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泥塑(阅读中华国粹)
13121800000012

第12章 陕西泥塑艺术

陕西地处中原,是我国最早出现人类文明的的地区之一,更是华夏文明形成的重要组成。这里是新石器时期著名的半坡遗址的发现地,孕育了悠久而成熟的彩陶文化,享誉世界的精美而神秘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在这里出土的。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晚期的鸮形陶鼎造型稳健,形式概括,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充分标明当时的陕西一带的原始先民高超的艺术创造能力。同时,几千年的文明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无数神秘而迷人的历史传说和风俗习惯,也让这里形成和传承下来大量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泥塑,就是这片广阔而古老的沃土上生活的陕西人民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陕西的历史、民俗乃至华夏文明早期面貌的重要途径之一。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还造就了陕西人民热烈、质朴、率直的精神品格,这里的民间文化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充满了让人言说不尽的独特魅力。泥塑也是如此。

第一节凤翔泥塑

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古称雍。周王兴起之地,关中西府文化名城。凤翔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发端很早。当地人称彩绘泥塑为“泥货”、“泥耍活”,也就是孩子们手里玩的“小玩意儿”,听名字就知道当时的人们是瞧不大起这些泥塑的,过去从事泥塑的大都是穷人,逢年过节做一些拿到集市上去卖,换些油盐钱养家糊口。

一、凤翔泥塑与朱元璋的传说

今天我们常见的凤翔泥塑,相传是朱元璋的士兵创造出来的。当年,明太祖朱元璋部属第六营曾屯兵于雍水河畔,在荡平了北方元朝军队的残部后,天下安定,于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军队散居下来,很多士兵“复员”,各谋出路。其中有些会做陶瓷的江西士兵想要重操就业,但是苦于没有制陶设备,后来便用当地一种粘性很强的观音土制作泥塑,然后彩绘出售。没想到很受当地人欢迎。由于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以军队单位命名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后人将这种工艺继承下来,并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风习俗进行了一些改造,代代相传。这些作品洗练概括、生动夸张,色彩对比鲜明,形态妩媚可观,同时又包含了人们传统的一些传统祈福、纳祥、招财、避邪等朴素观念,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具有古汉陶、石雕之简、艳、神、美的艺术特点。

二、凤翔泥塑的类型

凤翔彩绘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凤翔彩塑取材立意极为广泛,戏剧脸谱、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俗生活等无所不有。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等。黑牛、卧虎、坐狮、虎头为拳头产品,造型洗炼夸张,神情生动,别具一格。

三、神秘多彩的挂虎

凤翔泥塑中最为出名的是作为挂片的挂虎,用泥土加纸浆翻模成形,胎体极薄,色泽鲜艳,深受人们的喜爱。根据研究,挂虎的形成与陕西省社火、地戏等民俗活动有关,在地戏面具中已经找到类似挂虎的面具,所以,挂虎被认为是地戏面具的演化物。民间普通认为挂虎具有辟邪的作用而久传不衰,这在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中也很普遍。虎头形象饰物在宝鸡地区广大农村的庙宇,村舍、祠堂中的石刻、青铜器中,以及家用的陶器、瓷器处处可见。当然,青铜器多是贵族奴隶主所享用。泥淘、粗瓷多为平民所用。久而久之,逐步发展成今天的虎头彩塑挂片挂在宅中。凤翔挂虎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周时期甚至更早的史前时期的一些宗教礼仪活动,用泥塑这种形式在民间保留了下来。

【知识小百科】

社火,是我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民俗活动的通称,我国各地社火的具体形式差异较大。

地戏,傩戏群中的重要品类。这种戏主要流行于贵州省的安顺及其周边地区的汉(屯堡人)、布依、仡佬、苗等民族中。地戏又称为“跳米花神”。每年演出两次,一次在新春佳节期间,演出时间断断续续约为半月,叫“跳新春”。另一次在阴历七月中旬稻谷扬花之际,演出时间5天左右,称“跳花灯”。

凤翔挂虎在当地的应用十分广泛,至今不衰。每年春节之前,当地大多农户均要购置挂虎,悬在门楣的上方,用以迎新驱崇。当地小孩出生过满月,逢周岁生日,外婆舅舅总要送泥老虎头挂片作为重礼。大坐狮、大坐虎的装饰方法与挂虎基本相同,其主要寓意亦为辟邪。

挂虎分为彩色与黑白两种。彩色挂虎是在白粉底色上勾勒墨线纹饰,再涂染各色块面,最后罩一层清漆;黑白挂虎则只勾墨线不涂颜色,也不上清漆。挂虎不论彩色与黑白,不论大小,其基本造型都是一个正面的虎头,环眼、大耳、大嘴、凹眉、宽额、额中有一个“王”字。纹饰以线条为主,在额头、下颏、两颊绘有大朵牡丹花、桃花、石榴、佛手、荷花等吉祥花草,间或出现云勾纹、卷草纹及变体花草纹。所有花饰均致密谨严,疏密得当,总体构图在基本对称的前题下求得局部均衡,纹饰线条极为舒展流畅,注重用笔的变化。彩色挂虎多用大红、浅黄、中黄、玫瑰、翠绿等色,颜色响亮醒目,于浓艳中充满喜庆与欢乐。

