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有多静,世界就有多静
13062100000025

第25章 放下执念,碧海蓝天——越静心越轻松(2)

过犹不及,世间万物都是如此。过分看重金钱的人,常常成为金钱的奴隶;过分看重名利的人,为了更高的位置不择手段,毁了自己的未来;过分看重安逸的人,就会贪图享受,不思进取;过分看重所谓的“人品”,就会无法接受他人的缺点,与世俗格格不入……执念太深,就变成了执迷不悟。执着让人专注,让人奉献,却也让人迷失。

人是需要有一些执着精神,否则凡事浅尝辄止。看到有兴趣的东西就去尝试,遇到一点儿小困难就放弃,这就是不够执着的表现。而执着的人知道毅力的重要,他们一旦有了兴趣,就要弄懂弄透,不会害怕困难,更不会半途而废。他们大多是成功者。

执着与过分执着有什么区别?拿登山为例,有些人不过到了半山腰就下去,这是半途而废者;那些真正攀登到山顶,享受了会当凌绝顶的快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然后下山去攀登另一座高峰或者去做其他有用的事的人,就是执着者;那些好不容易攀到山顶,从此留恋不已,再也不肯下山,或者到了半山腰,明明前方再也无路可走,宁可在山腰上抱怨也不肯下山的人,就是过分执着。

一个年轻人读过很多书,写过一些被人称赞的诗歌,自以为是个天才,他想要得到更高的地位,以便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他对自己的现状越来越不满,于是陷入了痛苦之中。

年轻人的父亲见儿子愁眉不展,就对儿子说:“你这么不开心,不如放下工作,和我一起去海边走走吧,也许海边的风景能令你恢复活力。”

儿子和父亲去海边度假,每天早晨,他们看到渔船出海归来,渔夫将渔网里的鱼和贝放在阳光下晾晒,儿子问渔夫:“你们出海一次,能打回多少东西?”渔夫说:“我们不计较能打回多少东西,只要不是空手而回,就没有白去一次。”

年轻人突然领悟了什么似的,对父亲说:“我觉得我没必要为现状哀叹了,如果看不到自己的成绩,我会越来越失落。事实上我已经得到了不少东西,难道不是吗?”

“是的,我很高兴你想开了。”父亲说,“执着固然重要,但比执着更重要的是快乐。”

很多时候,执着代表着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凡事都有度,一旦要求过了头,就会变成巨大的压力,工作不再是工作,变成了压迫;成绩不再是成绩,变成了休息站,预示前边还有更多事要做;目标也不再是目标,变成了自我强迫的源头。

故事中的青年很幸运,他有一个明理的父亲,在他即将被压垮的时候,带他去大自然中放松身心,体味人生百态。人往往不能自己明白、自己醒悟,但如果长久地执迷不悟,只会被执念羁绊。执着本来是件好事,一旦做过了头,就成了错误。

执着到了深处就变成了一种贪念。执着往往是因为得不到,或者得到的不够多、不够好。这个时候继续追求,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承受力,追求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追求错误的东西,这等于放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硬要走一条充满坎坷、没有光明的路。一个明理的人应该懂得放下执念,与其被执念所累,不如活得洒脱。

【静心小智慧】

过犹不及,世间万物都是如此。过分看重金钱的人,常常成为金钱的奴隶;过分看重安逸的人,就会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执念太深,就变成了执迷不悟,它让人专注,让人奉献,却也让人迷失,最终人被执念所累,只能走上一条充满荆棘和坎坷的路。

5.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

有开始就有结束,有得到就有失去。我们的人生中也多多少少有过类似的经历:长时间的心血毁于一旦,没有任何周转余地。这个时候我们只能选择放弃,但放弃并不能让我们轻松。放弃应该从心理上开始,面对过去的执念,要明白唯有真正地放弃才能得到新的机会。

放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放弃的仅仅是手中不重要的东西,也许心里不会难受,但“放弃”这个词一向与重要的事相连,而且这种“放弃”往往意味着不能再拥有。人有执念,自然也有相应的努力和行动,也许已经有了一些成绩,放弃就要将这些东西全部都抛掉,也难怪人们说:“得到难,放弃更难。”

那么,人们舍不得的究竟是自己的执念,还是那些已经付出的青春、精力、金钱?恐怕后者的成分要多一些。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投入有所回报,不希望自己的努力成了竹篮打水—— 一场空。但也就是这种心理,让执念越来越深。明理的人不会沿着错误的方向一直走,他们会及时收手回头,因为他们知道继续纠缠下去只会浪费更多,耽误更多。

