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秦汉战争史(下)
12957900000025

第25章 东汉时期总论(5)

长于筹策马援善于观察和分析战略大局形势,并据此提出恰当的作战策划,刘秀采纳马援的建议,常常导致作战的胜利。在汉军平定陇右割据势力隗嚣的作战中,马援建议以政治诱降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策略战胜隗嚣。马援仅率5000人马,往来于隗嚣一些将领中间做分化瓦解的工作,使一些将领从隗嚣集团中分离出来。汉军一路攻占了略阳(今甘肃清水北),刘秀自率主力向添(今陕西彬县)地进发,进至该地后,本欲继续前进。但大道已被隗嚣砍倒的树木所堵塞,诸将都建议刘秀暂时退兵缓进。刘秀进退维谷,于是再召马援问计。马援连夜赶至刘秀行营,刘秀立刻向马援述说了诸将的意见。马援分析了隗嚣的情况后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随即又以米堆出汉隗两军所处的山川地理形势,进一步指出诸军往来进退的必经道路,“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刘秀听后惊喜异常地说:“虏在吾目中矣!”黎明,刘秀即率军按昨夜的策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进至第一城(今宁夏固原)。隗嚣军遂被击溃,为刘秀平定隗嚣立了大功。据《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马援“闲于进对,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言及三辅长者,下至阊里少年,皆可观听。自皇太子、诸王侍闻者,莫不属耳忘倦。又善兵策,帝(指光武)常言‘伏波(马援后被封为伏波将军——著者)论兵,与我意合’,每有所谋,未尝不用”由此可见,马援长于运筹帷幄的才华。

准确料敌马援在作战中,很善于掌握和准确地判断敌人的行动,因而,常常使他有效地采取制服敌人的主动措施。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由于一些羌族部落常常袭击金城(今甘肃兰州)以西的城邑,刘秀派马成率军前往屯驻征剿。但朝廷众大臣皆主张放弃金城破羌(今青海乐都老鸦城附近)以西地区。马援则认为,放弃金城以西地区,更会助长渚羌西犯,不如加固那里的城防,开发经济,吸引诸羌,诸羌定会不战自降。刘秀个分相信马援的判断和估计,即按马援的建议,命武威太守梁统将居于武威的金城人遣返金城郡各邑,修缮城脚,开垦水田,发展农牧业,不久郡中便呈现一片安居乐业,富裕丰盛的景象。随之,又派羌族一个首领杨封去塞外游说宣传,结果堵羌皆来和亲,武都地区的氐人,也部纷纷背离公孙述,投向马援,刘秀遂罢马成军。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马援奉命南征时,一举将五溪蛮夷击破,余部皆败散在山林中。当初马援等率军出征前,曾准确地预料,五溪蛮如果战败必将退逃壶头山,如若出现这种情况,马援将取捷路截住敌人的退路,不让敌人退至山高林密的壶头山中。结果恰如马援预料的一样,五溪蛮果然逐渐向壶头山撤退,马援便下令走捷径截击。但大将耿弁之弟中郎将耿舒却极力反对。他上书耿、刘秀,说捷径艰难危险,不如迂回数百里走平坦大道。等刘秀批准仍按马援的计划行事时,战机已经错过数月之久,致使马援令人痛惜地病故于壶头山的洞穴中。

镇定自若马援率兵征战,不管情况如何复杂,他均表现出镇定自若、泰然处之、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武都地区的参狼羌联合塞外诸羌部落,共拥众数十万户进袭边塞地区,杀长吏,掠略吏民,气势很盛。马援只率4000兵马前去征讨。至氐道县,羌军屯集山上,占据有利地势,马援兵居劣势。马援想,只要占据水草地区,羌军将不战自败。于是,他便从容地率军占据了低洼水草地区,不与羌军硬拼,结果羌军由于粮食水草断绝,数十万户羌众不得不退出塞外,另有1万多人投降马援,陇右地区的羌人叛乱遂不战自平。一次马援正与宾客饮宴,由于民间仇杀相斗,百姓惊慌,纷纷逃入城内。狄道(今甘肃兰州郊区)长急忙向马援报告说,羌人又发动叛乱了,请速关闭城门,发兵往击。马援听后哈哈大笑地说,羌虏决不敢再来犯我,遂命狄道长放心地回归其署衙。事后查明,果然,不是羌人叛乱。

