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13233400000004

第4章 刘派二胡展风采

——从刘天华的《病中吟》谈起

梁茂春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刘(天华)派二胡”.是堪与“汪(昱庭)派琵琶”相媲美的民族器乐重要流派。刘天华和汪昱庭二位都是一代民族乐器宗师,身怀演奏绝技,优秀传人众多。刘天华比之汪昱庭,更在民族器乐的创作上留下了众多佳作,为民族乐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刘天华(1895一1932),我国民族音乐的伟大的革新者。他诞生在江苏省江阴县的一位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兄长刘半农(刘复)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新文学家,其弟刘北茂在刘天华的影响下,后来也成为一位优秀的民族音乐家。人称“一门三杰”刘天华开始接触的音乐是学堂乐歌和学校军乐队。辛亥革命前夕他在常州府中学读书时,在学校新办的军乐队中学吹军号,军笛,同时接触了江南多种民间音乐。辛亥革命爆发后学校停办,刘天华回到故里开始从事音乐工作,并着手构思《病中吟》。1915年刘天华在家乡闲居,贫病交加中又逢父亲去世,种种的不幸降临在他的头上,使他情绪十分低落,在社会环境的巨大压力下,他的二胡曲《病中吟》却逐渐形成。同年秋天,他任教于母校,组织了中学的军乐队和竹乐队。从1918年又开始谱写《月夜》和《空山鸟语》等二胡曲。由于他在民族音乐方面的出色成绩,1922年被蔡元培聘任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稍后还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和北京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任教授,传授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1927年创立“国乐改进社”。当时二胡的地位非常低下,正如刘天华所说:“胡琴这乐器,从前围乐盛行时代,以其为胡乐,都鄙视之;今人误以为国乐,一般贱视国乐者,亦连累及之。故自来很少有人将它作为一件正式乐器讨论过,这真是胡琴的不幸……有人以为胡琴上的音乐,大都粗鄙淫荡,不足登大雅之堂。此诚不明音乐之论。要知音乐的粗鄙与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故同一乐器之上,七情俱能表现,胡琴又何能例外?”(《(月夜)及(除夜小唱)说明》,1928年)刘天华以勇敢的精神和巨大的热情将二胡、琵琶引人高等学府的课堂,使二胡从民间的原始状态从而跨人了专业音乐领域。他还参考小提琴教学法,编写了我国最早的二胡、琵琶练习曲,开创了民族乐器科学的教学体系,培养出了像吴伯超、储师竹、蒋风之、陈振铎等一批二胡演奏家,成为“刘派二胡”的传承、发扬者,这一二胡新流派影响了整个20世纪,充分展现了活力和风采。

刘灭华对民族乐器贡献之一是在刨作方面,他为我们留下了《病中吟》《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等二胡的“十大名曲”,以及《歌舞引》《虚籁》等三首琵琶曲。这些乐曲都创作于1913年至1932年间,已经受了历史的检验,成为我国民族器乐宝库中的艺术珍品,也是今天音乐院校二胡、琵琶专业学生的必修曲目,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病中吟》是他的第一首二胡作品(刘天华在手稿上注明:1913年8月作于江阴),这是产生于黑暗中的一支悲怆之歌,反映了他对“人生何处去”的深刻感慨,也表现了要与黑暗现实抗争的情绪。这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夕知识分子的苦闷心理,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病中吟》的曲式是复三段体加一尾声,三段音乐采用同一素材发展而成。第一段是一个复乐段,音乐是徐缓的、连绵不断的长乐句,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沉痛和凄楚,倾诉了满腔的郁闷和愁苦。

例3

第二段速度加快.休止符的出现加强了音乐的顿挫,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进行体现出昂奋的情绪,表达了主人公时光明前途的向往。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压缩再现,悲怆,苦闷的情绪表现得更加深沉。8小节的尾声写得非常别致,速度突然加快,情绪坚定而果敢,又突然出现一个十二度的下滑音(作者标明“转慢作收”处),似乎象征情绪的一落千丈。最后两小节缓慢的颤音,又使人联想到“病人”内心的颤抖和呻吟。

关于《病中吟》的创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我取“1913年”说,完全是依据刘天华本人创作手稿上明确的标示。他的哥哥刘半农以为“1913年”说不确,因为“1913年天华尚未习二胡,疑是1923年之误”。但是根据本文前面的介绍,刘天华在1913年开始构思和准备创作《病中吟》是有可能的。另有资料证明:刘天华1921年曾在江阴组织了“暑期国乐研究会”,召集同好一起演奏,研究丝竹乐和锣鼓乐,那时就曾传授过《病中吟》等曲。《病中吟》首次发表于1930年1月出版的《音乐杂志》第一卷第八期。毫无疑问的是:《病中吟》是刘天华新二胡曲创作的起点。它深刻地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彷徨、奋争和渴望。从中既可以看到刘天华坚实的民族音乐基础,也可以看到他将中西音乐熔于一炉的创作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