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有多静,世界就有多静
13062100000024

第24章 放下执念,碧海蓝天——越静心越轻松(1)

执念,是种羁绊,唯有放下,灵魂才能找到出口,还内心一份澄澈与安宁。静心,静思,不错误地执着于一事一物,不苛求,不奢望,爱恨有度。如此,你才能心无负担地去追逐明天的幸福,得一片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

1.不要播下执念的种子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一个青年坐在村口不住地叹气,有位禅师经过问道:“后生,你为何长吁短叹?”

“大师,我叹世事无常,人生不如意之事颇多。我本是一书生,寒窗之下,只待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谁知我朝近日战事不断,村里的男子都将应征入伍。”

禅师听罢,劝道:“世人寒窗苦读,不过为一朝功名,战场之上依然能取得功名。”

“可是,我就要远离家乡。”青年说。

“远离家乡,也许赴塞外,也许戍北海,或许你被派到战事不紧的北海。”禅师说。

“那如果我被派到塞外苦寒之地呢?”青年说。

“塞外苦寒,亦可陶冶情怀、增长见闻。”禅师说。

“可是,如果我上了战场,刀剑无眼,死于战场怎么办?”青年说。

“死于战场,便归于大道,从此无知无觉,再也不必惊惧,所以施主无须烦恼。”禅师说。

青年听罢,深以为然,果然放下心中重担。

人总是习惯为命运担忧,从眼前一事就能想起万千烦恼,没个了断。故事里的书生说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却不能在不如意中看到机会,一味地认为自己时运不济,这种太过笃定的念头可称之为“痴”,也可叫作“执”。对一件事、一个想法太过坚持,就会把路越走越窄,再也不能心宽明理。可世间诸事纷纭,若不能心宽以待,怎能有豁达与舒坦的心境?

什么是明理?在古代,“道理”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道”,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事物遵循的深层法则;“理”,则是那些表面现象。到了现代,“理”的意思越来越宽泛。“明理”,既是知晓事理,也是通情达理。故事中的禅师既知“道”,也明“理”,他看事物不只看表象,还会推出前因后果,一旦看得明白,就不会有那么多担心——路在脚下,有时间担心,不如赶快赶路,寻找机遇才是正题。

有禅性的人明理,有什么事值得人们愁眉不展、郁郁寡欢?不过贪嗔怨怒,贪念让人迷失心智,不懂知足;嗔怒让人肝火上升,伤神伤身;怨恨让人心生恶意,害人害己……人生的烦恼不过这些,一切都来自于自己的执念。执念一产生,便如种子植在心中,随着年岁而枝繁叶茂,难以根除,甚至会被某些人视为生命意义之所在,忘记生命中还有其他重要的事。

古时候,有个官员担任要职,每天衙门里的大事小情如乱麻一样,让他心烦意乱。不但要为公事操劳,家里的一个正室、一个小妾、五个儿女常常争吵,也让他心力交瘁。这一天,他独自骑马到城外散心,看到绿草丛边有个牧童正在吹笛子,官员坐下来与那个牧童交谈,他对牧童说:“我真羡慕你,你只要放放羊、吹吹笛子,就能很快乐。”

牧童问:“谁不是这样呢?难道你不是吗?”

官员说:“我不是,我就算来到草地上,吹着笛子,心里也想着烦心事,不能解脱。”

牧童说:“那么,难道这些烦心事是绳子,能绑住你的手脚吗?”

官员说:“它们当然不是绳子,不能绑住我。”

牧童说:“既然它们不能绑住你,你为什么不能解脱?”

官员听后静默不语,继而大悟。

世间的烦恼并不是绳索,人们却心甘情愿地被它们捆住,不知是烦恼缠人,还是人抓着烦恼不放。烦恼也常常有美丽的外衣,比如娇美的容貌、殷富的地位、人尽皆知的名声。人们得到它们,也要收下它们负面的部分,越到后来,越是看到负面的部分,以致自己心烦意乱。倘若人们能够明白事理,客观地看待世间一切,至少不会为了事物的负面因素烦心。

明理的人心宽,对人对事看得开。在享受的时候,他们并不是不知道福祸相依,今日的舒坦也许意味着明日的苦难,但他们不会为了明日的烦忧而干扰今日的快乐。不论祸福,他们都能担得起,不论喜悲,他们都能放得下。在他们看来,“痴”固然重要,该洒脱的时候也要洒脱,该放下的时候仍然紧紧握着,未免有些小家子气。

