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司,不但是工作狂的伊甸园,更是守规矩的工作狂的伊甸园。要想在这里如鱼得水,你必须了解它的独特之处。
萨苏
第一次到日本公司,我对他们的工作环境很不适应。这是因为,与欧美公司一个一个鸽子笼一样的隔间不同,日本公司的办公室里一望无际,活像一个大车间。普通职工的桌子拼成面对面的长条状,如同两国会谈,对面的员工们每天都要相看两不厌。老板的桌子置于可俯瞰全办公室的地方,似乎是为了让他看得方便,桌椅甚至往往还要垫高一些。
我问一个日本员工:“老板高高在上,你们不会因为工作时毫无隐私而感到不安吗?”那个日本工程师坚决地摇头道:“不,这样我们只要一抬头就可以看到老板鼓励的目光。”他说这话的时候双眼炯炯放光,那态度,绝不是假装得来的。
天,日本的职场,真像是个工作狂的伊甸园啊。
不过,日本公司,不但是工作狂的伊甸园,更是守规矩的工作狂的伊甸园。要想在这里如鱼得水,你必须了解它的独特之处。在日本待了几年,特别是参与收购和接收一家日本公司的业务以后,我渐渐对日本的公司有了一点儿了解。虽然走马观花不免挂一漏万,却发现和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公司颇有些特立独行的传统,我且整理出来,效仿知青评“云南八大怪”的套路,编一个不权威版的“日本公司八大奇”吧。
办公室里无长女
第一次到日本公司办事,我大有回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外企的感觉,颇有点儿眼晕。为什么呢?只因这日本公司的女职员一水儿年轻小姑娘,多半在二十几岁,三十岁往上的便少见,至于国内企业里热情给人张罗对象的“华发级阿姨”,这里简直是凤毛麟角了。日本女员工多打扮入时,举止又得体,相貌如何不去评论,这青春本身就是无敌,颇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
之所以说它像中国当年的外企,是因为那时中国外企公司多刚刚起步,没有什么历史积淀,而招聘上岗的制度,对于年龄较大的国人来说又不免欠缺“铁饭碗”的稳重,所以能招上来的都是有资本冒险的青年男女。于是,早期的外企,多是二十几岁年轻人的天下。但是略一细看,发现这日本公司还是有些不同——女的都年龄差不多,男职员则老少不一,黑头、白头、花头参差不齐。这当时让我颇有些疑惑——日本岁数大的女职员都上哪儿去了?钱玄同曰:人过四十不死也当自杀。难道这家公司也是这样激进的?可钱老的理论不分男女。
久之,才明白日本公司的女职员年轻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过原因当然没有钱先生说得那样恐怖,而是日本女子有一个传统,即结婚以后就不再工作,安心在家相夫教子。我们对当年的电视剧《阿信》可能还有印象,婚前的阿信费了多年的工夫在理发馆学艺,结婚以后却一次也没去找过工作,这对中国人来说觉得有点儿费解,在日本,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到了结婚年龄,比如二十六七岁,女职员们就纷纷“光荣退休”了,办公室里自然见不到她们的踪影。
不过,这种现象近年来已经不是绝对,随着日本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逐渐提高,也有一些女博士、女硕士走出校门。在现代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她们已经不肯像前辈一样婚后安分守己地绕着灶台转。大量外国企业进入日本后,给婚后女性更多发展的机会,今天在日本的一些公司里面,也开始出现女部长、女经理的身影了。
男人天生占便宜
在日本,偷偷打开财务部的报表看看,公司职员的薪水不算低,去掉税收往往比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地方还要高一些。有时候一些朋友就会据此对我发发牢骚,说都是干一样的活儿,凭什么在日本就拿得多些?我说,嘿,不能这样算,日本人的工资减一半算才合理啊。
减一半算才合理的说法是有些夸张,但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大多数日本家庭,都是只有男人在外面挣钱的,“双职工”这种概念在日本不普及。相比于很多国家夫妻一起工作的情况,既然挣钱的人少了一半,那讨论工资时要先“腰斩”也就不奇怪了。
