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的白天,非洲野狗会在某个比较凉爽的地方休整;一旦要开始捕猎,它们就会结束昏睡状态,集合在一起。一开始它们会互相打招呼问候,举行一个行礼似的仪式,最后以互相舔对方的脸部来结束仪式;然后年轻的野狗会大声地发出呼啸声,这会使整个捕猎群体兴奋起来,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自己的“团队”壮声势吧。之后,通常由1~2只年龄比较大的野狗来选定捕猎的方向,然后,野狗群就会朝着这个方向行进。其他的野狗跟在那一两只为首的野狗后面,排成一个松散的阵势前进。几分钟之后,它们开始稳健而不费力地一路小跑,在比较凉爽的天气中,它们可以保持这种步态好几个小时。
一般来说,野狗捕猎并不会事先制定目标,而是碰见什么猎物就捕什么猎物;但是有的时候它们在追捕之前会选定一个潜在的目标,然后偷偷地接近这个目标。它们会把耳朵放平,眼睛死死地盯住那个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那个目标猎物突然跑开,为了不使猎物逃脱,野狗们就会追击。在通常情况下,野狗群会选定好几个目标,比如好几头黑斑羚,并分别追击不同的目标,这样就能同时捕获1头以上的猎物。对于非洲野狗来说,组成群体来共同捕猎有很多益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捕猎的效率。
野狗的捕食方法主要是一直追着猎物跑,最后等到猎物没有力气再跑的时候,一只野狗就会在适当的时候从侧面冲上去,把猎物扑倒在地上。人们曾经在开阔地带测量出了野狗奔跑的速度,竟然高达60千米/小时。在灌木林地带,一只野狗常常能够单独杀死一只猎物,然后轻易地回到群中。更多的情况是,群体中其他的野狗会加入到它的捕猎过程中,一直跟着追逐猎物。有的时候甚至整群的野狗都会在后头追逐这只猎物,在这种情况下,一只中等体型的羚羊会被撕成碎片,在场的每只野狗都会分到一份。它们在分吃猎物的时候,表现得好像发狂一样,激起一阵阵的尘土。这就给人一种假象,好像它们并不是合作者,而是竞争者,好像有的分到的多,有的吃不到似的。事实上,它们的分配大体上还是比较公平的。
不管是捕猎、休息,还是出行和生育后代,非洲野狗都是在群体中进行的。一个野狗群平均有七八只成年野狗,但是可能包含2~30只未成年和刚出生的野狗。有的时候也会有超过50个成员的群体,但是通常维持不了几个月。三四窝小野狗出生后渐渐地长大,在这之后,一个野狗群可能会有超过30个成员,这个时候,这个群体就会发生分裂。分裂通常发生在一年的年中,要么分成两个群体,每个群体里雌雄两性都有;要么是几个同性的成员集体离开,但是后一种分裂方式更为普遍。
当离开的一群母野狗加入到一群陌生的雄野狗的小团体时,一个“正规”的非洲野狗群就组成了。在这样一个新组成的群体中,平均有2只雌性野狗,这两位来自于一个共同的群体并且常常是同一胎中的“姐妹”;平均有3~4只雄性野狗,也是来自一个群体的“兄弟”。这个新群体成立不久,就要产生一雌一雄两只为首的野狗来领导这个新群体。偶尔这个新群体的雌性成员和雄性成员没有很好地融合,群体功能发挥不出来,雌雄之间就会重新分裂、各自走开。不过,在更多的情况下,它们总是能很好地融合,并且让这个群体兴旺起来,然后占据一块属于它们自己的领地。
非洲野狗的交配有特定的季节,而生殖繁育权力通常垄断在居于主导地位的一对野狗“手上”。一些居于次要地位的成年野狗可能终生都不可能生育自己的孩子,不过它们每年都可以帮助照料“首领”的孩子。事实上,它们在血缘上通常是幼崽的亲“叔叔”或“阿姨”,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成活下来的幼崽而使得自己的遗传基因间接地传下去,所以它们照料幼崽也能获得自己的利益。野狗常常要找一个合适的洞穴来作为“生儿育女”的场所,某个土豚挖的洞穴或豪猪挖的洞穴常常被选中作为“产房”。一般一个新群体在组成70天后,幼崽就出生了。非洲野狗是犬科动物中最高产的一种动物了,每胎平均会生育10只幼崽。
幼犬出生四五个星期后,就开始吃“长辈”给它们“反刍”出来的肉食,在10个星期左右时就可以完全断奶。在出生后14~16周的时候,它们就会跟着成年野狗出去捕猎,但是需要成年野狗特别的照料。一旦迷路,它们往往会被成年野狗及时地找回。当成年野狗捕到猎物后,年幼者也会及时地被引到猎物面前,分到其中的一份。这个时候,成年野狗总是让它们先吃,等它们吃饱后成年野狗才接着分吃剩下的那些食物。
尽管从生理上说,幼犬长到13~14个月大的时候,性发育就会成熟,但是它们很少在两岁之前生育后代。成熟后一年内,它们仍然会留在出生的群体里,并且帮助照料新出生的“弟弟妹妹”。在出生后的第二年里,雌性野狗会离开,而雄性则很有可能会再待一年才离开。当雄性野狗离开它们出生的群体时,往往会集合起大帮的“兄弟”一起离开,平均为3个,但人们曾经见过多达8个“兄弟”一块儿离开的情况。一般来说,雄性野狗离开它们出生的群体后,往外走的距离平均是雌性野狗的2倍远。
