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泥塑(阅读中华国粹)
13121800000017

第17章 北京泥塑艺术(2)

四、老舍笔下的“兔儿爷”

文学巨匠老舍先生曾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对当时北京市场上出售的“兔儿爷”作了生动地描绘:“小兔儿的确做得细致,粉脸是那么光润,眉眼是那么清秀,就是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也没法不像孩子那样的喜爱它。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的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儿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象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的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五、有关“兔儿爷”的歇后语

由于“兔儿爷”神态招人喜爱,所以流传着不少妙趣横生的歇后语,诸如:

“兔儿爷掏耳朵——崴泥。”泥塑的“兔儿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耳朵特别长。因此会引起儿童的遐想:“兔儿爷”怎么掏耳朵?如果掏耳朵不是只能掏出一堆泥吗?这里的“崴泥”两个字,表面上是往外挖耳朵里的泥,实际是北京的土语、比喻把事情办坏了,或者是办事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碰了钉子。金受申在《北京话语汇》中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事情糟糕,但糟糕的程度不严重。例如“地里活儿这么忙,这两天偏偏下雨,您说崴泥不崴泥”。

“兔儿爷折跟头——窝了犄角”这又是一句形象幽默的歇后语。因为兔子本身耳朵长、尾巴短,民间艺人在制做“兔儿爷”时,往往在耳朵上加以夸张,有的干脆把一对长长的耳朵做成活的,可以随意拆卸。摆在桌上插上耳朵,“兔儿爷”就显得活灵活现,北京的小孩把这对可拆卸的耳朵称为犄角,如果让“兔儿爷”折上一个跟头,那么这对犄角非被窝坏了不可。北京人就用这个来形容某人办某件事受到了挫折,显得十分形象。

“兔儿爷拍心口——没心没肺”。泥塑的“兔儿爷”中间是空膛儿的,什么也没有。“兔儿爷”拍心口自然里面没有心也没有肺。北京人常用这句话来形容某些人没有心计,不会应付,不会算计,大大咧咧。听到这句歇后语,再想想憨姿憨态的“兔儿爷”,常常会使人捧腹大笑。

“兔儿爷洗澡——瘫啦”,这句歇后语也是突出“兔儿爷”是用泥塑的这一特点。试想,把泥制的“兔儿爷”放到水里去洗澡,还有不瘫成一堆泥的吗?这里借以形容那些在铁证面前瘫软下来的罪犯,也常用来讽刺某些在威势前面败下阵来丧失气节的人。

“兔儿爷打架——散摊子。”当年出售“兔儿爷”的小贩,都把各式各样的“兔儿爷”摆在桌案上,俗称“小摊”。摊上的兔爷要是互相打起架来,还不碰个乱七八糟?到那时摆摊的小贩只有散伙回家。这里的“散摊子”也是一句北京土语,意思是散伙,即各干各的去了。

“兔儿爷带胡子——假充老人儿”。人年岁大了才留长胡子,“兔儿爷”带上了胡子,不过是一个冒充的老年人。这句话中的“老人儿”应当把重音放到儿话韵的“人儿”上,是指家长或长辈,说时常带有戏谑的意思。

如今,不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前后,仍然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兔儿爷”整齐地摆放在门市或小摊上,在欢声笑语的孩子们手里,可爱而又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京味民俗的“兔儿爷”还成为国内外游客收藏和馈赠的精美礼品,走向全国和世界各地。

(兔儿爷歇后语部分文字整理:柳丛等)

第二节泥塑京剧脸谱

一、泥塑脸谱的产生

据北京的老人们回忆,早在清光绪年间,北京各大庙会的玩物摊上就有泥塑京剧脸谱出售。时西城有位姓桂的满族人,爱好京剧,能诗善画,尤其爱好京剧脸谱。他每月领了俸禄钱粮,吃饱了没事可做,就用胶泥塑了一具脸型,晒干后,用它做模子,翻出些泥坯,模仿舞台脸谱勾画上色,经过不断改进,越做越精细,送给亲友,很受欢迎。后来,慕名前来求他做脸谱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称呼他“花脸桂子”。