清清是个美丽的女孩,在她的公司,很多男士都想要追求她。但是今年已经27岁的清清对感情从不过问,拒绝了所有人的追求。

清清不谈恋爱有她的原因。在大学的时候,清清有个与她感情很好的男朋友,可是二人个性不合,经常产生矛盾。两个人几经磨合,依然不能适应对方,最后只能选择分手。清清对这段感情投入很多,对这个结果非常失望。从此她对感情能避则避,更不想走入婚姻的殿堂。

清清的好朋友们经常给她讲道理:“第一个不合适,难道第二个也不合适?不要因为一个人就对所有的人都失望。你不去尝试,怎么能遇到最好的?”但清清一直沉浸在过去的失望中,不肯迈出一步。身边的姐妹们一个接一个地都嫁人了。终于有一天,清清才发现,是时候重新开始了。

懂得放弃是一种智慧。过去已经成了定局,就算有再多的执着,有些事也无法挽回,一味留恋只会徒增伤感。就像故事中的清清,为了一次失败的恋爱而否定自己、否定感情,这种否定情绪已经影响了她的生活,如果不能及时摒弃这种负面情绪,迎接她的将会是孤老终生。如果有一天她突然醒悟,恐怕要后悔自己耽误了那么多美好的时光。

舍得放弃是一种魄力,放弃代表一个人的决断。在最恰当的时候放手,即使有伤痛,也是最佳选择。放下一些旁人都羡慕、自己也舍不得的东西,何尝不是一种考验?要相信有舍必有得,贪恋只会拖延你前进的步伐。人生的哪一次选择不是因为对旧选择的放弃?所以不要害怕放弃,放弃意味着新的选择与新的开始。

对人生的烦恼更要懂得放弃,有一位高僧曾对徒弟们说了一句饱含智慧的话,这句话只有两个字——放下。放下执念,便能明理;放下烦恼,便有自在;放下欲望,便可超脱。多少智慧都在这两个字之中,需要人们细细体会、反复琢磨。唯有放下,心灵才能容纳更多的智慧,所以大智慧之人懂得放,懂得舍。懂得放弃也是一种获得。

【静心小智慧】

过去已经成了定局,就算有再多的执着,有些事也无法挽回,一味留恋只会徒增伤感。那么何不把心中的执念放下,给自己一个获得幸福的机会?要明白,唯有真正地放弃,才能得到新的机会。

6.“完美”的羁绊

苛求完美往往会制造一种看不见的铁链,带来恐惧与担忧。

有个蜡像家是出了名的完美主义者,他做的蜡像务必要和真人一模一样,否则就毁掉重做。他对自己要求太高,以致一辈子都没有几个成型的作品。到了老年,他预感自己就要死了,为了逃避死神,他做了九个自己的蜡像摆放在房子里,为的是避免自己被死神带走。

没过多久,死神来了,他看到十个一模一样、一动不动的人,迷惑不已,不知该带走哪一个。最后死神大声说:“不要以为你能为难死神,死神知道你的一切。”说着,他指着其中一座蜡像大叫:“看啊!这座蜡像的瑕疵多么明显!真是失败的作品!”

蜡像家“嗖”地跳了出来,抓着死神急切地问:“瑕疵在哪里?瑕疵在哪里?”死神说:“有没有瑕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抓住你了!记住,太苛求完美会害死自己,世间根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说着,他取走了蜡像家的性命。

有些人痴迷于完美,认为凡事只有做到十全十美才是成功,有点儿瑕疵就是失败,不可饶恕。这样的人大多是偏执狂。故事中的蜡像家是个完美主义者,他雕出的蜡像能够骗过任何人。可是,完美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弱点,因为太过追求完美,他没能够骗得过死神。

大智慧之人戒痴,对普通人来说,需要小心的不是“痴”,而是过于痴迷。过于痴迷的人,对内会变为执念,干扰心智,不得清静;对外就会变为苛求,对人对事常存挑剔,永远不能满意。偏执者的误区在于别人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完成一件事,而他们却会完全忘记目的,只想着如何做得最好,为了一个小细节的完美,他们可以忘记大局。

