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系统解剖学实验指导
13104500000006

第6章 内脏学(1)

实验八消化系统

【实验要点】

1.消化管的分部。

2.口腔:硬腭、软腭(腭垂、腭舌弓、腭咽弓)、咽峡;舌的形态;牙的形态和结构(宏观);唾液腺。

3.咽的位置和分部。

4.食管的位置、分部及狭窄。

5.胃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6.小肠的位置和分部;十二指肠的分部及各部的结构特点。

7.大肠的分部;盲肠和结肠的三个结构性特征;盲肠和阑尾的位置;肛管内面的形态结构。

8.肝的位置、形态和分叶。

9.肝外胆道的组成;胆囊位置、分部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10.胰的位置和分部。

【实验材料与教具】

(一)标本

1.消化器官原位标本

2.头面部

3.离体舌

4.头颈部正中矢状切

5.离体各类牙齿

6.离体各段消化管

7.离体食管、胃相连标本;离体食管、胃、胰、十二指肠相连标本

8.男、女性骨盆正中矢状切

9.纵隔;离体肝

(二)模型

1.消化系统概观

2.头面部解剖

3.牙齿(宏观)的构造

4.胃、胰、十二指肠;直肠和肛管

5.纵隔;离体肝

(三)挂图

1.消化系统模式图

2.口腔①口腔及咽峡;②口腔底及舌下面;③恒牙;④牙的构造模式图;⑤舌;⑥唾液腺。

3.鼻腔、口腔、咽和喉的正中矢状切。

4.喉腔(后面观);食管(前面观)。

5.胃;空、回肠内面观和结肠外面观。

6.盲肠和阑尾;直肠内面观。

7.肝;胆道、十二指肠和胰。

【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观察

首先在消化器官原位标本和消化系统概观模型上察看消化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位置、消化管的分部及各部之间的连接,触摸各器官的质地(在标本上),尔后进行下列各项内容:

1.口腔可活体观察。境界:①前壁为上、下唇,辨认人中(上唇外面中线处)、鼻唇沟(上唇外面两侧与颊部交界处)、口角(约平对第1磨牙)。②侧壁是颊,在上颌第2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有腮腺乳头,腮腺管开口于此(张开口腔,相互观看)。③上壁是腭,前2/3为硬腭,后1/3为软腭。在标本上可见软腭前部呈水平位,后部向后下方倾斜称腭帆。腭帆后缘游离,中部有垂向下方的腭垂;自腭帆两侧向下分别形成两条黏膜皱襞,前方的连于舌根外侧称腭舌弓,后方的连于咽侧壁称腭咽弓;两弓之间的凹陷称扁桃体窝。④下壁为口腔底。

(1)牙在牙(宏观)构造模型上观察牙冠、牙根、牙颈、牙冠腔和牙根管。比较切牙、尖牙和磨牙牙冠的形态。

(2)舌取离体舌标本,先辨认界沟,并区分舌体(前2/3)、舌根和舌尖,再详细观察:①舌体背面黏膜的舌乳头(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和轮廓乳头)的形态及分布区域;②舌根背面黏膜表面的丘状隆起为舌扁桃体。

在头颈部正中矢状切标本上察看颏舌肌起点(颏棘)、肌纤维走向和止点。

结合标本,活体(舌上翘)互相观察舌系带、舌下阜、舌下襞。

(3)唾液腺取头面部标本和模型察看大唾液腺:①腮腺,分为浅部(耳廓前下方)和深部(下颌后窝),腮腺管从浅部的前缘发出→腮腺乳头;②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下三角内,腺导管→舌下阜;③舌下腺,位于舌下襞的深面,大导管(1条)→舌下阜,小管(5~15条)→舌下襞。

2.咽上端始于颅底,下端约在第6颈椎下缘高度连于食管。咽前壁自上而下分别通入鼻腔、口腔和喉腔;后壁借疏松结缔组织连于椎前筋膜。取头颈部正中矢状切标本观察下列各项:

(1)鼻咽于下鼻甲后方寻认咽鼓管咽口,其呈漏斗形,向外经咽鼓管与中耳鼓室相通;在咽鼓管咽口的前、上和后方的黏膜呈“蹄铁”形隆起(似“?”),即咽鼓管圆枕。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纵行窝为咽隐窝(可用镊子探查)。

(2)口咽前壁主要为舌根的后部,在舌根与会厌之间有舌会厌正中襞(呈前后方向的黏膜皱襞),该襞两侧的凹陷即会厌谷;侧壁的扁桃体窝内可见腭扁桃体(在离体舌标本上观察)。

(3)喉咽用镊子探查喉口两侧的梨状隐窝。

3.食管上端约在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咽相续,下端约平第11胸椎体高度与胃连接。食管以颈静脉切迹、膈为界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

