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十三经开讲:诗经开讲
12937500000024

第24章 《诗经》的语言美(2)

艺术允许夸张,《诗经》在这一方面已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示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它是中国特有的修辞形式。《诗经》中的对偶手法,还不是十分成熟,所以别具有朴实自然之特色。李翱《答朱载言书》说:“古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辞之对与否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此非对也。‘遘闵既多,受悔不少’,此非不对也。”这正指出《诗经》对偶的不矫揉造作、不假雕饰。《诗经》对偶的形式分为两句对偶和四句对偶、当句对偶。

两句对偶的如: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召南·草虫》)

“彼晨风,郁彼北林。”(《秦风·晨风》)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大雅·灵台》)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小雅·蓼莪》)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大雅·抑》)

“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小雅·谷风》)

这些对偶有意思相近、相关的,即后世所说的“正对”。如第一例至第四例;有意思上下相反的,即后世所说的“反对”,如第五、六两例。

四句对偶的如: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小雅·大东》)

“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大雅·皇矣》)

“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大雅·卷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卫风·谷风》)

“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大雅·桑柔》)

四句对偶中同样存在着上两句和下两句意思上正对和反对的问题。比如第一、二两例即正对,第四、六两例却相反。

当句对偶的如:

“螓首蛾眉”(《卫风·硕人》)

“绿衣黄裳”(《邶风·绿衣》)

“夙兴夜寐”(《卫风·氓》)

“赤豹玄罴”(《大雅·韩奕》)

《诗经》中采取对偶修辞手法,使诗的形式更加整齐而不板滞,音韵和谐而又婉转。

拟人:拟人是现代修辞学中常见的一种手法,即把动植物或其他没有知觉、感情的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以人的特征的修辞手法。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士。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魏风·硕鼠》)《诗序》言:“《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诗人将大老鼠当作人看待,和它对话,斥责它贪婪残暴,不顾恤人民,表示离开它的决心,这是比喻中有拟人。和《硕鼠》在手法上相同的是《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谷。言旋言归,复我邦族。”这是把黄鸟当作可以交流思想感情的人来对话。

《豳风·鸱鸮》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诗。全诗都是假托大鸟诉说自己在被猫头鹰抓走了小鸟以后,仍然在苦心经营鸟巢,抵御外来侵略,以至身心交瘁,劳累不堪的悲苦心情。如第一章:

【原文】【今译】

鸱鸮鸱鸮,猫头鹰啊猫头鹰,

既取我子,你已经抓去我的娃,

无毁我室。不要再毁我的家。

恩斯勤斯,辛苦将儿养育大,

鬻子之闵斯!一朝不免被你抓。

关于这首诗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尚书·金滕篇》称:周武王生了病,周公向上帝祷告,请求用自己的生命替代武王,并将祷告书收藏在金滕(收藏秘籍的柜子)里。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为年纪幼小,由周公摄政。成王的叔父管叔、蔡叔等人乘机散布周公觊觎成王的谣言,为此周公东征,诛杀了管、蔡二叔,然后写了《鸱鸮》一诗送给成王,以表心迹。此说以为诗中周公自比母鸟,鸱鸮比武庚(商纣王之子,后与管、蔡共同作乱)。《尚书·金滕》经近人考证,系后人伪作,所以此说并不足信,但《鸱鸮》显然是一首禽言诗,作者赋于诗中的母鸟以人的思想、语言,将其人格化了,并寄寓了某种意思。

排比:把两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叫排比。《诗经》中用到排比的很多,而且各具特色。如:“如跂斯翼,如矢斯林。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小雅·斯干》)

像踮起脚跟那样端正,像射出利箭那样整齐。像飞鸟展翅那样宽广,像野鸡羽毛那样鲜丽。这四句形容新盖的房子,真是美轮美奂,富丽雄伟。

“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大雅·生民》)

大豆长得茂盛,稻穗多么饱满,麻麦多么茂密,瓜儿累累叠叠。这四句排比描写由于后稷艺农技术高超,庄稼丰收在望的情景。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郑风·女曰鸡鸣》)

用排比句表示你的慰勉我知道,送你佩玉志不忘!你的温柔我知道,送你佩玉表情长!你的爱心我知道,送你佩玉示衷肠!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一往深情,层层递进,缱绻缠绵。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小雅·蓼莪》)

这六句排比写出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念之情,和因父母亡故,感到无从报答深恩的悲怆。

《诗经》中的排比,有三句一排、四句一排,也有六句三排,八句四排,有的中间还互为对偶。所以《诗经》的排比,整齐中错落有致,既和谐又富变化。这种铺张排比的手法,直接影响了汉代辞赋。

设问:自问自答,目的是为了提起下文,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振起全篇精神。如:“何彼秾矣?唐棣之华”。(《召南·何彼秾矣》)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豳风·伐柯》)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秦风·无衣》)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鄘风·桑中》)

反问:反问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无疑而问,不要求作答。如:“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魏风·伐檀》)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郑风·褰裳》)

