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泥塑(阅读中华国粹)
13121800000006

第6章 天津“泥人张”(1)

天津“泥人张”是我国民间泥塑的重要一支,长期以来富有盛名。根据记载,“泥人张”早在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享有很大声誉。“泥人张”立足传统民间泥塑,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在保留了民间泥塑生动质朴、颜色艳丽等优点的基础上,大胆革新,提高了工艺技巧,扩大了题材内容,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装饰以色彩、道具,制作精良,美仑美奂,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不但在民间广受欢迎,而且登上了“大雅之堂”,受到上流社会的认可和喜爱。直到今天,传承有序的“泥人张”泥塑在历代传承人的努力下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成为人们收藏、馈赠的精美礼品,也是了解天津乃至中国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扇特殊的窗口。

第一节“泥人张”的创始人张明山

“泥人张”彩塑创始人张明山(1826-1906年),生于浙江绍兴,父亲张万全曾是一官员的文书;后到了天津,以制作小型石兽及文具为生。张明山十三岁就离开私塾从事泥塑创作。那时的天津已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南来北往的各色人等络绎不绝,商业、贸易都很发达,流行赶庙会,常有外台戏,多由名角演出。少年时期的张明山常挤在人群里观察人物、服饰。名角余三胜到津演出时,张明山为他塑的戏装像《黄鹤楼》,形象逼真、传神,从此名声大震,当时他只有十八岁。他善于从静态中刻画人物,长于捕捉雕塑对象的精神特征。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二十日的《大公报》的“天津人物志”有一段纪念张明山的文章;“至其如何工作?不过在观戏时,即以台上角色,权当模特儿,端详相貌,剔取特征,于人不知不觉中,袖中暗地摹索。一出未终,而伶工像成;归而敷粉涂色,衬以衣冠,即能丝毫不爽。”据说他为了不让对方紧张而影响到神态的鲜活性,常常与表现对象进行闲谈,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塑造好了对方的形像,而且形神兼备。他的许多优秀作品珍藏在天津艺术博物馆中,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颐和园也藏有他的作品。张明山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泥人张”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张明山喜欢塑造戏剧人物,经常在看戏时随身携带泥巴,观察演员的动作和表情,抓住生动的瞬间,即时捏塑成型,回家后进行修整敷色。他塑捏的人物都是全身像,人体比例匀称得体。张明山曾为当时的京剧名角谭鑫培、杨小楼、汪桂芬等塑捏过戏装肖像,放在“同升号”橱窗内展出,其形神兼备的造型,被人们誉为“泥坛绝艺”。张明山还塑捏了大量的近现代人物形象,先后为当时的无锡名人严仁波、严镇、刘国华、彭掌柜等塑像,不仅外形酷肖,而且性格特征鲜明。

张明山在塑像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达官贵人纷纷请他塑像,爱憎分明的张明山通过自己的双手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态度。光绪二十年,朝廷大员李鸿章请他塑像。张明山对李鸿章深为反感,特意夸大其丑的一面,而整体造像又十分酷肖,李鸿章内心虽不高兴,但也奈何不得。他为卖国求荣而得宠的张锦文塑像时,倾注了自己的爱憎,大胆地揭示出张锦文的“贼性”,把一个恬不知趣的卖国贼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蒋门神》是张明山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虽然通高只有11厘米,人头也不过蚕豆大小,却是一件非常有个性而令人可憎的形象,生动传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只见这个流氓恶棍,双手背在身后,蛮横地腆着肚皮,一副霸悍相,就像一头狰狞的怪兽,随时随地都准备逞强凌弱。青筋露起的脖颈,满是杀气的面孔,眉目上挑,嘴角下撇,把一个恶霸刻画得淋漓尽致。张明山通过蒋门神这个反面人物的塑造,表现了作者对恶势力的揭露和抨击,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虽然这个蒋门神不是根据真人形像创作的,但造形准确,比例和谐,塑法娴熟有力,充分体现了作者高度的写实能力、艺术想象力及浪漫主义色彩。张明山善于在泥塑中运用绘画技巧,使泥塑单纯雅致,富于装饰趣味,作品透出一种明快清新的气息,用大家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表现出弃恶扬善的道德意义。

张明山创作的泥塑作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现实牛活中的人物为模特儿塑造的泥人形象,这是他创作最多的一个大类。第二类是反映民俗风情的泥人塑像,如婚丧嫁娶、庙会风情等。第三类是古典文学、民间传说故事中的泥人塑像,如《红楼梦》、《白蛇传》、《木兰从军》、《和合二仙》等,刻画了不同主题,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在《和合二仙》中,一仙持荷叶,一仙捧圆盒,取“和谐合好”的吉祥含义,两仙蓬首笑面,生动有趣。

关于“泥人张”的创始人张明山,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咸丰年间,张明山经常去两个地方,一个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另一个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之所以去这两个地方,是因为在大观楼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戏曲角色人物,而天庆馆来来往往的客人多,各种年龄,各种身份的都有。这样以来,张明山就可以观察和学习到各种曲目里的戏曲人物角色和现实社会中不同人物的容貌、衣着和神态特征,同时也在哪里捏制泥人。

有一天下雨,张明山正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一边饮酒,一边注意观察四周不同顾客的模样。不一会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衣着阔绰,大脑袋,中等个子,挺着一个肚子,目中无人,横冲直撞往里走。店里的伙计一看认识,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当下,城里城外气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当时的天津卫是南北商贸的重要港口,做买卖的很多,谁有钱谁横,不但老百姓惹不起,就连官府也让着三分。

可是张明山一点也不买海张五的帐,全然没有把海张五当个人物,就跟没看见这个人似的,继续自顾自地一边饮酒,吃菜,一边西瞧瞧东看看,继续观察各色人等,不时地在袖子里悄悄捏制泥人。

你不招惹他,他偏招惹你。过了不一会儿,海张五那边就叽叽喳喳议论起他来了。有个细嗓门的家伙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只听见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狂笑,周围几个人也附和着起哄,然后整个饭馆里突然变得鸦雀无声,包括海张五在内的所有人都瞅着张明山,想看他有什么反应,会不会暴跳如雷或者拂袖而去。

可是张明山好像根本没听见似的,一言不发。不过,没有人注意到,他已经悄悄地把左手伸到桌子下边,从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只见张明山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不动声色地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着。海张五看到张明山没吭声,以为他害怕自己,不敢反击,更加得意,变本加厉地在那边不停地讽刺挖苦。

突然,只见张明山猛地站起身来,左手一杨,然后把手中的捏好的泥人往桌子上“叭”地一戳,不慌不忙地踱着方步去柜台结账了。

众人凑近了一瞧,嗨,原来捏的是海张五!虽然个头很小,只有桃核那么大,可是捏得惟妙惟肖,真是绝了!就好像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一幅市井无赖模样,真的比海张五本人更像海张五。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心里暗自吃惊,不得不佩服张明山的手艺,可是嘴里不愿认栽,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张明山头都没回,迈出店门,撑开雨伞,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