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13348500000035

第35章 修行悟道,是修福分悟人生真谛(3)

在一座寺庙中,有一名香客问一个整日呆在寺庙中颂经的小和尚:“天天呆在这里念经诵佛的不枯燥吗?难道你不愿意到外面的世界去吗?”

“为什么呢?”刚刚皈依佛门的小和尚不解地问。

“外面的世界多好啊!宽敞明亮,要什么有什么,不愁吃喝,你何必在这里做苦行僧呢。”

“可我现在也很好啊。我每天一心向佛,佛祖赐我屋檐遮挡风雨,风不吹头雨不打脸,还可以天天和师父交流得道的乐趣。”

“可是你自由吗?”

“……”小和尚沉默了。

于是,过客从怀里掏出一扇门,并且以胜利者的姿态,把小和尚带到了外面的世界。安排在了一处豪华奢靡的人家。

一年后,过客突然想起了小和尚,便去看他。

他问小和尚:“啊,我的佛祖,你过得还好吗?”

小和尚答道:“我佛慈悲,我过得还好。”

“那好,你能说说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的感受吗?”过客很真诚地说。

小和尚长叹一声,说:“唉,这里什么都好,只是这寺庙太大了,我每天早上一醒来就看见满院子的佛光普照,比起我以前的那个小寺庙好多了。”

说话间,小和尚已然入定。

哲理与智慧

无论身处怎么样的环境,只要佛心在,处处皆是寺庙。修行是如此,做事也是如此。无论做什么事,心中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只要信念不动摇,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终究会有成功的一天。

无论是礼佛还是做事,都要有笃定的信念

佛陀格言

坚定的信念会创造奇迹。

在舍卫国的东南方,有一条大江,江水又深又宽,江岸边上住着五百多名百姓。他们孤陋寡闻,从未听说过以道德度化世人的事情,而且习惯于刚强勇武。平时他们以捕鱼为业,不仅贪图利益而且自私,只要能快活,就凭自己的兴趣做事。

佛祖知道这些人家的渔人有福缘,到了应该度化的时候,就来到水边,坐在一棵大树下。村人见到佛祖光明奇异,全都肃然起敬起来,都来到佛祖面前行礼。有的作揖,有的叩头,并问起佛祖是什么人,从哪里来等。

佛祖让他们坐下,为他们讲经说法,众人耳里虽然听了,但是心里却不相信这些。这时佛祖就变出一个人来,让他从南岸过来。那人虽然在水上行走,但是水只没到他的脚踝,等到佛祖面前便叩首施礼。

众人见到这些,全都惊叹不已,问这个人说:“我们自从跟随祖先到这里以后,就一直在这江边居住,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能在水上行走。你是什么人,有什么法术,能够走在水上而不沉没?这个人回答说:“我是江南岸一个愚昧糊涂的人,听说佛祖在这里,我喜欢佛法,就来找佛祖了。到了南岸无法渡河,问岸边的人水有多深,他们说水只没到脚踝,我便过来了。”

佛称赞这个人说:“善哉,善哉!只要心诚,笃信真道正法,就能够度过生与死的深渊,这一条江又算得了什么?”这时江边的村人们听了佛祖讲说的种种佛法,心意通解,都有了诚心,就请求佛祖为其戒度。于是他们就都成为了佛法的信徒。

哲理与智慧

无论是礼佛还是做事,心中一定要有一个笃定的信念。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让自己发挥出巨大的潜能,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尤其是当一个人陷入困境中时,一个坚定的信念往往就会成为指引他走向成功的明灯。

佛林百科

禅宗

禅宗以不著言论,不立文学,偏重修心,以心传心,真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教义。在印度以摩诃迦叶为始祖,在中国以梁武帝时达摩为始祖。

坚守自己的信念,才能成就生命的高度

佛陀格言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以前,四川有一户姓马的人家,祖辈以编卖簸箕为生,人称马簸箕。马簸箕有一个儿子叫马祖道一,他生有异相,牛行虎步,引舌过鼻,足下还有二轮文。马簸箕觉得儿子生得一脸福相,不像做簸箕的料子,不能就这样给耽误了。于是,他便让儿子远行,到湖南南岳怀让禅师处学习。

