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古文观止下(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
12845900000025

第25章 讳辩①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②。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③,同然一辞,皇甫曰④:“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⑤。”愈曰:“然。”律曰⑥:二名不偏讳⑦。释之者曰⑧,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⑨。律曰:不讳嫌名⑩。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邱”与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亦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释〕①《讳辩》因李贺而写,实则批判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作者在文章中引用历代圣贤帝王不避讳、不偏讳二名的例子作为论据,讥讽“今世之士”在讳亲之名上务胜于周公、孔子,不过是自比于宦者宫妾。文章逻辑严密,笔锋犀利,把假卫道者的面目揭露无遗。②李贺(公元790—公元816年):字长吉,福昌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人。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后封郑主)的后代,他出生时,家境早已衰落,其父李晋肃官职很低。由于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一些人便用避父讳的理由阻止他考进士,使得他功名无望,结果做了几年管理祭祀礼仪的“奉礼郎”便辞职回家了。李贺的诗想象奇特,境界瑰丽,构思新巧,语言感情色彩浓厚。他是唐代继李白之后又一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举进士: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李贺并未参加在长安举行的全国性进士考试,只是在元和五年,听从河南令韩愈的劝告,到河南府参加了乡贡进士的考试,试题为《十二月乐词》,中举,故文中称“举进士有名”。③争名者:不详。《剧谈录》指为元稹,似不确。和(hè贺)而倡之:即“一唱一和”,倡,同“唱”。④皇甫(公元777?—公元830?年):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省新安县)人。他是“韩门弟子”,其文发展了韩文诡怪奇异的一面。⑤且:将要。⑥律:具体规则,这里指《礼记》中关于避讳方面的规则。又《唐律·名例律》有“十恶”条,“大不敬”为十恶之一,犯讳属大不敬。⑦二名不偏讳:语出《礼记·曲礼上》。指人名中两字只须讳一字,可以单言另一字。偏,同“遍”。⑧释之者:解释《礼记》的人,这里指郑玄。⑨征在:孔子母亲的名字。《礼记·檀弓下》:“二名不偏讳。夫子之母名征在,言在不称征,言征不称在。”⑩不讳嫌名,语出《礼记·曲礼上》,原文为:“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嫌名,郑玄注:“嫌名,谓音声相近,若‘禹’与‘雨’,‘丘’与‘区’也。”:一作“区”,音与“丘”同。周公作诗不讳:《诗经·周颂》中的《噫嘻》两首诗相传为周公所作,前有“骏发尔私”,后有“克昌厥后”,而“发”、“昌”分别为周武玉、周文王的名字。孔子不偏讳二名:如《论浯·八佾》中:“子曰:‘宋不足征也。’”又《论语·卫灵公》中:“某在斯。”“征”、“在”为孔子母亲的名字,孔子没有对母亲名字的两个字同时避讳。《春秋》不讥不讳嫌名:言《春秋》中没有责怪对与名字同音的字不避讳的。比如卫桓公名完,“桓”,“完”同音。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此说疑有误。《史记·周本纪》记载:“康王卒,子昭王瑕立。”若康王指周康王钊,周昭王显然不是他的孙子。又《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康王熊招的侄于熊珍(平王弃疾之于)为楚昭王,也与韩愈的说法不合。曾子不讳“昔”:《论语·泰伯》:“曾子曰‘……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弟子。骐(qí其)期:春秋时楚国人。杜度:东汉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章帝对为齐相,善草书。汉讳武帝名“彻”为“通”:汉武帝名叫刘彻,为避武帝讳,曾改“彻侯”为“通侯”,蒯彻的名字也被改为“蒯通”。讳吕后名“雉(zhì稚)”为“野鸡”:吕后名叫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雉,就是野鸡(鸟名),故汉时避吕后讳,称“雉”为“野鸡”。“浒”、“势”、“秉”、“机”:“浒”与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后追谥为景皇帝,庙号太祖)李虎的名字同音;“势”与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同音;“秉”与唐高祖的父亲(后追谥为元皇帝,庙号世祖)李(bǐng丙)的名字同音;“机”与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谕”:与唐代宗李豫的名字同音。士君子:对官僚和乡绅等人物的通称。考:考察。质:查对。稽:考证,考核。典:规矩,制度。比:比并,相类似。

〔译文〕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去考进土。他在乡贡考试中出了名,那些和他争名的人就对这件事进行诽谤,说道:“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考试才是对的,劝他考进士的人是错的。”听到这种言论的人也不考察一下,跟着他们一唱一和,完全是一个腔调。皇甫对我说:“如果你不把这事说清楚,你和李贺都将会背一个罪名。”我说;“是的。”

《礼记》上的规定说:名字中的两个字不要求都避讳。解释的人说道:“这句话是说,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如果说了“征”,就不说“在”,说到“在”就不说“征”。《礼记》上的规定又说:和名字音声相近的字不必避讳。解释的人说道:比如“禹”和“雨”、“丘”和“”一类例子就是这样的。现在李贺父亲名叫晋肃,李贺考进士,是违反了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要避讳的规矩呢?还是违反了和名字音声相近的字不必避讳的规矩呢?父亲名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如父亲名“仁”,那儿子岂不是不能做人了吗?避讳这个规矩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导天下的人民,不是周公、孔子吗?周公写诗不避讳。孔子对母亲名字中的两个字也不全都避讳,《春秋》中不指责对和名字音声相近钓字不避讳的事。康王钊的孙子,实际上就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皙,曾子不避忌“昔”字。周朝时候有个叫骐期的,汉朝时候有个叫杜度的,他们的儿子又如何避讳法呢?是避忌和他们父名音声相近的宇,连姓都避忌呢?还是不避忌和他们父名音声相近的字呢?汉朝避忌武帝的名字,称“彻”为“通”,未听说又避忌车辙的“辙”字,把它称为什么字。避忌吕后的名,称“雉”为“野鸡”,未听说又避忌治天下的“治”字,把它称为什么宇。如今臣子上的奏章和皇帝下的诏令,未听说避忌“浒”字、“势”字、“秉”字和“机”字。只有太监宫妾们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说了便是犯了帝讳。君子们说话做事应该遵守什么规矩呢?现在考察经书,查对规则,在国家的规章制度中考证一番,李贺考进士是可以呢?

还是不行呢?

大概侍奉父母,能做到象曾参那样,就可以不被人指责了。

作人能象周公、孔子那样,也算是顶好的人了。现在世上一些人,不力求按照曾参、周公、孔子的行为办事,而在避忌父母名字这件事上,却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从这也可看出他们是多么糊涂。周公、孔子、曾参,最终是不可能超过的。要在避讳上超过周公、孔子、曾参,便只有和太监宫妾一样了。那么太监宫妾对父母的孝顺,难道还超过了周公、孔子、曾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