也正因为如此,在日本社会,男人的地位,不是一般的高。无论东方西方,都有“女士优先”的传统,唯有日本公司里,电梯门口如果有男有女,肯定是女的按住电梯钮殷勤微笑,男的大摇大摆捷足先登,双方都很自然,毕竟男人是日本社会的架海金梁么。所以,在日本做“Lady First”状的,基本可以断定是外国人。这种男女次序的颠倒,似乎也是我在世界各国所见的唯一例子。
其实,这种不平等,还反映在公司内部的分配和升迁上,这方面男性更有天然的优势,同时进入公司的男女员工,工资多不相同,男的总是多上几万日元。而奇怪的是,日本女性对这种现象也安之若素,可能是传统思维深入人心吧。日本公司女性员工多承担的是秘书、出纳等事务性工作,很少进入涉及公司命脉的开发、研制等部门,要是想升入管理层,更要比男性员工付出多得多的努力。受惯了“男女平等,同工同酬”教育的国人朋友,冷不丁到日本公司只怕会有些不适应。
看来日本似乎是个男性的天堂。
其实并不尽然,反过来想想就明白了,在其他国家两性一同担的担子,在日本多半要靠男性一肩挑,付出的辛苦自然也要更多了。
近年,日本政府在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也在力求让女性多进入社会工作。以前,只要太太在家做主妇,每年就有几十万日元的“主妇补贴”自然上门,直到小泉当首相时把这个政策改了,一来可以节省些开支,二来就是鼓励女性走出家门多去工作。或许,这是解决日本社会劳动力缺乏的一个良方呢。
老外痛苦为行礼
在日本公司,“礼”是一个非常要命的东西,这不是说同事之间的鞠躬问好,而是说公司内部的各种典礼仪式。日本公司的日常工作中,被称作“礼”的各种仪式繁多且令人瞩目,有人说中国国有企业会多是一绝,以我的观察,日本企业的“礼”之多之复杂,也堪称一绝了。
日本是一个对仪式非常强调的国家,认为通过各种以公司为核心的仪式可以加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合作精神。所以无论发奖、过年、辞职、调工作等等,都要举行个正规严肃的“礼”。
日本大多数公司上班的时候有“朝礼”,每人都要参加,站在一起,听训、鼓掌、喊口号,是表示工作即将开始,大家振奋精神的仪式,有点儿像我们中小学校组织的升旗典礼。而到了下班时间,很多公司还有“夕礼”,员工要静立听老板鼓励和感谢的话或者听企业之歌的一类东西,最后老板说一句“诸君辛苦了,今后还要继续仰仗”,员工们回道“也请您多关照”才解散回家。不过,有一次我和某洋人老板去造访一家日本大公司,却因为正赶上“夕礼”差点儿弄出国际玩笑。原因是该公司的企业之歌是其创始人亲自审定的,大概想到步步创业之艰心中感慨万分,那旋律也就很悲壮。我们的汽车进入该公司的时候,正看到其员工们肃立听着“悲壮”的歌声,背景是夕阳西下风萧萧。我们那位老板浑身一凛,带着一脸鸡皮疙瘩转身严肃道:“看来我们来得不太是时候,他们公司的某个重要人物可能刚刚去世。”
新员工培训,日本公司多采取“合宿”的方式进行,相当于我国足球队的封闭式训练,在封闭期间,每天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各种“礼”。这些“礼”无论大小,都有固定的程序。因为经过了专门的培训,日本企业的员工,都堪称“礼”的专家。
但是,这些复杂的仪式外国人很难弄明白。我的一位美国同事曾负责接收一家日本企业,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弄清这些“礼”成了一个大问题。他为此求教于日本同事,弄了本类似“步兵操典”的教材看了三个小时以后,依然在什么时候该喊“噢咿”,什么时候该喊“哈咿”的地方奋力挣扎。眼看此人有憋死的危险,看不过眼的我去解了围。
我问:“人家起立你会跟着站起来么?”
美国人答:“会啊。”
我问:“看到人家鞠躬你会跟着鞠么?鼓掌你会跟着鼓么?”
美国人答:“会啊。”
我问:“那他们嘴里叨叨唠唠的时候你也嘀咕些含糊不清的东西比如默诵圣经第八章会么?”
美国人答:“这个要是换成好莱坞电影台词应该没问题。”我:“那你就照这个去处理就完了,还学那本书干嘛?”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