两年后,马祖学到真传,回到了故乡四川,想在那里弘扬佛法。家乡人听说从湖南来了位得道高僧,于是早早搭好了法台,在道路旁迎接。毕竟,“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可是,当马祖到来之后,乡亲们一看,原来是马簸箕的儿子。众人开始疑惑,随后是议论纷纷,最后,都散去了。

看到这种情景,马祖道一感慨万分:“学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于是,他准备离开家乡,到别处传学讲道。

就在他要离开时,他的一位嫂嫂走了过来,要他传授佛法。开始他不想传,但被嫂嫂的真诚感动,就说道:“你用一根绳子把一个鸡蛋挂起来,每天早晚把耳朵贴到上面去听,等你听到了声音,你就得道了。”

于是,他的嫂嫂真的用绳子绑住了一个鸡蛋,把它挂在屋内,天天听、年年听。乡亲们见了,开始时觉得不可思议,后来大家都骂马祖传授歪门邪道,使嫂嫂走火入魔。可这位嫂嫂并不为这些闲言碎语所动,仍然照听不误。

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月,有一天,正当她听得入神时,忽然“啪”的一声,鸡蛋掉在了地上,打破了。原来,是挂鸡蛋的细绳子断了。就在这一刻,嫂嫂恍然大悟!

哲理与智慧

人的心灵始终需要有一种东西支撑,任凭风吹雨打,都能如磐石般纹丝不动,那就是——信念!信念如磐,生命才有高度。坚守自己的信念,精神就有了寄托,行动也就有了意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甚至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会变为现实。

虔诚和誓愿本身,就是灵山和佛陀

佛陀格言

只要有誓愿并行动了,就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从前,有师徒两位僧人,从很远的地方去灵山朝圣。他们一路上一边乞食一边赶路,日夜兼程,不敢稍有停息。因为在出发之前,他们发了誓愿,要在佛诞日那天赶到圣地。

作为僧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虔诚、不妄语,更何况他们是对佛陀发的誓愿。但在穿越一片沙漠时,年轻的弟子却病倒了。

这时离佛诞辰日已经很近了,而他们距灵山的路还有很远。为了完成誓愿,师父开始搀扶着弟子走,后来又背着弟子走,但这样一来,行进的速度就慢了许多,三天只能走完原来一天的路程。到了第五天,弟子已经气息奄奄,快不行了,他一边流泪一边央求师父:“师父啊,弟子罪孽深重,无法完成向佛陀发下的誓愿了,并且还连累了您……请您独自走吧,不要再管弟子,日程要紧……”

师父怜爱地看着弟子,又将他驮到背上,边艰难地向前行走边说:“徒儿啊,朝圣是我们的誓愿,灵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既然已经上路,已经在走,灵山就在心中,佛陀就在眼前了。佛决不会责怪虔诚的人,让我们能走多远走多远吧……”

哲理与智慧

只要心中装着灵山和佛陀,不管你最后走了多远,你都已经抵达了目标,完成了誓愿。我们每个人都是朝圣者,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誓愿,但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目标和实现誓愿。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你上了路,向目标靠近,你就已经到达了。

禅机妙语

有个和尚问投子禅师:“一个没有眼睛的人,他的脚应该如何前进?”

投子禅师说:“十方都有他的脚步。”

和尚又问:“没有眼睛的人,他的脚步为什么可以遍及十方?”

投子禅师说:“他还需要眼睛吗?”

