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泥塑(阅读中华国粹)
13121800000005

第5章 中国古代泥塑艺术的发展历程(3)

五、山东灵岩寺彩塑

灵岩寺是我国著名的古刹之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寺内的千佛殿中保存了宋代彩塑罗汉40尊,这些与真人等高的罗汉基本上都是来自现实僧人的真实面孔,缺少常见的那种“佛性”色彩,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他们不同的年龄和性格特征,刻划细致、表情准确而丰富,呼之欲出,体现出宗教偶像的世俗化倾向和宋代雕塑技艺的最高水平。

六、江苏苏州保圣寺彩塑

座落于苏州市甪直镇的保圣寺现存宋代9尊泥塑罗汉,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保圣教寺即是著名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寺庙之一。与山西和山东的那些世俗气息浓厚的泥塑佛教造像相比,保圣寺罗汉更多地保留了唐代艺术的遗风,在写实的基础上注意了一些夸张手法的运用,再加上其中很多罗汉的面孔是西域的胡貌梵相,使得人物看上去更加具有佛教特有的威严和神秘感。

第四节唐宋以后民间泥塑艺术的繁荣

一、唐代泥塑

除了前面提到的红山女神泥塑和不久前新疆洋海遗址出土的先秦泥塑头像,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泥塑实物基本上都出自唐代。有意思的是,这些唐代的泥塑实物也大多出自新疆地区。这是与当地干燥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泥塑不容易被水分侵蚀分解。1973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的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大批珍贵的唐代文物,其中就包括一些泥塑。阿斯塔那201号墓葬出土了一组彩塑劳动泥俑。

劳动泥俑群由四个人物组成,反映了当时制作食品的情景:一个在推磨,磨制面粉;一个在擀烙饼;另一个在舂米;还有一个正在用簸箕簸米。生活情趣浓厚、人物造型生动自然。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后世历代民间泥玩具的风格极为相似,反映了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和唐代民间艺人高超的工艺水平。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还发现了“骑马武士泥俑”、“戴帷帽骑马泥俑”、“泥马桶”等多件泥塑彩绘作品,与“劳动俑群”相比,这几件作品雕琢更加细腻、色彩丰富、造型风格写实逼真,真实感强,从技巧和题材方面看都具有明确的宫廷色彩,揭示这些墓主人的身份。这些文物虽然不足以代表唐代泥人的整体风貌,但也从民间泥塑、宫廷泥塑两个侧面反映了唐代泥人的艺术水平,是了解古代泥塑艺术的重要环节。

二、宋代泥塑的成就与民间泥塑的繁荣

宋代文人治国,社会相对安定,市民生活发达,是我国泥塑艺术的大发展时期,不但宗教题材和政治题材的大型官方泥塑艺术继续繁荣,各种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这是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分不开的。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从古籍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宋代的主要泥玩具是“磨喝乐”与“黄胖”等。

磨喝乐也作“摩喉罗”、“摩侯罗”、“魔合罗”,是起源于唐末、流行于宋代的一种泥塑小娃娃,在农历七月七日之前大量上市,是节令性泥玩具。唐代的磨喝乐是蜡做的。据民间传说,磨喝乐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迦毗罗卫国为王太子时亲生的儿子,成年后随父出家,修成正果,成为十八罗汉之一。每逢七月七日,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买回去供奉玩耍。北宋京都汴梁城内的“南渡”一带十分繁华,每逢“七夕”都在后市众安桥、潘楼街东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以及马行街等处出售磨喝乐。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龙,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西湖老人繁胜录》还记载了当时儿童佩戴磨喝乐的样子:“御街扑卖摩侯罗(磨喝乐),多著乾红背心,系青纱裙儿;亦有著背儿戴帽儿者。”可惜现在已无法见到当年磨喝乐的实物标本,只能从上述文献记载中知道磨喝乐的大致形式:这种小泥娃娃做工精致,容貌端庄,安放在彩绘木雕的小栏座上,并罩有红纱或碧纱制成的罩子。小泥人穿着乾红背心,系着青纱裙子,有的还戴着小帽子,有各种不同的规格和品种。当时的磨喝乐的制作以苏州的名声最大。

磨喝乐不仅仅是儿童的玩具,它还具有很深的民俗寓意,即“七夕”乞巧和祈生男孩。《唐岁时纪事》说:“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西域,谓之摩喉罗。”

宋代流行的另一种泥塑玩具“黄胖”也是一种时令性玩具,在清明市大量上市。据文献记载,“黄胖”是迎春时节的土制玩偶,常在宴会上使用,并具有活动的性能。因此很可能与劝酒之具——“酒胡子”相似。“酒胡子”是可在桌面上摇动行走的泥纸人形,停在哪位客人面前,该客即兴饮酒,后世演变为不倒翁;黄胖胖的即是玩具之一种,在南宋时盛行期,多用于是豪门贵戚饮宴。民间则为迎春土仪。

另外,宋代辘州(今陕西北部富县一带)也出产非常精美的泥玩具。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有详细记载说,辘州有一家田氏艺人作泥孩儿,闻名天下,变化无穷,即便是京城那些能工巧匠都摹仿不了,可见辘州泥人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所以当年辘州泥人传到京师后大受欢迎,吸引得皇家贵族都争相购买。田氏泥孩儿售价很高。一对泥孩儿顶得上十尺丝绸。田氏泥孩儿小的二三寸大,大的也不过只有一尺左右,从来不做很大的。而且陆游本人家里还曾经收藏有辘州泥人,上面还有艺人的小字落款“辘峙田妃制”,可惜后来避难搬家时遗失了。