修禅的人明理,因为禅义本就包含世间道理,教导人们看透事物表象,可以用心于生活,不可过痴过执。他们追求的是生命的宽度,而不是对一个“点”锲而不舍,如此将会陷进去,再也拔不出来。生命有限,要体会的事太多,心宽的人才能容纳人生更多的风雨。世事无常,做个明理的人,便可于纷乱中觅得清净与智慧。

【静心小智慧】

人生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自己对某些东西的执念。执念一产生,便如种子植在心中,随着年岁渐长而枝繁叶茂,难以根除,甚至会被某些人视为生命意义之所在,忘记生命中还有其他重要的事。殊不知,唯有放下,继续前行寻找机遇,才是人生的正题。

2.拥有,也是一种负累

人的心若执着于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中国有个贤人叫许由,许由是个通达之人,平日不喜俗物,也没什么烦恼。有一次,他在河边用双手捧起水来洗脸,有人看到后,好心地送给他一个水瓢。许由用了后将水瓢挂在树枝上。风吹过来,许由认为瓢发出的声音让人厌烦,就将瓢还给送瓢的人,继续用双手洗脸。

传说上古明君尧倾慕他的才能,愿意将天下交给许由治理。可是许由认为尧治理天下很合适,自己不想要这个负担,就拒绝了尧。可见,在圣人眼里,多一物就多一心。

许由是上古有名的贤人,他连天下都不要的风采一直令后人追慕不已。许由是不是没有追求的人呢?不是。只能说他不追求世俗之物,他所追求的一直是心中的清净,这也是心灵的最高追求。像这样只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别的都放在一边不予理会的人,自然烦恼少。

在现代社会,即使是修禅者,也不能说自己完全切断万物,没有任何追求。人要生存,就要追求合适的谋生手段;人要感情,就要追求合适的心灵伴侣。追求并不等于心存杂念,也并不与禅的要义相违背。只是人们渐渐发现,拥有的东西越多,负担就越多;想要的东西越多,就越成为心灵的负累。就像一个人背着背包,如果放进太多东西,就会负重行走,以致脚步越来越慢,心境越来越不明朗,开心也离自己越来越远。

可是人们很难放开已经到手的东西,这就是前面说过的“痴”;“痴”如果更进一步,就成了贪,它们的表现都是对某种事物的过度偏执。人生在世,每个人难免会有偏执的念头,将已有的东西牢牢握在手里不肯放开。舍不得早已成为负累的旧物,就不能抓起生活必需的新物,也得不到两手轻松的宁静。一切烦恼都来自不如意,一切不如意皆来自偏执,可见人们什么时候懂得放下,什么时候才能远离烦恼。

古代有个官员住在一所大宅子里,却经常觉得心烦意乱,很想寻个清静。但他发现天地之大,清静之地难寻,只好请一位高僧为他指点迷津。

高僧听完官员的烦恼,对官员说:“大千世界,让人心烦的事很多。比如您身边这几位侍妾,每个人都佩戴着珠玉钗环,发出响声,人一多,您自然觉得心慌意乱。不如让她们摘掉这些珠玉首饰。”官员依言而行,果然觉得耳边清静了不少。

高僧继续说:“人生在世,人人求富贵,即使摘掉了身上的珠玉,心里想的仍是珠玉。只有将心里的杂念扔掉,才能如这房间一样安静。”

官员终于明白了自己心烦气躁的原因。从此,他勤恳于公务,不再醉心于功名,果然神清气爽,人们也越发敬重他。

世人常说想要觅一方清净的天地可以暂时远离俗世烦扰,可是最理想的桃花源迄今还没被发现,周围处处有烟火气,这“清净”总是无处可找。就像故事中的官员,眼看着簪环玉佩、功名利禄,哪里还有清净?可见拥有的东西太多,就会让人心烦气躁。

能够拥有是一件好事,或者证明了你的能力,或者证明了你的运气。但拥有太多却是一种负累,何况我们拥有的一些东西并不是属于自己的,我们只是暂时的保管者,不如顺其自然,让它们也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能够放下,于人于己都是一种轻松。

少一份拥有便少一份执念,这不是要求人们做到一无所有,而是告诉人们要选择将最重要的放在手里,而不是一堆零碎的边角。明理的人看得明白,人生所追求的不过是那么几样东西,其余的都是附加,什么时候看透这一点,什么时候就能懂得专心致志。多一点儿也许不是坏事,但少一点儿却意味着轻松和更多的可能。人生的道路漫长,要常常给自己减负,才能轻装上阵。

