、换药,然后脏兮兮地回山门。他也总是亲自去化缘,但是左手化来的钱,右手就济助了可怜人。他很少待在禅院,禅院也不曾扩建,但是他的信众愈来愈多,大家跟着他上山、下海,到最偏远的山村和渔港。

小和尚说:“师父在世的时候,教导我什么叫完美,完美就是求这世界完美;师父也告诉我什么是洁癖,洁癖就是帮助每个不洁的人,使他洁净;师父还开示我,什么是化缘,化缘就是使人们的手能牵手,彼此帮助,使众生结善缘。至于什么是禅院,禅院不见得要在山林,而应该在人间。南北西东,皆是我弘法的所在;天地之间,就是我的禅院。”

哲理与智慧

关于禅,唐代大禅师慧能的说法是,禅:无名无字,无眼无耳,无身无意,无言无示,无头无尾,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不去不来,非有非无,非因非果。事事皆禅,处处皆禅。其实,只要心中有禅,天地之间皆为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