设问和反问都能振起全篇的精神,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而且在表达感情上更加深刻、斩截,力度更强。屈原在《离骚》中就常常运用这两种手法来抒发自己的忧思感愤。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可见这两种修辞手法是由来已久,颇受古人青睐的。

顶真:顶真也叫顶针,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开头,使衔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语意紧凑,文势畅达。《诗经》中顶真的形式有三种,第一:“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大雅·绵》)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周南·关雎》)

“明昭有融,高朗令终。令终有俶,公尸嘉公”。(《大雅·既醉》)

这是上句结尾和下句开头之间蝉联的顶真。第二:“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王风·葛藟》)

“其钓维何?维鲂及。维鲂及,薄言观者”。(《小雅·采绿》)

“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魏风·汾沮洳》)

这是上句和下句的顶真。最后一种是章与章之间的蝉联。如《大雅·下武》第一章末二句是:“三后在天,王配于京。”第二章开头两句是:“王配于京,世德作求。”第二章末两句是:“永言配命,成王之孚。”第三章开头说:“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这几种顶真形式的使用,使章、句之间的意义联系得更加密切,读起来也有回环往复、吟咏不绝的音乐感。后代作家都学习继承了这种手法,如汉代的陈琳、曹植等。元代著名剧作家马致远是继承顶真的艺术手法、并使之发扬光大的能手。他笔下的汉元帝在《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中唱道: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何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非是铁石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此曲巧妙运用顶真的手法,结合环境描写,把汉元帝思念王昭君的心理活动表达得淋漓尽致。

呼告:呼告是在作者感情激烈的时候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表示不满、厌恶、同情、哀怨、企盼、祈使等感情,一般采取第二人称。如:“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鄘风·柏舟》)

“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小雅·巷伯》)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郑风·将仲子》)

“黄鸟黄鸟!无集我谷。无啄我粟。”(《小雅·黄鸟》)

周幽王时的执政官尹氏太师昏庸腐朽,任用小人,天下怨声载道。诗人就写了《小雅·节南山》这首诗来讽刺现实:“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人们说:“老天爷啊你太不公平,降下如此大浩劫!老天爷啊你太不仁,降下如此大灾祸!”这更是呼告形式的典范。陈启源《毛诗稽古编》说:“《小雅》多呼天之语,如‘昊天不佣’、‘昊天不德’、‘昊天不平’……天字皆当断,当云‘昊天乎!’盖呼而诉之也。”这种呼告形式的运用,抒情意味十分浓郁,也增加了震撼人心的作用。我们从历代文学作品中也都能看到呼告形式的运用,并感受到它强烈的艺术效果。如关汉卿优秀的悲剧作品《窦娥冤》中,窦娥临刑时的一段唱词:[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不论谁读了、听了这一段唱词都会感极泣下,为之色变。真是惊天地、泣鬼神之作,而它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呼告这种修辞手法。

对比:对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就是把两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突出彼此的特点。如《小雅·北山》:

【原文】【今译】

或燕燕居息,有的人饱食终日好悠闲,

或尽瘁事国。有的人精疲力竭为国事。

或息偃在床,有的人高枕无忧纵情志,

或不已于行。有的人奔波劳碌无休止。

或不知叫号,有的人听不见百姓叫号,

或惨惨劬劳。有的人忧虑辛劳。

或栖迟偃仰,有的人安然卧倒不管事,

或王事鞅掌。有的人为王事烦恼。

或湛乐饮酒,有的人纵酒耽乐,

或惨惨畏咎。有的人担心过错。

或出入风议。有的人高谈阔论,

或靡事不为。有的人无事不作。

诗里连用六个对比,把大夫与士之间苦乐不均、劳逸不等的现状,穷形尽相地呈示出来,表达了诗人心中的不平和愤慨。《小雅·大东》也有这样的艺术处理:

【原文】【今译】

东人之子,东边的百姓,

职劳不来。劳役压得喘不过气。

西人之子,西边的公子,

粲粲衣服。衣冠鲜亮洋洋得意。

舟人之子,周人的公子,

熊罴是裘。穿着轻软的皮衣。

私人之子,私家的奴隶,

百僚是试。要服各种苦役。

诗里的“东人”指东方诸侯国的臣民,他们深受周王朝统治阶级的剥削。“西人”,指西周王朝的统治者。“舟人”,也即周人;“私人”指奴隶。诗每两句形成一个对比,表现了东人和西人,周人和奴隶之地位的尊和卑,生活条件的优和劣。《诗经》的修辞手法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后代所有的修辞手法,几乎都可以从《诗经》中找到母根。这些修辞手法和《诗经》所特有的重章叠句、双声叠韵以及赋、比、兴等手法的交叉使用,使《诗经》的语言具有了“随物宛转,与心徘徊”,潄涤万物,牢笼百态的艺术效果和魅力。韩愈称之为“葩经”,实非溢美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