马革裹尸的忠勇精神传之万世马援虽屡立战功,东征西杀,马不停蹄,十分辛劳。但他从不贪恋舒适安逸的生活,总觉得自己为国家贡献的太少。他在年青时经营农牧业,便将所得全部分给大家。他为官之后,每次均将得到的赏赐分给部下的吏卒,因而,深得众人拥戴。建武二十年秋(公元44年),他征南越交趾地区后胜利回师,众朝臣都向他道贺,他的挚友孟冀也向他说了些恭维话。马援便责备他说,别人恭维我,我不见怪,你不应当这样,当初伏波将军路博德也出征南越,立了那么大的功勋,才封赏数百户,而我并没多少功劳,却封赏甚厚,总感到十分不安。当匈奴来犯时,他激愤地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的豪言壮语,掷地有声,过了一个多月,他便请求率军出征。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刘秀派武威将军刘尚征讨五溪蛮夷的作乱,刘尚全军被歼,马援此时已62岁高龄,他见国家危难,又立即请求率兵前往。本来,刘秀见他年迈,不允许他去,他却披挂上马,威风凛凛地表演给刘秀看他的行令指挥。刘秀深受感动,遂批准了他率大军前往。不料,这位为国家民族的统一大业奋战不息的杰出将领,却由于小人的破1坏,病逝疆场。他的“马革裹尸”的忠烈精神,成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英烈楷模。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地区)人。他投笔从戎,献身统一西域的事业30年,为我国西域地区重新统一于中国多民族酌大家庭之内,做出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贡献,奇迹般地完成经略西域50余国的艰苦使命,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实属一场旷,日持久军事和外交斗争相间的特殊战争。因而,他也在这场特殊的战争中,给后世留下了独特的作战指导思想和用兵艺术。

坚持奉行“以夷制夷”的战略西域地区距中原关山远隔,加之地域广大,气候恶劣,显然靠中原地区出兵出粮完成统一大业,实非力所能及。于是班超上书汉明帝称:“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班超这一以当地的人力物力资源,并且依靠当地要求统一的进步力量,进行统一战争的战略方针,是当时唯一正确的方针。班超在西域,从斩杀匈奴派往鄯善的使者,威服鄯善起,至他下书辞归止的30年的时间里,主要征战活动10余次,东汉王朝前后只派出过不足2000人,但仍然取得统一西域的彻底胜利,基本是仰仗了班超战略方针的正确。建初三年(公元78年)班超率疏勒,康居、于阗,拘弥等1万人攻姑墨石城;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班超调集于阗等国2.5万多兵马进击莎车;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班超又调集附近诸国的兵力,迎击月氏7万大军的进攻,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调发龟兹、鄯善等8国之军7万多人进击蔫耆、尉黎、危须三国等大规模的作战活动,均取得了预期的胜利。

谋略策略的运用得心应手西域地区50多个国家,政情复杂,民俗各异,又时时面临匈奴势力的挑战,而班超身边只有36吏士,不靠正确的谋略策略,实属寸步难行。班超正是靠了他精于韬略的才华,常常绝路逢生,化险为夷,夺取了胜利。诸如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班超以巧妙的谋略擒杀了疏勒王儿题,在此之前班超以诱杀于阗巫者的果敢行动,镇服了于阗王广德,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班超设计于宴席之间擒杀疏勒王忠,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班超在攻打莎车国的作战中,面对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制造假情报,故意放纵俘虏逃跑传报消息的谋略,使支援莎车的龟兹、温宿等国的5万大军,被诱分军,从而被班超率军各个击破,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班超面对月氏7万大军来攻的严重局势,在部将一片慌恐之中,他预设伏兵,斩杀了月氏派往龟兹求粮的使者,从而吓退了月氏的7万大军;汉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又-以兵威、谋略,擒杀了焉耆王广和尉犁王汛等人,顺利平定了焉耆、尉犁、危须三国。凡此等等,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班超高超的谋略策略思想。

勇识超人,善于出奇制胜班超之所以能以36吏士,纵横西域,除了其他方面的有利因素之外,他本身所具有的英勇无畏胆识过人的气质几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常常使他演出一幕幕出奇制胜的活剧。班超刚刚出使西域,便遇到鄯善国王欲投靠匈奴来使的危急场面。他正确分析了形势,当机立断,突然袭杀了匈奴全部使者,逼降了鄯善王,挽狂澜于既倒。这次事件,使班超成了后世有口皆碑的传奇人物。

班超以41岁的中年出使西域,奋战30年而不息,甘愿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西域地区苦斗,驾驭着变化莫测的政治和战争的风云,还靠了他忠诚为国家民族统一事业的献身精神。汉章帝即位之初,考虑到班超在西域势孤力单,本来已下诏命班超回归。但班超为了进一步完成统一西域的神圣使命,置君命于不顾,一直坚持把西域治理得安定繁荣之后,才以“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的垂暮之年而请归。回归仅一个多月,这位忠良之将,便溘然长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