四、凤翔泥塑中的民俗符号

凤翔泥塑在制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胶等,用模具定形,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富繁,形态稚拙可爱,色彩别具一格,对比强烈,非常鲜艳。凤翔泥塑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富有乡土气息。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觉,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各种色块和纹样有着特定的寓意。绿色,寓意万年长寿;红色,寓意四季红火;石榴,寓意多福多子;艾草,寓意去毒辟邪;海棠,寓意富贵;蝴蝶,寓意多福;牡丹,寓意吉祥高照;贯钱,寓意万贯利钱。这些典型的民俗文化符号,在求生、趋利和避害观念的统摄下,串联组合成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此外,素白色的作品则主要受中国书法绘画的影响,有大俗大雅的意味,别具一格。20世纪60年代前,六营村及周边村有三百多户农家生产泥塑,十分繁忙,现在只有少数民间泥塑艺人利用农闲时从事泥塑创作与生产了。

五、凤翔泥塑的工艺特征

凤翔泥塑的工艺程序主要有制模、纸筋、入泥、脱胎、挂粉、勾线、彩绘和涂漆。凤翔泥塑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造型生动,色彩别具一格。其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笔法涂染,对比强烈,使人爱不释手。各种色块和纹样有着特定的寓意。绿色,寓意万年长寿;红色,寓意四季红火;石榴,寓意多福多子;艾草,寓意去毒辟邪;海棠,寓意富贵;蝴蝶,寓意多福;牡丹,寓意吉祥高照;贯钱,寓意万贯发财。这些特定的视觉符号,在人们求生、趋利和避害等传统观念的作用下,串联组合成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此外,素白色的作品则主要受中国书法绘画的影响,有大俗大雅的意味,别具一格。凤翔泥塑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品,也有浮雕式的挂片。

六、凤翔泥牛

中国是农业国,自古对农业生产资料极为重视,而牛更是农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家畜,还能为人们提供牛奶、肉食、皮革等,可以说全身都是宝。因此,作为人类的朋友和重要财产,牛历来受到保护和珍惜,造土牛来保佑生产顺利的习俗也因之得以广泛流传,官方、民间都是如此。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这是官方让工匠制作的“泥牛”,拉到皇宫中举行春耕仪式。民间的“泥春牛”习俗就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泥牛的起源较为古远。汉代以前,农家即有“出土牛以送寒气”的习俗。汉代以后则定为“立春日造土牛”,以宣示节令,鼓励和督促农民耕种。陆游《剑南诗稿·二春日》中说:“老夫一卧三山下,两见城门送土牛。”从陆游的描述看以看出,当时泥牛的风俗是很盛行的。

凤翔出产一种小型泥牛玩具,很有特色。有多种不同规格,大的长约30厘米,小的仅4厘米左右,都是用双片模制成、中空。有的还装有几粒小石子或种子,摇动时可发出声响。泥牛造型多取卧头,头侧向,颜色以黑色为主,牛头简洁端庄,牛背加彩绘,饰以牡丹、桃花、莲花或“三多”(桃、佛手、石榴分别象征多寿、多福、多男子)图案。

凤翔泥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集中体现了西北民族的艺术面貌,同时多有古拙深远的含义,有很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时至今日,仍然深受全国各地人们乃至国外友人的喜爱,曾经被联合国世界儿童组织称其为给孩子们礼物中最好的一种,其代表作泥塑马还成为二○○二年中国生肖邮票图案。如今的凤翔泥塑在全国各地的文化博览会上也受到追捧,往往能卖到比当地高数倍的价格。在原有泥塑工艺和样式的基础上,今天的凤翔民间艺人还开发出很多新的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

第二节西安“泥泥叫”

发声的泥塑玩具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发现和流传,如北京、山东、河南、贵州等等。这种可能是远古某种宗教活动道具遗留的艺术今天已经成为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玩具以及研究远古历史、宗教、文化和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西安市郊区鱼化寨和狄寨两处均出产小泥哨。严格地说,这两处所生产的都是经火焙烧过的低温陶哨。但人们习惯上仍称为“泥叫叫”或“小泥叫”。

鱼化寨泥叫叫高约5厘米,正面用模具制作、背面用手捏成,所以只用一片模即可完成,工艺简单。泥叫叫的顶端设有小圆孔,为气流通道。胎体晾干后要用谷糠锯末为燃料,暗火焙烧。在烧造过程中,胎体表面的泥土颗粒间吸收了大量的碳质,因而通体乌黑,这一工艺技巧在著名的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出土的黑陶中已经运用的十分纯熟。烧好的泥哨用白、红、黄、绿、蓝各种颜色加以彩绘,外表罩涂桐油,又黑又亮又好看,一吹就会发出高亢嘹亮的声音,十分有趣。非常受儿童的欢迎。

泥叫叫的造型多以历史人物、戏剧人物、神话人物和现实生活人物为题材,一律做成直立式,基本造型没有显著变化,通过人物的头饰、服装、兵器、道具等展示人物的身份特征。如姜子牙的重要标志为杏黄旗和打神鞭;薛平贵则突出其马鞭与风帽;王宝钗则描绘同提篮和铲子;程咬金则刻画出他的国公帽与斧头。这些小小的人物造型常常是几个或十几个一套,也有的零散单个不配套,总共有100多种。

狄寨泥叫叫的制作方法及形式基本与鱼化寨泥叫叫相同。所不同的是胎体涂做大红底色,彩绘纹饰加有适量的金色。鱼化寨与狄寨的泥叫叫均以小见长,质地坚实、造型轻巧、便于运输传播,都是很有特色的民间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