如果一个地方的猎物很丰盛,在这个地方一个野狗群只占有400平方千米的领地就够了;如果一个地方的栖息地很不理想,则一个野狗群要占有2000平方千米的领地才能维持生存,而且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现在全部的非洲野狗估计不足5500只,它们常常受到人类的伤害,甚至会被开过的汽车轧死。野狗极易受到流行病的困扰,尤其是狂犬病一来,它们就会大量死亡。由于人口的不断扩张,其栖息地正在不断缩小。另外,狮子也是它们的一个巨大威胁,因为狮子常常会捕食非洲野狗。
由于鬣狗的偷盗,非洲野狗常常会损失一部分食物。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平均每天只要捕猎3.5小时就行了,但如果因为鬣狗的原因损失25%的食物的话,那它们就必须捕猎12个小时才行。这种过度的捕猎活动会进一步加快它们的新陈代谢率,甚至达到基础代谢率的12倍,这几乎是生理机能不可承受的水平,会对它们的身体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非洲野狗需要大块的地盘来捕猎以维持生存,但是在它们的地盘上,常常会与一些没有地盘的家畜不期而遇,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已经有人类的活动,这也意味着非洲野狗快要遭殃了。
现在在非洲东部和南部,有分隔开的几个大的种群,总数还比较多;同时在撒哈拉沙漠周围,还有几个小的种群。要想使非洲野狗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对它们实行直接的保护,杜绝人类对它们直接的迫害。在非洲野狗栖息的几个国家里,要想使它们生存并兴旺起来,就必须考虑到野狗的特殊需求,对它们的栖息地进行综合管理。
专吃蚂蚁的动物——大食蚁兽
中文名:大食蚁兽
英文名:giant anteater
分布区域:美洲部分地区
大食蚁兽属于贫齿目食蚁兽科,是食蚁兽的一种,主要以蚂蚁和白蚁为食。分布于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到南美洲的阿根廷北部,在地面活动,生活于森林、草原和沼泽地岱等多种生活环境中,是美洲所特有的奇特动物之一。
大食蚁兽没有牙齿,但舌头特别灵活,舌头上有黏性极强的唾液,正好用来舔食蚂蚁,一天最多可食30,000只昆虫。大食蚁兽在现存四种食蚁兽中体型最大,体长可达1.8~2.4米。体重通常为29~65公斤。体毛长而坚硬,可长40厘米,尾部密生长毛,头细长,眼耳极小并吻成管状。
大食蚁兽的眼睛极小,视觉很不发达。它的行动主要依靠灵敏的嗅觉,其嗅觉之敏锐,胜过人类40倍以上。
大食蚁兽的前足除第五指外,均具钩爪,后肢短,五爪大小相仿。体灰白色,背面两侧有宽阔的黑色纵纹,纹的边缘白色。平时,它用利爪来捣毁蚁窝、剥树皮或攻击敌人。行走的时候,它把爪背着地面来保护利爪。
大食蚁兽的尾巴长度在0.6~0.9米之间,占身长的一半还多。睡觉时,它会用长着长毛的尾巴盖住身体,就像盖了一条暖和的大棉被一样。
食蚁兽虽说貌不惊人,专食“弱小”,但它们绝非等闲之辈。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对手,它都不肯轻易束手就擒,连美洲狮、美洲虎都不敢小瞧它。当被敌人追赶时,大食蚁兽会突然转身,与敌人抱在一起,然后用利爪猛刺敌人。
如果遇到危险,大食蚁兽就疾走逃遁,动作十分难看。若实在逃不脱时,它就用尾巴坐在地上,竖起前半身,用前足坚强有力的钩爪进行反击,同时口中还会发出一种奇特的哨声威胁敌害。
大食蚁兽每年春天生殖,雌兽每胎一仔哺乳期间,母兽对幼兽精心照料,常把幼兽放在背上,形影不离,直到母兽再次怀孕为止。大食蚁兽雌兽的妊娠期约为190天,每胎仅产1仔,一般在春季出生。幼仔出生以后,雌兽对它进行十分精心的照料,常常将它驮在背上,形影不离,一直带到第二次怀孕为止。幼仔9个月后体型接近成体。寿命为14年,人工饲养可达25年至以上。
大食蚁兽栖息地的一些肉食性动物对大食蚁兽构成极大威胁。人类也曾对大食蚁兽进行过大量捕杀,所以它的数量已经很少了,目前已被列为濒临绝种的动物。
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蜜獾
中文名:蜜獾
英文名:honey badger
分布区域:非洲、西亚及南亚
蜜獾是鼬科蜜獾属下唯一一种动物,分布范围很广,在非洲、西亚及南亚、阿拉伯直到欧洲。蜜獾生活在各种植被类型的地带,包括开阔的草原及水边,雨林中也可以见到。
蜜獾一般在黄昏和夜晚活动,常单独或成对出来,白天在地洞中休息。其体形与鼬科动物相近,身长525~800毫米,尾长230~300毫米,体重4.1~11.8千克。它的皮毛松弛而且非常粗糙,毛色深褐或灰色,喉部及臀部具有白色块斑,背部为灰色,吻为浅粉色。
蜜獾有着相当厚实的身体,宽阔的头部,小小的眼睛,平钝的鼻子,以及从外观上几乎看不出来的耳朵,腹部长有育儿袋。蜜獾的雄雌体型差异很大,雄性的体重比雌性重,约为雌性的2倍左右。蜜獾有着柔软、韧性十足的手指,可以做出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高难度动作。蜜獾的嘴巴张开之后可以形成180o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