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泥塑(阅读中华国粹)
13121800000010

第10章 广东泥塑艺术(1)

今天的广东地区有人类活动的时间很早,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主要有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峡文化和距今5000年左右的西樵山文化等。石峡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已经比较成熟的陶器,装饰有多种图案。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广东民间泥塑主要以潮州的大吴泥塑和吴川泥塑为代表。

第一节大吴泥塑

古郡潮州,僻处南国一隅,自古就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的雅,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山川灵秀、风物独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质朴可爱的大吴泥塑。

一、发展历程

大吴泥塑,据说始于南宋末年的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盛于清末和民国初年,距今已有770多年历史了。南宋末年,大吴村始祖吴定(字后泰、号静山),为了躲避战乱,率子吴见(号龙辅),跟随太始祖吴鹏宵由福建漳州府云宵县迁徙来潮州定居,住在凤书陇。吴定自幼随父于江浙经商,并耳濡目染地自学了泥塑技艺。吴静山虽然并没有没有正式拜师学艺过,但是他天资聪慧,目睹泥塑艺人捏制玩具后便开始进行摹仿和创作。吴静山发现村中有适合泥塑的泥料,他在凤书陇定居后便以制作简单的泥塑玩具为生。后来其长孙吴长洋继承了吴静山的手艺,从此大吴泥塑一代一代流传至今。

大吴泥塑历史的称谓繁多,有:浮洋泥塑、浮洋彩塑、浮洋人仔、大吴公仔、大吴泥塑、大吴泥偶(台湾)、潮州彩塑(潮州涂丁或土公仔)、大吴翁仔屏(台湾)、潮汕彩塑(台湾)、潮州民间陶偶(台湾)、潮州民间陶塑(台湾)。从这些称谓我们不难看出,当年的大吴泥塑曾经遍布东南沿海各地,出现了很多的分支和摹仿者。其中“大吴安仔”的俗称在潮汕一带最流行,故有“大吴安仔,银湖小姐”之美称。

明朝中期,受到地方民俗活动的影响,大吴泥塑得到了较快发展,影响逐渐扩大。清代,由于木偶戏的发展等原因,又促使大吴泥塑木偶头像和泥塑人物的生产迅速发展,大吴泥塑名声鹊起。乾隆至宣统年间是大吴泥塑鼎盛时期,能工巧匠有400多人。岁末年初,村头巷尾到处走动着各地采购“大吴安仔”的商贩。在这个时期,大吴村涌现出大批才华横溢的泥塑艺人,最具代表性的吴潘强,他开创了大吴泥塑制作的新纪元:“贴塑”艺术。捏制泥人时,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包括衣服冠履,都是用事先做好的部分“贴”上去的,这就是“贴塑”工艺。做“安仔头”、“纱灯头”虽然都是大吴泥塑的传统,但大吴泥塑最大的特色就是贴塑。

大吴泥塑产品中的玩具杂锦、古装戏剧人物、纱灯头等,成为潮汕民间结婚、产子、喜庆活动不可缺少的送礼佳品,元宵节前后为大吴村泥塑产业的旺季。

二、主要分类

大吴泥塑题材广泛,大体可以分为四大类:戏曲类、肖像类、神像类和玩具类。戏曲类又可以分为戏曲故事、戏曲人物和戏剧脸谱等,选取民间故事或戏剧中最精彩的场景、情节或典型形像进行表现。脸谱只塑成立体头像的形式,形式多达120多种,主要有童头、木偶头、纱灯头三种,穿上衣服、配以冠履,则成为完整的“泥头绢衣”艺术品,尺寸从一寸到二寸不等。肖像类则主要表现真人形像,对艺术家的造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要求很高,清代民间艺人吴潘强就以善于塑造肖像闻名。