1)在头颈部正中矢状切和纵隔标本上观察:①食管与气管的位置关系;②左右主支气管与食管的位置关系;③食管、主动脉及心包的位置关系。

2)在离体食管、胃相连标本上辨认食管的3个生理性狭窄:①第一狭窄,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cm;②第二狭窄,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③第三狭窄,通过膈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约40cm。

4.胃在离体胃标本和模型上可见,胃呈囊状,与食管相连的一端较为膨大,与十二指肠相接的一端逐渐缩窄。将胃模型双手托起置于左上腹部(按解剖方位),此时胃小弯凹向右上方,其近幽门处向右弯曲形成的角称角切迹;胃大弯大部凸向左下方(长度约是胃小弯的4~5倍),其与食管左缘之间的夹角称贲门切迹。胃的入口为贲门,出口为幽门(表面有一环形幽门狭窄区,为幽门括约肌所在处,在标本上可触知)。

(1)贲门部贲门附近,界域不明显。

(2)胃底自贲门切迹向胃大弯做一水平面,平面以上、向上方膨隆的部分。

(3)胃体胃底与角切迹之间的部分。

(4)幽门部与角切迹对应的胃大弯处有一膨隆(不甚明显),自角切迹向该膨隆做一平面,平面向右至幽门的部分即幽门部。幽门部又以胃大弯侧的中间沟(不甚明显)分为右侧的幽门管和左侧的幽门窦。

5.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1)空肠和回肠取离体空肠和回肠标本,比较两者的区别:空肠管径大、管壁厚,黏膜皱襞密、高;回肠管径小、管壁薄,黏膜皱襞疏、低。

(2)十二指肠取离体胃、胰、十二指肠相连标本和模型,首先察看十二指肠与胰的毗邻关系,然后辨认下列各项:

1)十二指肠上部:比较观察十二指肠球部与其他部分的形态结构特点。

2)十二指肠降部:先在消化器官原位标本上观察其行程:垂直下行于第1~3腰椎体和胰头的右侧,至第3腰椎体下缘水平,略呈直角转向左侧,移行为水平部;然后在离体标本上辨认下列结构:①黏膜皱襞(发达);②十二指肠纵襞(位于后内侧壁);③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纵襞下端);④肝胰壶腹开口部位(十二指肠大乳头)。

3)十二指肠水平部:在第3腰椎水平,自右向左上方,横过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的前方。

4)十二指肠升部:斜向左上方,至第2腰椎体左侧转向下,移行为空肠。

6.大肠取消化器官原位标本及模型和离体大肠标本观察。大肠围绕于空、回肠的周围,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首先在标本上辨认结肠和盲肠的3种特征性结构:①结肠带,有3条,由肠壁纵行平滑肌增厚而成,沿器官长轴平行排列,并汇集于阑尾根部;②结肠袋(盲肠不显着),在3条结肠带之间,是结肠表面的囊状膨出,并由横沟隔开(横沟处的环形平滑肌较发达);③肠脂垂,沿结肠带两侧分布,是由浆膜及其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的小突起。

(1)盲肠大肠的起始部,位于右髂窝内(体表投影在右腹股沟韧带外侧半上方),属腹膜内位器官,但一般无系膜。注意观察回盲口、回盲瓣及阑尾的开口(在离体盲肠和阑尾标本上观察)。

(2)阑尾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在标本上试测其长度,在活体上实测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麦氏点(McBurney点)。

(3)结肠①升结肠,位于右髂窝,属腹膜间位器官;②横结肠,起自结肠右曲,略下垂,至左季肋区,于脾的脏面处折转形成结肠左曲,属腹膜内位器官;③降结肠,自结肠左曲至左髂嵴,属腹膜间位器官;④乙状结肠,为腹膜内位器官,沿左髂窝转入盆腔,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形如其名(仰卧位)。在消化器官原位标本上观察。

(4)直肠在离体直肠标本和模型上观察三个直肠横襞(Houston瓣):最上方的位于左侧壁,距肛门约11cm,中间的距肛门约7cm(较恒定),最下方的距肛门约5cm。

(5)肛管在离体肛管标本和模型上辨认:①肛柱(6~10条),为肛管内面纵行的黏膜皱襞,黏膜下有丰富的静脉丛;②肛瓣,是连接于肛柱下端之间的半月形黏膜皱襞;③肛窦(深3~5mm),是肛瓣与其相邻的两个肛柱下端之间的隐窝,开口向上(可用镊子探查);④齿状线(肛皮线),位于肛柱与肛瓣稍下方的沿肛瓣根部的锯齿状环行线(胚胎早期肛膜附着于此);⑤肛梳(痔环),在齿状线下方约1cm的环状区,其皮下组织内有丰富的静脉丛。

