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先把原料仓的张勇叫来。”
“好,好,我这就去。”
赵全胜坐在小会议室里会议桌一侧正中,面前放着准备记录的笔和纸。
张勇走了进来。全胜示意他坐在自己的对面。张勇是四川人,二十来岁。他入厂半年来还头一次被单独叫到写字楼。面对这样的场合,他有些不知所措。全胜为了打消他的紧张情绪,就用平和的语气说:
“张勇,别紧张。昨天在车间我们已经聊过。今天叫你来再确认几个问题,你要如实告诉我。”
张勇把紧扣在一起的双手放到桌面上,连连点头:“我晓得,我晓得。”
这时,全胜改用了一带有威严的语调开始询问。
“我问你,你原料出库给配料室,是根据什么?”
“《生产任务单》上面的指令,还有就是《领料单》。”
“那么这两个单子你在出库前是否应该认真核对?”
“是”
“你每次都是这样做的吗?”
“每次都核对,再出库。”
“这个月21号的中班,也就是五天前的中班和夜班出的料,你核对过没有?”
“核对过。”张勇想也没想,张口就答。
“核对过?你再想想。”全胜提高了嗓音。
张勇低头想了一会,一口咬定“核对过!”
“那好。我再问你,原料出库时贴了标签没有?”
“按程序都是要贴的。”
“我是问你21号那天贴了没有?”全胜严历了起来。
张勇的额头开始渗出细密的汗珠儿。脸上泛起的潮红,抬眼看了一下全胜,全胜威严的目光正射到他的脸上。他赶紧收回慌乱的目光,底下头,小声说:“记不得了。”
“我再问你,21号你一共出了多少种料?都是什么料?”
“记不得了,领料单上写着的。”
“你敢保证出库的原料和领料单上写的是一致的吗?”
张勇仍低头不语,两只手不停地揉.搓着。
“好,我们先谈到这,你回去上班吧。顺便把刘丰叫来。”
张勇如释重负地跑了出去。
“刘丰,我问你几件事,你要说实话。”
刘丰点点头。
刘丰来自湖北,二十五六岁的样子。进厂一年多,业务比较熟练,也比较老成。听了全胜的提问,没有话语,只是点头。
“领料单都是你填写的吗?”
又是点点头。
“车间主管核了没有?签字没有?”
再次点点头。
“领出料来是不是要与领料单核对?”
仍然点点头。
全胜看到这个刘丰自打一进门就一言不发,心中有些火气,又看到他直楞楞的样子,又有些好笑。
“我再问你,这次你可要明确告诉我,21号中班和晚班,你领出来的料袋上贴了标签没有?你核对过没有?”
到这时候,刘丰有点坐不住了。用手抓了抓头皮,脑袋歪向一边,想了又想,嘟囊着说:“那是几天前的事了,记不得喽。”
“别着急,你再细想一想。”
刘丰的脑袋摆来摆去,嘴里嘶嘶地吸着气。过了一会儿,抬眼看看全胜:“贴没贴标签记不得了。不过那天出料特别多,是两个班组的一个大单,出的料堆的像个小山,我没看也顾不上口袋上的标签,就一袋袋地堆在那了。”
“你不看标签怎么知道是什么料?”
“公司用的那十几种原料我早就记得了,抓一把就知道是什么。”刘丰有些得意。
“那就是说,你是凭眼睛和经验配的料?”
“是的,是的。”
“你敢保证不会出错?”
“是的,是的。”
看到刘丰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和若无其事的对答,全胜心中有些火起,他历声问道:“那21号中晚班出的一万多套报废手机壳到底是怎么回事?”
刘丰低头无语,头上的汗已经淌了下来。
下一个进到小会议室的是配料员谢东林。
“谢东林,我问你,你配料的依据是什么?”
“《生产任务单》和《产品配比表》。”谢东林不慌不忙,胸有成竹。
“你配料的时候,是怎么知道袋子里装的什么料?”
“有时看袋子上的标签,可我不用看标签,抓一把就知道了”谢东林一脸得意。
“那么,你能保证每次都看得准,不出错吗?”谢东林一时哑言。
“我再问你,21号中班和晚班你配料时,《生产任务单》和《产品配比表》互相核对过没有?”
谢东林想了想,摇摇头:“只记得那天配得料特别多,实在忙不赢,别的忘了。”
赵全胜用了一个上午,把几个相关人员询问完毕。事故的经过更加明晰,事故的原因已浮出水面。几个关键的当事人和几个相关责任人也已确定。责任范围均已厘清。下一步就是起草报告。他准备利用一个下午,最多昨上再加点班,明天一早就把报告呈送给老板。在他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