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泥塑(阅读中华国粹)
13121800000007

第7章 天津“泥人张”(2)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

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街小巷,大家都乐翻了。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气急败坏的海张五大病了好几天。海张五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件趣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第二节“泥人张”的传承

张明山把“泥人张”彩塑技艺传授给儿子张玉亭。张玉亭(1863—1954年)继承父业,善于从动态中表现人物,其作品更多反映劳动人民,讽刺揭露黑暗势力,艺术成就极高。张明山、张玉亭的作品曾获巴拿马赛会的金奖,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荣誉奖,并在南洋各地展览会上获得奖状、奖牌20余件。从张玉亭开始,在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泥人张”开始改变家庭作坊式的教学和经营模式,而是招收学员或者去高校授课等方式扩大了“泥人张”的影响。第三代传人张景祜(1891一1967年)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为彩塑艺术开创了新的途径。张景祜先后受聘于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任教,在天津建立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先后招收五批学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彩塑艺术专门人才。第四代传人张铭在主持工作室和教学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呕心沥血,传授技艺,在主持工作室和教学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员。从此,“泥人张”彩塑艺术从家庭作坊走向社会。郭沫若曾题词“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如今第五代传人张乃英以及彩塑专业人员的一些优秀作品已为国家收购和博物馆收藏定期陈列,部分作品并选送外国展览。日本芦屋市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于1983年曾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展出了58件作品。

第三节“泥人张”的工艺特点

一、材料

“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尤其是对泥的要求很高。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为“熟泥”,其特点是粘合性强,光滑细腻,便于表现细节特征和上色。当初,为了寻找合适的泥塑原料,张明山反复比较,后来发现,当时天津西郊区古河道地下一米处有一层红色黏土(俗称胶泥),这里的黏土粘性极强,含沙量特别小,非常适合作为制作泥人的原料。于是,张明山就与当地的农民达成协议,每隔一段时间,就让农民将晒干后的黏土送到张明山居住的西北角韦驮庙胡同,然后将这些土进行一次过滤,再经过数道加工才能最后使用。此外,正因为如此,所捏的泥人虽历经久远,依然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其他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用来表现衣饰、道具等。

二、烘烧

捏好的泥胎必须先经过彻底干燥(最好是自然风干),然后再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左右,达到了烧制陶器的温度。出窑后的泥人经过打磨、整理就可上色了。

三、上色

过去,“泥人张”使用的颜料为水粉色,覆盖力差,容易开裂、脱落和褪色,不利于长久保存。现在使用丙烯色,虽然价格比水粉色贵,但覆盖力强、不爆裂、不脱落、不易褪色,干后不溶于水,能够长期保存而颜色如新。一件完整的“泥人张”作品从开始捏制到最后完工一般需要30天左右,这与其他地区的民间泥塑相比,工艺上更复杂,彩绘更为细致。

第三节“泥人张”的艺术特色

徐悲鸿给予“泥人张”高度评价,1933年在《大陆杂志》上曾对张明山创作的《严振像》、《严仁波像》两件作品评论说:“色雅而简,至其比例之精确、骨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据我在北方所见美术作品中,只有历代帝王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比拟之。若在雕刻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民间泥塑艺术能够受到徐悲鸿这样的美术界大师肯定和称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一、社会题材广泛

同其他地区的民间泥塑相比,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的题材更加广泛,神话、戏剧、小说以及现实生活,都是“泥人张”的涉猎范围。而且,对于技巧和艺术风格孜孜以求的追求和达到了艺术水准,在我国民间艺术中也是不多见的。天津卫是一个民间曲艺和市民文化十分发达的城市,毗邻作为首都和文化中心的北京,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各阶层的消费需求决定了“泥人张”要想在此生存并发展壮大,必须考虑到雅俗共赏的问题,不但要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还要让那些文化修养较高的上层人群所接纳。同时,特殊的地理和文化环境也给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泥人张”从京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学、曲艺、卷轴画、雕塑、年画等资源大量汲取营养,丰富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张明山爱好传统艺术,对寺庙中的神像、碑文、石刻、楹联及陶瓷器皿上的装饰图案和古籍中的绣像画面等均仔细研究比较,吸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泥塑创作中。他早期的作品如古代仕女,面相丰满、眼帘突起,就是受到了唐代石刻与绘画艺术风格影响。又如在衣纹的处理上,张明山借鉴了古代彩塑的传统技法,结合自己的审美情感进行创新,使其形成流畅飘逸而又严谨的韵律美感。张明山不但善于观察社会,对市井的民情风俗,百姓的习尚爱好、日常情态等生活细节,都一一记刻在心中,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他还与知名学者、画家结为朋友,赋诗论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张明山本人在绘画上也颇有造诣,他创作的人物、山水、花鸟,用笔简练,风格质朴,富有民间绘画的情趣。张明山还仿效古代艺术家的做法,常常将自己的作品沿街摆设,让市民百姓来观赏、品评,促使自己在塑造方法、程序、工具上进行改革。这些也是“泥人张”历代传人遵循的创作原则。

“泥人张”塑造的社会万象题材的作品尤为精彩,善于把握人物的形貌特点和一刹那的动态,并用粗疏的线条将人物衣服的质感表现出来,呼之欲出。《三百六十行》描绘的便是现实的、市井的生活;第一代张明山、第二代张玉亭、第四代张钺皆曾先后创作过这一主题。如张玉亭塑的《吹糖人》、《卖糖者》作品两件精品,正是对于街头卖艺人的细致观察和准确把握。徐悲鸿这样赞誉:“……信乎写实之杰作也。其观察之精到,与其作法之敏妙,足以颉颃今日世界最大塑师俄国脱鲁悖斯可埃(1867—1938年)亲王。特脱亲王多写贵人与名流,未作细民。若法十九世纪大雕塑家远鲁(1838—1902年)虽有众多件稿本藏于巴黎小宫,于神情亦逊其全。苟作者能扩大其体积,以铜铸之,何难与比国麦尼埃(1831-1905年)争一日之长。”

二、工艺技巧精湛

虽然被列为中国三大或者七大民间泥塑之一,“泥人张”与陕西、山东等地那些民间色彩浓郁的粗率热烈的泥塑作品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多数的民间泥塑由于服务于特定的节日或者婚丧等用途,对于质量的要求不是很高,再加上从事的民间艺人相对独立和分散,工艺上的随意性比较大,以及经济和材料来源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制作出来的泥塑往往比较简单,从造型到彩绘大多比较粗放、程式化。而“泥人张”长期形成的对于工艺的不懈探索和精益求精,加上比较成熟的管理体制以及市场销售方面的经验积累,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审美需求,使得“泥人张”的彩塑艺术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其民间艺术的性质已经与主流的文化艺术实现了相当程度的融合。

“泥人张”通过“塑造”与“绘色”来的结合表现人物,先塑造后绘色,“随类赋彩”。“泥人张”对于工匠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但有相当的文化修养,而且还要有相当的传统绘画的功底。在绘色上,“泥人张”多采取的是中国绘画中的工笔书法,使作品增添光感和色感,注意体现线条本身的生命力。还要注重结构、比例的合理运用,生动准确地刻划出人物的性格,展示出近代的生活气息,不但接近日常情感,而且综合了中国文艺的抒情传统和线、色的独特表现力。因此,“泥人张”所塑造的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