1,地方传统戏剧——潮剧剧目、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故事中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情节和形像。在人物类中,有历代名贤淑女、英雄豪杰以及仙佛造像等。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和坯件的大小,又分文身、武景、大斧批、臣景、文寸等几种。“文身”塑造的是小生、老生、旦角、婆角、丑角等“文戏”中的人物。“武景”则多塑造有武打场景的人物,即武生、老生、武旦、净角等。“大斧批”造型较大,人物较多,场面恢宏。“臣景”是单独的朝臣一类人物。“文寸”比臣景更小,工艺也比较粗糙。其中的“大斧批”和“文寸”早已失传。

大吴泥塑脸谱和全身戏曲人物是大吴泥塑的主要品种。泥塑脸谱中有一种特殊木偶头像,在潮汕地区的不少地方,至今还活跃着一些潮汕人称为“纸影戏”的木偶戏团,这种木偶戏是乡间节日的一种娱乐项目之一,他们用来表演的木偶头像就是来自大吴的泥塑脸谱。

大吴泥塑艺人们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鲜明地表达出自己对于强横霸道恶势力的抨击,对于受难的善良人民的同情,对奸诈邪恶的鞭笞,对英雄行为的歌颂,对封建礼教的嘲笑以及对纯洁爱情的赞美等,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因此这些大吴泥塑不但具有形式和色彩上的美感,同时融入了许多社会和教育意义。

2,富有生活情趣和美好寓意的动物鸟禽和各类可爱的胖娃娃、单童、双童、鲤鱼童形像等。这些题材一直是民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内容,蕴含了广大普通百姓扬善除恶、宣传正义、祈祷幸福、远离灾祸等情感和需求习惯,是民间结婚、生子等喜庆事、民俗传统节日及活动经常购买和互相赠送的礼品。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写实基础上的夸张变形,所谓写实是人物的头部形象和装饰。而夸张变形却十分独特。它不是把表现对象(特别是人物身段)拉长,而是尽可能下压,当地艺术家将这种比例称为“四个半头”,与人体“七个头”的解剖比例根本不同,但视觉上并不觉得变矮,反而变得更加生动传神。

三、工艺特征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大吴泥塑的制作工艺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其工艺程序大致包括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等五大环节。

1,挖泥,是泥塑生产的首道工序,必须选用优质粘土。大吴村西面生产优质粘土,约80亩的田地掘深半米便是。这里的土质粘性佳、无沙砾、为米黄色,是制作泥塑的上好材料。

2,炼泥,是把挖来的泥土用大木棍或砖块反复捶捣、搅匀。然后把炼好的泥土切成一块块,堆砌在屋檐下或储藏室中,并要用湿布盖住,保持一定的湿度,以备用。

3,捏塑,包括模、捏、贴塑三道主要工序。贴塑是大吴泥塑艺术的最显著特征,国内其它泥塑产地有的虽然也有贴塑工艺,但都没有大吴泥塑这样精致和复杂。

首先,用棍棒将泥团压成薄薄的泥板,根据形像的规格需要切去多余的四边,再以各式图案造型模具压印出衣袍上的装饰图案,然后包裹贴在泥坯身上,再依据人物的动态捏出衣褶与反转。为了更加凸现人物身份上的华丽装饰,还需要用其他大小不等的单独模具,压制出浮雕层次较高的泥图案泥片,最后将其细心地粘贴在衣袍纹饰上。

经过了这一系列复杂的程序之后,最终完成的大吴泥塑便表现为多层次、图案丰富的不同服饰的人物塑像。这种艺术效果主要常见于小生的帽、旦的头饰、披肩、腰带、裙饰和袖口、净、武生、老生、武旦的头盔、铠甲以及文官的腰带、官帽和服饰的图案等等。正因为历代大吴泥塑艺人的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大吴泥塑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工艺精湛,艺术感染力很高。

4,烧坯,是对泥塑制品是否成功,在质量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如果掌握不好温度等因素,泥坯在烧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变形、开裂等问题。大吴泥塑在烧坯时采用的方法方式是自古传承下来的土窑低温闷烧,最高温度不超过300-400℃,这将大吴泥塑与烧制温度一般在700℃-800℃以上的陶瓷艺术区分了开来。晒干了的泥塑制品需要放置在土窑中,填满粗糠煨烧两天左右,取出晾干、除净灰尘后就可以进行彩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