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泥塑(阅读中华国粹)
13121800000011

第11章 广东泥塑艺术(2)

5,彩绘,是一道工艺技术难度最高的工序。彩绘工序中以开眉点睛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因泥塑制品的吸墨性强,需要工匠对笔墨有着很好的控制能力,没有修改的余地,一笔出错,整个泥塑品就报废了。开眉点睛分出人的善恶和喜怒哀乐的表情,也是艺人们长期摸索总结出来的绝活,常常有一些概括性的口诀。彩绘时要做到笔笔生动,点点传神,如一个小点落在人物脸部哪一个部位,不但善恶忠奸有别,甚至能分出聋哑来,可见其艺术之精湛。正如名家所评,这些陶偶充分展露出神韵丰富的表情,活灵活现的肢体动态,以及写实逼真的服饰衣褶等,同时还有实际捻鬓冉须、帖附、发辫、环链配色等装饰性的加工,都是细腻的手法与高超的技艺。像大吴泥塑中戏剧脸谱品种繁多,一些脸谱则需经过20多遍的彩绘才能完成,是对一个泥塑艺人综合素质的高度考验。

6,着色,是泥塑艺人们根据潮剧和章回小说中的不同身份的人物进行设色。在色彩上多用红、绿、黄、紫、群青、赭、黑,有强调对比的,也有突出和谐的。色彩颜料大多为矿物质,分为A光和油面两种,A光即是在脸、服饰完彩绘之后,选用辅助材料“川腊”打光,其艺术效果耐看,色彩永不脱落,但此种川腊较为珍稀,很难买到。油面即是因川腊稀少,一般性的作品表面上在完成彩绘之后涂上明光油之类的油料。

由于大吴泥塑工艺复杂,难度大,从捏塑成形到煅烧直至上彩,一个泥人起码要五天才能完成,数量有限。加上制作的时候只能用原始焙烤方式,所以成品率比较低,质量上乘的大吴泥塑尤其难得。

四、艺术特色

大吴泥塑自产生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独具的艺术风格和地方艺术特色,成为潮州独特地方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品种,产生很大的影响。

1、地方乡土气息浓郁。大吴泥塑是传统自然经济和农耕社会的产物。自从700多年前身怀泥塑技艺入潮创乡的吴静山,发现村中可塑泥料,农闲以兹谋生伊始,这类泥塑艺术及其作品,便与古代潮州的人文风土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尔后的发展直至清末民初的高峰期,乃至今天的变化,无不与潮州独特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相关联,正因如此,其艺术作品及反映的内涵,又成为研究潮州的民俗文化地方特色的一个“活化石”。

2、内涵丰富。从大吴泥塑反映的内容而言,多取材于民众所喜闻乐见的题材,寄寓民间祈望吉祥和扬善惩恶的朴素思想感情。例如人物类泥塑中,有历代名贤淑女,英雄豪杰,或戏曲人物、场景,有适应于寺观的佛道人物甚至较为大型的造像。有歌颂、有鞭鞑、甚至富于幽默讽刺类内容的描绘。还有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题材,如动物泥塑和儿童玩具等,极大适应了大众的审美心理和生活诉求。

3、工艺技巧独特。在长期泥塑实践中,大吴泥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分类,各门类中,又各有自己表现的内容,程式和手法。如上所述,大吴泥塑艺人们习惯将本地作品分为两大类,一类称“灯屏”,另一类称“灯脚”,若按内容和人物组合特点来分,则可分为五个门类;一是历史、戏曲故事的人物泥塑,这就是它们习惯所称的“灯屏”。而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又细分为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和文寸等几种,每种的人数和尺寸,表现的内容各有不同。故听闻种类就可略知表现的人物类型、组合和规格大小,观看泥塑实物便可知属那一类的泥塑。具体人物身份及尺寸见“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等。二为脸谱,主要有童头、纱灯头和木偶头,此后二种是与潮州另二种民间艺术,即潮州花灯和木偶(特别是杖头木偶即现在的铁枝木偶)相结合的作品,成为一种“泥头绢衣”的艺术品。三为人物肖像,塑制的是现实中的人物。四为神像,供人膜拜或观赏品,五为儿童玩具。种类繁多,故又被称为“杂锦”。