三、明清时期民间泥塑的繁荣和多样化

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逐步衰落,以及统治阶级对于宗教热情的减退,到了明清两代,大型的宗教和纪念性雕塑的数量和规模已经有所降低,但仍然具有相当的数量的精美作品保留下来。这个时期的宗教造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一些作品突破了固有的模式,更加世俗化、个性化,出现了一批深受大众喜爱的罗汉、仕女等形像。还有一些作品融合了蒙、藏喇嘛教雕塑样式。

明清寺庙中保留至今的大量雕塑作品以泥胎彩塑为主。建于1513年的北京大慧寺二十八诸天像、1383-1391年间建的山西太原崇善寺千手千眼观音像等等都是难得的精品。明清还盛行在寺庙中塑造罗汉像、建罗汉堂,一般为十六罗汉、十八罗汉或者五百罗汉的形式。智慧的工匠艺人将这些罗汉赋予了更多的世俗化特征,写实生动、比例适度、神态自然,代表性的有山西平遥双林寺罗汉殿的彩塑罗汉、韦陀像以及四川新津观音寺、广州华林寺等地的罗汉像,技法纯熟、表情如生,而且个性鲜明。明清的仕女等泥塑继承了宋代的优良传统,也创作了许多出色的作品,如1545年建的山西太原晋祠水母楼的仕女塑像、1735年建的陕西三原城隆庙的仕女和乐女彩塑等,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气息。还有陕西水路庵的壁塑,将复杂的故事内容处理得繁而不乱、精巧细致,发展了宋代以来带有高浮雕性质的壁塑艺术形式。

【知识小百科】

韦陀,佛的护法神。据说,在释迦佛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从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陀,称为韦陀菩萨,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在唐宋民间泥塑发展的基础上,明清民间泥塑艺术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为了适应美化生活与室内观赏的需要,包括泥塑在内的大量的小型雕塑出现了。它们的作者主要是民间的能工巧匠,但随着明朝中叶以后世俗审美观念的影响日益扩大,一些文人书画艺术家也开始参与到设计和制作之中。这些小型的泥塑和陶瓷制品,题材十分广泛,有佛道形像、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生活风俗、戏曲文学、山水花卉、水果蔬菜等。在佛教和道教题材中,最盛行的是罗汉、八仙、寿星、达摩等。它们已经不完全是信徒们宗教礼拜时的对象,而是已经大大地世俗化了,寄托了更多普通人的理想和美好愿望。这些作品从风格分,有官府定制的,大多华丽繁复;有文人专用的,大多清雅别致;而广大百姓需求的则粗犷质朴。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日趋激烈,逐渐形成了从取材、师承等加以区分的若干专业化的生产中心,造成了不同的流派和地方风格,彼此争奇斗艳。

不但原有的许多泥塑产地继续以精美的泥塑产品闻名全国,如杭州、苏州等地的民间泥塑艺术,而且还涌现出很多新著名流派和艺人,如天津的泥人张等。各地的民间泥塑艺术玲琅满目、风格各异,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节日气氛和日常生活。其中很多泥塑艺术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继续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被国家列为重点文化对象加以保护和研究。有的通过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在传统的基础上注意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设计制作出了新的受到人们欢迎的样式,使这门古老的工艺获得了新生。而有的则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局限等种种原因已经失传或者濒临失传,需要民间艺人及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进行抢救和探寻新的出路。

第五节泥塑艺术遭遇的各种浩劫

我国古代的泥塑艺术流传到今天的数量不多,大量的官方泥塑和民间泥塑的精品都已经湮没在历史之中。除了泥塑自身不易保存而导致的损坏和消失的原因之外,还有相当多的泥塑艺术作品毁于历代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乱、政治和社会运动中,还有很多泥塑精品被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盗卖到国外或者被一些打着考古的幌子从中国盗取到国外,现藏在国外许多博物馆和私人手中。

一、战乱

在战争频仍的古代社会,几乎每一次朝代的更替都是通过惨烈而长期的战争完成的。新的政治势力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及上台之后,为了尽可能地上一个朝代的政治和精神影响,消除大量的泥塑作品都会遭到人为破坏和销毁,尤其是那些象征前政权历史和功绩的泥塑作品,如神仙像、祖先像、帝王像、功臣像等等。另外,由于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很多原本被人供奉着泥塑也会因为年久失修等原因而破败和消失。比如,根据史料记载和老人的口述,金田起义时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人常常带着部下一边大喊“斩妖!”一边冲进寺庙捣毁神像和孔子像,先把他们的鼻子削掉、胡子扯下来、然后把塑像砸烂,木雕像则拆毁烧掉。

二、政治和社会运动

即使在和平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原因,很多泥塑遭受的劫难有时候并不比战乱时期少,甚至更严重。例如,佛教在传人中国以后发展十分迅速,势力不断扩大,逐渐让道教、儒家和一些皇帝感到威胁,于是便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对佛教和佛教艺术进行了严厉的打压,大量的泥塑作品被销毁。再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在反对封建糟粕的口号下,大量破坏和销毁了包括古代泥塑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遗存。

【知识小百科】

“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在位时对佛教的打击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三、掠夺和盗卖

数千年的古代文明给中国这块辽阔的国土上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遗产,这也让那些贪得无厌的列强、盗墓分子和别有用心的所谓国外学者们把目光盯在了那些地上和地下的文物古董上。无数的古代泥塑精品也在这个过程中流失到海外,有的藏在国外的各种博物馆中,有的在私人手中,有的失踪或损毁了,给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事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匈牙利人斯坦因(AurelStein)受英印度政府的派遣,于1900-1930年间,数次在新疆地区探查佛教遗迹和遗物,将大量的文化和艺术精品带出中国,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现存大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