7.肝取消化器官原位标本、离体肝标本和模型观察。

(1)膈面膨隆。将手伸入膈与肝之间摸认肝镰状韧带(矢状位)和肝冠状韧带(冠状位)。肝的膈面以镰状韧带为界,分为左叶(小、薄)和右叶(大、厚);膈面后部无腹膜覆盖的区域(冠状韧带前、后叶之间)为肝裸区(离体肝标本上观察)。

(2)脏面凹凸不平,毗邻腹腔器官,中部有3条沟(离体肝标本上观察)。

1)左侧纵沟:窄、深,前部容纳肝圆韧带--肝圆韧带裂,后部容纳静脉韧带--静脉韧带裂。

2)右侧纵沟:宽、浅,前部容纳胆囊--胆囊窝,后部容纳下腔静脉--腔静脉沟(上端有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即第2肝门)。

3)横沟:位于中部,有肝管、肝血管、神经、淋巴管等出入--肝门(第1肝门)。出入肝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肝蒂。

肝的脏面借上述3条沟,分为肝左叶、右叶、方叶和尾状叶。

(3)四缘前缘(下缘)薄、锐,有胆囊切迹和肝圆韧带切迹(脐切迹);后缘钝圆,朝向脊柱;右缘钝圆;左缘薄、锐。

(4)位置肝大部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膈面前部被肋掩盖,仅在腹上区的左、右肋弓之间直接与腹前壁相贴(在消化器官原位标本上验证)。

对照标本,活体试测肝的位置(体表投影)。

(5)肝外胆道系统在消化器官原位标本和离体肝标本上观察。

1)胆囊:长梨形,蜗居肝胆囊窝内,上面借结缔组织与肝相连,易于分离;下面覆以浆膜,毗邻结肠右曲和十二指肠上曲。成语“肝胆相照”恰如其分地表述了肝、胆这两个器官的毗邻关系。

在离体肝标本上验证胆囊底、体、颈、管。胆囊底为胆囊的盲端,朝向前下方,当胆汁充满时,胆囊底可贴近腹前壁。胆囊颈多以直角向左下弯行,移行为胆囊管。胆囊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与肝总管汇合形成胆总管。注意查看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胆囊三角(三角内有何结构通过?)。

对照标本,活体试测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附近(或右肋弓与腹直肌外侧缘交点附近)。

2)肝管与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为肝总管,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并在韧带内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3)胆总管:由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而成,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在消化器官原位标本上辨别胆总管与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在肝十二脂肠韧带内的位置关系。胆总管在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内与胰管汇合形成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在离体食管、胃、十二指肠、胰相连标本上辨认)。

8.胰在消化器官原位标本上观察。胰横卧于腹后壁,平对第1~2腰椎体;前方隔网膜囊与胃相邻;后方毗邻下腔静脉、胆总管、肝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等;右端被十二指肠环抱;左端抵达脾门。体表投影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

(二)示教

1.舌乳头。

2.胃的角切迹、幽门括约肌。

3.十二指肠的分部。

4.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5.肛管的结构。

6.肝裸区。

7.胆囊三角(Ca1ot三角)。

8.胰头与钩突之间、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通过的结构;胰管。

【回顾与思考】

1.咽峡由哪几部分围成?它是哪两个器官的界限?

2.在标本上能观察到咽的分部标志吗?它包括哪些结构?

4.小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结构特点有哪些?

5.唾液腺有几对?各位于何处?腺导管开口于何处?

6.肝向上通过什么结构与膈肌相连?

7.胰头肿瘤患者可能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

实验九呼吸系统、胸膜和纵隔

【实验要点】

1.鼻腔的分部和固有鼻腔的结构;鼻旁窦及其开口部位。

2.喉的位置、喉软骨的主要形态及其连结;喉腔的分部。

3.气管的位置及其分部,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特点。

4.肺的形态和分叶。

5.胸膜的分部和胸膜腔。

6.纵隔的位置和分部。

【实验材料与教具】

(一)标本

1.呼吸系统原位标本

2.离体喉、气管、支气管

3.头颅正中矢状切

4.离体肺

5.纵隔

(二)模型

1.鼻腔外侧壁及鼻旁窦

2.喉,喉的软骨

3.胸、腹部,肺,纵隔

(三)挂图

1.呼吸系统概观

2.鼻腔外侧壁

3.喉①喉的软骨及韧带;②喉腔及声带;③喉内腔和喉口

4.气管、支气管及肺段

5.肺和胸膜①肺的内侧面;②肺和胸膜;③胸膜及肺的体表投影

6.纵隔

【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观察

1.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