独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魅力。大吴泥塑的造型多样而富于想象力,形象大胆夸张变形,制作灵活神态毕现,粗犷古朴拙厚,既能刻画阴柔之美,又能表现阳刚之气,色彩艳丽、明快、热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艺术手法上,则是雕、塑、捏、贴、刻、印、划、彩等相结合,特别在贴塑方面,是大吴泥塑有别于我国其它泥塑艺术的显著特征。

4,用途广泛。大吴泥塑虽然具有世俗性和大众性的特点,但从其艺术成果和魅力而言,这类泥塑艺术品大至在宗教、祭祀、灯庆以及各有关传统节日、文化节日和活动中大量使用,小至作为儿童的玩偶。不但成为千家万户的陈设品,而且一大批精品力作为文化博物单位的藏品和艺术院校的教学内容;也成为艺术家的案头摆设,不同文化层次和审美要求的人们,皆有所悦,其思想内容对人们的启迪和艺术感染力,具有很强的渗透力。

第二节吴川泥塑

吴川泥塑又称“泥公仔”,当地人俗称“泥鬼”,与飘色、花桥一起被誉为“吴川三绝”。吴川泥塑源于唐末宋初,由梅菉镇瓦窑村民兴起,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期间,梅菉瓦窑村的一些陶瓷工人,就利用砖瓦泥雕塑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泥人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次年别的陶工也来捏泥人凑热闹,陶工们加大数量,观众人数也随之上升。开始村民只是用陶泥捏制一些小菩萨并烧成陶塑用于祭祀,后来发展到做鸡状的“鸡哨”,买给小孩吹响逗乐,这就是吴川泥塑的雏形。此后,梅菉在元宵期间普遍开展泥塑展览活动,吴川泥塑的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以及喜庆风俗的片断,如《三顾草庐》、《木兰从军》、《西厢待月》、《八仙过海》、《刘三姐对歌》、《岳飞报国》等等。吴川泥塑造型优美、塑工精细、形神兼备、典意吉祥并栩栩如生,远近闻名。

关于吴川泥塑,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明代洪武年间,民间对皇帝四处选美等怨声载道。梅菉头村民便在元宵之时捏制了一套丑化皇帝、皇后的泥塑,人物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形象丑陋。官府知道后,扬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制作泥塑者便站出来解释说:“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分,脚大稳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言。”官府听了无言以答,只好罢休。之后,民众索性把泥塑推倒,称为送“泥塑”,还把这个丑陋的“泥皇帝”讽刺为“泥鬼”。后来竟然演变成了习俗,每年元宵造一次“泥鬼”,就要送一次“泥鬼”。

传统的吴川泥塑工艺以竹、木、钢筋扎支架,稻草及泥为材料,使用材料简便,制作快捷,真人大的泥塑往往三几天内就能制作完成。当地的泥塑艺人,每逢元宵都会在自家门口塑制一些神话传说中象征如意吉祥的人物,吸引大家围观,喻意人丁兴旺。经济条件好的人家或几家联合起来,专门请艺人做泥塑,吸引人们到村庄观赏,乞求人财两旺。渐渐地,这形成了筹钱做泥塑,大街小巷布满泥塑,村民专门看泥塑的人山人海热闹场面。久而久之,元宵捏泥塑就成为吴川一种传统节日活动。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吴川泥塑的传统工艺也引入了新的技巧,今天的吴川泥塑已发展到水上彩塑、活动彩塑等多种形式,配上现代灯光、音响、舞美设计,集电、光、声、动于一体,显得更加流光溢彩,极富现代感。

【知识小百科】

飘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广东。飘是指脱离地面,尽展凌空之美。色(原意是饰)是精心巧妙的伪装。所谓飘色,就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装饰华丽的“色板”,色板上安排好固定姿势的人物形象。

花桥,梅菉花桥始于明代,隔水而居的村民为方便过江闹元宵,在江上架起浮桥,吊上花灯、挂上字画、桥两旁栏杆点缀鲜花,把一座桥装扮得花团锦簇、灯光辉煌。桥门龙幡凤舞,送子观音座上鲜花簇簇。元宵之夜,未婚男女踏歌花桥,求得好姻缘,已婚男女依偶而过,选择白花或红花,祈祷生男或生女。传说摘了白花回去就会添男孩,摘了红花回去就会生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