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高,他们往往很优秀,如此一来,更让接近他们的人倍感压力。他们会以对自己的要求来评价别人,一旦别人达不到标准,他们就会产生偏见。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还是小事,一旦他们偏执到了极点,看什么都不顺眼,全世界的人和物都不能让他们满意,这时候偏执者已病入膏肓。

古时候有个富翁,他有一个独生女,长得无比娇美,性格温柔,才情又好,可谓样样优秀。富翁对女儿爱若掌上明珠,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发誓只有世间最好的男子才能娶自己的女儿。

转眼,女儿到了婚嫁年龄,来提亲的媒人络绎不绝,可富翁总是对男方的条件诸多挑剔,认为对方配不上自己的女儿,于是,富翁拒绝了一个又一个求婚者。

又过了几年,富翁的女儿年龄越来越大,求婚的人越来越少,富翁的妻子劝他:“不要再耽误女儿的终身大事了,找个差不多的对象就好。”富翁却说:“我对女儿负责才会如此,终身大事,怎么能随随便便呢?”仍然对求婚者挑剔不已。又过了几年,已经没有人来向富翁的女儿求婚了。

在古代,男与女能够成为夫妻,靠的是缘分,偏偏富翁执意要替女儿选个最好的婆家,挑三拣四,耽误了女儿一辈子。其实不论人与事,合适与中意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非要制定一个“最高标准”,然后按图索骥,无异于大海捞针。就算真能找到,没准对方偏偏就是看不上你。

世界上也许有你心目中的十全十美,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所想象的完美在别人眼中可能是“不美”。凡事要求高标准没有什么不对,对自己要求严格能够提升能力,对他人要求严格虽然可能得罪人,却也有人敬重你的认真与正直。但高要求如果变成苛求,就让人无法接受。何况你的标准并不是别人的标准,何必强人所难?

人生最怕“意难平”,一旦自己太过挑剔,什么都觉得不满意,花好月圆也好,金榜题名也罢,都成了灰色的,不值得骄傲,这是一种自己造成的遗憾。因为心中最想要的事没有做到,到手的东西难免看着就不顺眼。太过苛求就是病态,如果生命始终以这样一种苛刻的标准来衡量,那么我们便没有进步、没有提高,更谈不上幸福、谈不上享受,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不如放低标准,放宽心胸,接纳自己也接纳他人。很美,却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态。

【静心小智慧】

大智慧之人戒痴,对普通人来说,需要小心的不是“痴”,而是过于痴迷。过于痴迷的人,对内会变为执念,干扰心智,不得清静;对外就会变为苛求,对人对事常存挑剔,永远不能满意。偏执者的误区在于别人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完成一件事,而他们却会完全忘记目的,只想着如何做得最好,为了一个小细节的完美,他们可以忘记大局。

7.爱要有个限度

用过多的水灌溉花园,只会让花朵枯萎。

一日,禅师路过一个花园,见花园莺语花香,一派春日祥和的景致。禅师正在散步,突然听到一棵高大的树上传来一阵哀鸣,举头看去,是一窝小鸟因害怕而啼叫。

“这么小的鸟却放在这么高的树上,难怪会害怕。”禅师想,他不忍听到小鸟的叫声,就拿了梯子,把鸟窝放在低一些的树枝上。

第二天,禅师依然路过花园,又听到小鸟的啼叫,于是他又将鸟窝放低了一些。如此几天,小鸟终于心满意足,发出欢悦的声音,禅师终于能够放下心了。

没过多久,禅师又一次路过花园,却听不到鸟儿的声音,只看到低矮树枝间上空荡荡的鸟巢和散落的羽毛。原来,鸟巢放得太低,小鸟都被附近的野猫叼走了。禅师顿时明白,是自己对小鸟的帮助杀死了它们,他懊悔不已。

一种感情一旦过度,就成了“痴”,过度的爱就是如此。想多为对方做一些事并不是错,但人们常常忘记自己并不是对方,自己需要的对方并不一定需要。更糟的是,有时你的援助非但不能帮助对方,还会给对方带来危害。故事中的禅师本着一颗慈悲之心帮助小鸟,却害得小鸟丧生,这就是过度的关爱害了他人的例子。

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就是爱。爱,既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无条件的呵护与扶持,也包括男女之间无缘由的吸引与迷恋,还包括朋友之间无偿的关怀与信任,更包括对他人、对世界的真诚奉献。但是,父母的过度溺爱会让孩子无法独立;情侣过度地沉迷爱情会失去自我;朋友间过度地关怀就成了束缚……爱应该有一个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爱就成了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