【静心小智慧】

人生在世,每个人难免会有偏执的念头,将已有的东西牢牢握在手里不肯放开。舍不得早已成为负累的旧物,就不能抓起生活必需的新物,也得不到两手轻松的宁静。所以,与其固执地抓着一些东西,不如适时地放手。学会放手,人生自然也就多了些轻松。

3.松开手,你拥有的是整个世界

当追求身外之物时,我们很多人总是太过于贪心,不加选择地疯狂敛取,又害怕失去已得到的东西: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紧紧地握着拳头,这个放不开,那个也丢不下,拿得起,放不下,当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将失去更重要的一些东西,快乐与幸福将永远与我们无缘。

有一个五分钱硬币和三万元古董花瓶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厨房里做饭,忽然听见从客厅里传来四岁儿子极度恐慌的声音。母亲闻声跑过去发现儿子的手卡在了一个花瓶中,无法抽出来,痛得连声直叫。母亲想帮儿子将手从花瓶中拉出来,可试来试去也无济于事。

看着儿子脸上挂满了泪水,手腕处被瓶颈勒得通红,母亲心疼极了,她犹豫了仅仅几秒钟,便找来一个锤子,小心翼翼地开始敲打这个花瓶。费了很大的劲儿,儿子的手终于出来了,他将手紧紧攥成一个拳头。

母亲吓坏了,以为是孩子的手在花瓶里卡得太久变形了。待她将儿子的拳头小心地掰开时,一面彻底松了口气,一面哭笑不得:孩子的手没事,他的小手心里紧紧攥着的是一枚五分钱硬币,而那个刚刚被她敲碎的,是一个价值三万元的古董花瓶。

为一枚五分钱的硬币,砸烂了一个价值三万元的花瓶,这个故事听起来未免有些可笑。但唏嘘一笑之后,我们可曾意识到,这个发生在四岁孩子身上的故事,其实也普遍存在于你我之间,而我们之所以紧抓“硬币”不愿松手,就是因为害怕一旦放手,这些本来已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再也没有了。

殊不知,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静下心来,学会放手。人生不要过于贪心,不要总握着拳头,在必要的时候学会“放手”,放下得越多,你拥有得就越多。正如一句话所说:“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便拥有全世界。”

世人都想抓住已经到手的东西,但是他们抓住的只是欲望而已。欲望空虚如火,时时都在燃烧,结局就是欲望将变成一堆冰冷的灰烬。因此,贪婪时我们要静下心来,学会放弃一些物欲上的诱惑,控制好个人的欲望。

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一个“放”字蕴涵着千般哲理,能使复杂的生活回归简单,纷乱的思绪回归明晰,浮躁的心境回归淡然。放,是画龙后的点睛,是深刻后的平和。放下,你将快乐自在;放下,心灵刹那花开。

人最大的愚笨有时就在于只想拥有,把得到看成了理所应当,而不知道如何放弃。承载了太多的物欲和虚荣,生命之舟只会在中途搁浅和沉没。从现在起,远离红尘世间林林总总的诱惑,放下心中过多的欲望吧。

放弃,是痛定思痛后的清醒,是超越世俗的大智慧。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拥有了安心随意的心境,不会沦为物欲的傀儡,做起事来不会再感到慌张和浮躁,将会在豁然开阔的眼界里发现人生中更多更美的风景,【静心小智慧】

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一个“放”字蕴涵着千般哲理,能使复杂的生活回归简单,纷乱的思绪回归明晰,浮躁的心境回归淡然。放,是画龙后的点睛,是深刻后的平和。放下,你将快乐自在;放下,心灵刹那花开。

4.比执着更重要的是快乐

若你的心中有一念强而有力的执着,你就没有别的空间去接受更好的意见。

一个妇女跑进佛堂,找到住持诉说烦恼:她的丈夫经常辱骂她,婆婆也常常虐待她。妇女对住持说:“难道我这辈子就要忍受这种命运吗?我是个善良的人,难道要忍受一辈子打骂,然后换得来世的幸福吗?”

住持说:“这就是人们对‘佛’的误解。佛法希望解放一个人的心性,让人善良,让人自在。但你过分执着于善良与忍耐,凡事都忍。其实对于正确的事,你也可以不必忍耐。人贵在执着,但过分执着就成了生活的障碍。执念,正是修为的障碍。”

妇女的遭遇让人同情,却也让人想要问一句:“你为什么不反抗?你的善良已经接近病态。”即使是最懂得宽忍的佛家子弟,也明白人可以善良,但不能凡事都忍,丝毫不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对善良的执着已经走向了懦弱,不再是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