北京泥塑京剧脸谱

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取消了给满族旗人按月发放钱粮的旧制度。失去了生活来源的“花脸桂子”为了谋生,就在家里做泥塑脸谱送到庙会上去出售。起初送几个货样,交给了白塔寺的李记杂货摊,很快就卖光了。以后不管送多少,都能随时卖出去,总是供不应求。李记杂货摊不仅因此得利,而且因售泥塑脸谱在北京出了名。从此泥塑京剧脸谱作为北京民间工艺品开始在京城流行,由于泥塑脸谱活跃了市场,京剧泥塑脸谱迅速发展。做脸谱的人多了起来。较有名的继“花脸桂子”之后京城先后出现了白如霖、汪稔田、李荣山、赵友三、赵永年、李克明、马成子、唐景昆、韩启泰、双起翔、杨玉栋等名家。

二、解放前的泥塑脸谱

从19世纪20年代后期起,泥塑脸谱除在各大庙会上出售外,又发展到东安市场,各玩具商店和艺术品商店等都有经营,很受顾客欢迎;尤其是到京的外国人,回国时都想带些富有北京特色的泥塑脸谱馈赠亲友。

后来,由北平丙寅采油公司东家傅某出资,开办了北平教育模型公司,聘请赵友三等人为技师,制作教学模型、泥塑脸谱·彩塑沁泥人。同时,东安市场丹桂商场开设了松竹梅商店,专卖泥塑脸谱,生意兴隆,除少数内销外,大部份供出口。他们还重金聘请著名京剧演员侯喜瑞、朱斌仙等为他们设计脸谱,大大丰富了北京的脸谱艺术。

抗日战争爆发后,泥塑京剧脸谱的制作和销售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许多商店作坊倒闭,大部分做脸谱的艺人被迫改行。李荣山被迫去卖报,汪崇斌去拉黄包车,还有的去当小工以及闯关东。即使在日本投降后的一些年里,由于经济萧条,通货严重,泥塑京剧脸谱生意仍然毫无起色。据说李荣山老师傅上午出卖力气,下午在家做点泥人、泥鸟;有时等米下锅,不得已到街头闹市,在地上铺一张高丽纸,摆上几个泥人、泥鸟、脸谱叫卖,买的人很少,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三、工艺特征

制作泥塑京剧脸谱少说也得十几道工序。首先需要寻找成色质地较好的胶泥,然后过淋浸泡,再反复揉摔,做好脸谱的模具,把醒好的泥用模具刻坯,坯子要放在阴凉处阴干,不要暴晒,防止坯子干裂。坯子凉干后打磨抛光上白然后再在坯子上彩绘、上漆、扎髯口、上盔饰这样一件作品就完成了。泥塑脸谱最吃功夫的是彩绘,北京的泥塑脸谱讲究规整,构图严谨,线条流畅,位置准确,色彩明丽,善于刻画和突出人物的性格,注重画工,素有“三型七彩”之称。在彩绘上,红、黑二色画完后还得上清漆,白、绿、黄、蓝以及粉红等都用颜料勾绘。由于黑、红色用过漆,增强了亮度,能使基色突出,并能使之与一般色彩产生鲜明的对比。

四、解放后的泥塑脸谱

解放初期,做泥塑脸谱的几位老艺术家组成合作小组,以后又成立了北京彩塑厂,后来也因为经营不景气而停产。如何才能让这份宝贵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呢?随着改革开放及国家对文化和艺术的大力提倡,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为国外友人所了解和喜爱,尤其是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我国欣赏、研究甚至学习。在这种背景下,老北京泥塑京剧脸谱艺术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一九九五年创办了北京兴鑫工艺品厂,专业生产开发京剧泥塑脸谱同时也开发石膏、纸等不同材制的脸谱并为泥塑京剧脸谱注册了“京蝠”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