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13233400000003

第3章 游春人在画中行

——李叔同的歌曲《春游》赏析

梁茂春

李叔同刨作的歌曲《春游》发表于

1913年,歌曲都出自李叔同手笔。这是一首三声部歌曲,属于国人采用西洋作曲方法谱写的第一首多声部合唱曲。它代表了“学堂乐歌”时期最高的音乐创作水平。

李叔同在1905——1911年间留学日本,此同他开拓,推动了中国美术、话剧和音乐事业的发展。美术方面的贡献是他于1906年入东京美术学校主修绘画,学习水彩画和油画,他的油画作品《停琴》《静物》等曾参加了当时日本学院派油画团体“白马会”的展览,本文所附的李叔同像,即他在1911年毕业时留给该校的油画自画像,他在话剧方面突出的贡献是:编演了我国早期比较成熟的话剧剧本《文野婚姻》,组成了中国话剧史上最早的跚体“春柳社”,上演了名剧《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等。他在这两剧中男扮女装,饰演女主角。音乐方面,他于1906年初在东京独立出版了中目的第一本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发表了由他撰写的音乐论文、填词的乐歌以及他的绘画作品,填补了中国音乐期刊出版方面的一个空白。

李叔同于1911年3月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随即归国,于1912年应聘到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图画、音乐教员(该校于1913年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直到他1918年剃度出家。在杭州从教六年,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音乐、美术人才,如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都曾亲炙教诲。

《春游》一歌,就是李叔同刚到杭州任教时的音乐作品,发表在1913年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发行的刊物《白阳》上。这首乐歌反映了青年学生到郊外游玩时欢乐的情景,歌词是一首严谨的七言律诗:“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全诗突出了“春”和“花”这两个字,分别出现丁四次和六次,“游春”和“赏花”的主题得到凸显。前人很少在一首律诗中这样再三地重复用字,而李叔同在诗中反复重现这两个字,无疑是为了突出江南春天百花盛开的情景和游人欣喜的心情。

自从20世纪初西方的新式学堂传人中国之后,国外中小学生盛行的“春游”、“秋游”等生活习惯也随之为中国学堂所采用。这种亲近大自然的春游在中国传统称为“踏青”,“秋游”在当时又称“远足”。一时,以《春游》《秋游》《远足》《游春》等为标题和内容的学堂乐歌多有产生。在所有的这类乐歌中,李叔同的《春游》是艺术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一首。

《春游》在节拍、调式、音阶、曲式及和声等方面.都吸收和采用了西方音乐的特点。它的节拍是6/8拍,具有西方音乐的舞蹈性律动,以此来表现活泼、快乐的春游活动是非常合适的;它的调式是欧洲大调式,典型西方风格的七声音阶。

例2

曲式采用“带再现的二段体”,第二乐段的后两句再现了第一乐段的后两句,带有前后呼应的艺术效果。和声方面非常的简单,高中低三个声部,强调“主”和“属”两种和弦,但是也出现了属七和弦和重属和弦,还采用了近关系的转调(往上五度的属调上转调)。这些手法在《春游》中运用得非常流畅、自然.简直是无懈可击,由此可见李叔同在西方作曲理论方面是下过一番功夫的。他在日本专攻美术的同时,也在作曲和和声方面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所有这些西方作曲技法,和中国古典律诗的结合也是非常密切的,七言律诗的严密的起承转合结构,和西方古典音乐的严谨曲式浑然天成、天衣无缝般结合在一起了。

《春游》一歌曲调风格确有模仿的痕迹,但在开始学习西乐的那个时期,能够模仿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20世纪之初,希望通过音乐救国的人们大多具有一种共识:要改良中国音乐,就要向西乐学习,诚如匪石在他的《中国音乐改良说》(1903年)中指出的:中国音乐必须改弦更张,必须向西乐学习,“西乐之为用也,常能鼓吹国民进取之思想,而又造国民合同一致之志意”。大胆地学习和借鉴西方,正是学堂乐歌时期音乐人的共同愿望,这一点也深刻地反映在李叔同的乐歌作品中。

《春游》谱写于李叔同出家之前的五六年间,旋律中跳动着鲜活的生命灵光,洋溢着艺术家的天才灵性。1918年他突然皈依佛门,从此孤灯寂照,万念俱空,苦行潜修,再不复有《春游》这样的尘世心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