不必到寺院中生活,心静则无处不是宁静

佛陀格言

想找个宁静之所吗?只要心静,随处都是宁静之所。

从前,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听到无德禅师这么祝福自己,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

“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无德禅师反问道。

“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勤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花梗的一端在水里会很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谢了!”信徒很认真地回答道。

于是,无德禅师便开示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和检讨,改进陋习和缺点,才能不断地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说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哲理与智慧

如果一个人的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也一样无法修行。只有日日更新,时时自省,才能摆脱世俗的困扰,清除心灵的尘埃。只要用心去修行,不论我们身处何地,都能够保持一份安静平和。其实,不必到寺院中生活,只要心静,则无处不是宁静。

不是撑着不死,而是好好活着

佛陀格言

好好活着才算是对得起生命。

炎热的夏天,知了不知疲惫地在树上叫着。天太热了,寺院里的花全都被晒萎了。

“哎呀,还不快浇点水!看那些花全都快要晒死了!”小和尚着急地喊着,接着就去提了一桶水来。

“慢着!”老和尚说,“现在正是中午的时候,太阳正大,这时浇水,一冷一热的,非把花浇死不可,等晚一点再浇。”

傍晚的时候,那盆花已经成了“霉干菜”的样子。

“不早浇……”小和尚不高兴的咕咕哝哝着:“一定已经死透了,怎么浇也活不了了。”

“少啰嗦!让你浇你就浇!快点!”老和尚指示说。

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站了起来,而且生意盎然。

“天哪!”小和尚喊,“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儿,撑着不死。”

“胡说!”老和尚纠正,“不是撑着不死,是好好活着。”

“这有什么不同呢?”小和尚低着头。

“当然不同。”老和尚认真地说。

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

到了晚上的时候,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面前问:“怎么样?想通了吗?”

“想不通。”小和尚还是低着头。

老和尚敲了小和尚一下:“笨哪!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得一天寿命,就要好好过一天。那些活着的时候天天为了怕死而拜佛烧香,希望死后能成佛的人,是绝对成不了佛的。”

老和尚笑笑又说:“如果他今生能好好过,却都没好好过,老天何必给他死后更好的日子呢?”

哲理与智慧

人生苦短,生命易逝。我们今天能健康、自在、安乐地活着,就没有理由不热爱生活,珍重生命。好好地活着,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这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佛林百科

寺、院、庵

寺:在古代本是朝廷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专供外来僧侣居住。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都可总称为寺。

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专指佛教出家的女众(比丘尼)居住的处所。

懂得惜福之人,才能有提高技艺的福分

佛陀格言

一个人技艺的高低和品行的高低是成正比的。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光藏,未学佛前,一心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佛像雕刻家。所以,他特地去拜访东云禅师,希望禅师能指点一些佛像的常识,使其在雕刻方面能有所进步。

来到禅院,东云禅师见了他以后,并未说什么,只是叫他去井边汲水。当东云看到光藏汲水的动作以后,突然间开口大骂,并赶他离开。

因为时近黄昏,其他弟子看到这种情形,颇为同情,就求师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让他明天再走。

到了半夜三更的时候,他被叫醒去见东云禅师,禅师以温和的口气对他说:“也许你不知道我昨晚骂你的原因,但我现在告诉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所以对被参拜的佛像,雕刻的人要有一颗虔诚的心,才能雕塑出庄严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时,水都溢出桶外,虽是少量的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缘所赐予的,而你却毫不在乎。像这样不知惜福且轻易浪费的人,怎么能够雕刻佛像?”

光藏对于东云禅师的训示,颇为感动而且钦敬不已,在深加反省后,终于入门为佛家弟子。后来,他雕刻佛像的技艺日益精进,其风格也独树一帜。

哲理与智慧

提高技艺的过程,也是修行的过程。一个人技艺的高低,是和他的品行有关的。一个品行低劣的人,是不会练就高超的技艺的。一个懂得惜福、品德端正之人,才能有提高技艺的福分。

文字只是一种工具,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

佛陀格言

文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理解文字的心。

有一次,慧能禅师在别人家借宿,中午休息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念经。

慧能倾身仔细一听,感觉有些不对,于是起身来到那个念经的人身边说道:“你常常诵读经文,是否了解其中的意思?”

那个人摇摇头说:“有一些实在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