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六祖惠能
12620900000011

第11章 六祖遗迹

一个人被尊为神,尊为佛,那他的故事就多了。六祖是名闻天下的“圣僧”、“佛祖”,自然不例外。

六祖避难石

六祖避难石载于《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见上文。不赘述。

六祖避难石在今南华寺西南方约3公里处的大旺山的半山腰山脊上,藏在一片青绿灌木草丛中,当地百姓称为“仙人石”,不是一块,而是三块巨石,其中一块中间有一洞穴,刚好能容一身。相传惠能当年就是藏身于此而避过火焚之劫。奇的是,此石至今历1300多年,仍留有背脊痕、膝痕、衣纹痕,且长年为淡红色,与石块的其他部位明显不同,令人惊叹。现为韶关市文物保护单位。

六祖坠腰石

相传惠能在湖北黄梅东禅寺内碓房舂米时,因身材瘦小,为了加重碓力,便在腰间捆了块石头,借助石头的重量多舂米,舂好米。这在《法宝坛经?行由品第一》有记载:弘忍悄悄来到碓坊,见惠能腰间绑着块石头在舂米,便说:“为法忘躯,当如是乎?”此石被后人视为六祖苦修求佛并最终得授衣钵的物证。

现在存世的六祖坠腰石有两块。

一块在湖北黄梅县四祖寺。石为四方形,长0.4米,宽0.35米,厚0.1米,重约28斤,石中刻有“六祖坠腰石”五个大字和清朝著名诗人僧晦山所题诗偈:“块石绳穿祖迹留,曹溪血汗此中收;应如一片东山月,长照支那四百州。”还有“龙朔元年,邑默斋居士蒋文勒石”等字。

据说当年五祖就将此石秘藏起来,并镌刻上字。因为当时东禅寺众僧对惠能取得真传衣钵愤愤不平,所以五祖临终时才将此石交出,并吩咐弟子们一定要将此石保存下去。

一块在韶关曲江南华寺。相传明嘉靖年间,韶州有一贤人在黄梅做官,到东山寺迎请此石回南华寺珍藏。坠腰石上刻有楷式书:龙朔元年镌,师坠腰石,卢居士志。落款为:桂林龙云邦柱书。该石为长方形,凹面呈腰状,长0.38米,宽0.12米,厚0.16米。后来查实此石乃明代复制品。

还有一说,六祖“坠腰石”与日本妇女所穿的传统民族服装“和服”有关。这说的是:南派禅宗后来传入日本并广泛传播,中国人插花献佛、孟兰会、坐禅及惠能“坠腰石”的形状等趣事亦一时风行,日本妇女别出心裁,把“坠腰石”的形状改成“和服”装饰,成为其民族服装的象征。这个说法,反映出禅宗文化在日本的深远影响。

六祖足印石

在南华寺后山,与“六祖避难石”所在的大旺山相对。传说六祖当年常到这后山拜佛祖。那时山林稠密,野兽出入。一天,六祖步行到半山腰,忽见一只猛虎钻出来,对着他虎视眈眈。六祖也盯着它,右脚用力一蹬,大喝一声:“善者速退!”那只老虎果然调头而去。那块石头被六祖蹬出一个深深的足印,历1300年,至今尚在。

六祖放钵石

在广东南雄梅岭镇梅关古道旁,北距梅关关楼约200米,有长方形青砖庙宇六祖庙。庙内左侧有放钵石,约一平方米,高60厘米。放钵石前面有一眼泉水井.直径约一平方米,深约30厘米,水清澈鉴人,自古不绝。据《南雄直隶州志》记载:“放钵石在大庾岭云封寺侧.相传六祖得衣钵南来,慧明追至,六祖掷衣钵石上。明举之不动。”后来人们就在其放钵之处建这六祖庙作纪念。庙朝东,靠山坡而筑,高3米,宽4米,进深2.8米。始建于唐,明、清历经修建。庙内设六祖神龛.所供六祖像为高60厘米的泥塑金身。

仙人石室

在韶关乐昌县乐城镇西北2公里,俗称西石岩,昔有古刹,名“泐溪庙”,始建于南朝。相传六祖得衣钵从黄梅归,避难岭南,曾憩于洞内,故又称“仙人石室”、“石室仙踪”。石室有门墙,清代建。洞门朝西,进内洞厅方圆约150平方米,东北入25米的左上角有一小石穴,相传为六祖憩息的石床。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山语?泐溪石室》载:“右有石床,长二丈,平整可卧,其东四里,又有岩,纵横十字,平广若大衢,名十字岩。横者甚深,有地道可通泐溪石室。”今尚存自唐宋以来的部分题壁,洞厅之《玄帝赞》碑刻更是书法艺术上的一件珍品。1987年公布为乐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六祖岩

位于广东怀集县城西北面冷坑镇海拔500米的上爱岭峰顶,隐藏在万重峰峦之中。从山脚爬到山顶,约需一个钟头。

六祖自黄梅东山寺得法后南归,为躲避追杀,曾隐居此石岩。《怀集县志》载:“五祖传衣钵与惠能,密嘱能速去,恐人害之。乃潜至上爱岭石室栖迟。”这“石室”高约6米,宽约10米,面积大约20平方米。由3块巨型的花岗岩天然组成,上面一块自西向东伸突3米多,形成一个坦荡如砥的天然遮盖。洞内有石柱、石凳、石桌和石香炉,今尚存。

相传六祖岩里有一“出米洞”,乃上苍怜惜栖身于此的惠能,令石裂缝以资惠能日食。这当然是神话。

这岩洞因其形状似一个突出的龟嘴,原称“龟嘴岩”,自六祖成名后,当地百姓改称“六祖岩”。现岩上正壁刻有“六祖岩”三个楷体大字,每个一尺见方。岩口侧壁有一幅长140厘米、高62厘米的诗刻,为县令蒋航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登六祖岩所题:“峭壁悬崖叩上宫,慈悲救世释儒同,如何十载修真地,一任嚣尘历劫红。”山上林茂岩幽,立岩前俯视平野,远近景物尽收眼底。

龙龛寺

在今广宁县宾亨镇榕村。六祖曾在此结草搭庐隐居。

六祖自黄梅东山寺回到岭南,为躲避追杀,遵五祖嘱咐,“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当时没有广宁县,今天的广宁县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划四会县西北地置县的,位于怀集与四会之间,此地当年竹林茂密。

《广东通志?古迹略?广宁县》载:“龙龛寺在橄榄都榕村,六祖尝避难构庵于此。庵废。明万历初获以古碑,有‘龙龛藏锡杖,衣钵在南华’之语,因而建寺焉。”

这块“龙龛寺文碑”今保存在广宁县博物馆。

龙龛寺在清道光年间重修。后毁圯。今尚存断壁残垣。

2007年9月,怀集成立了六祖禅宗文化研究会。

初祖庵古柏

初祖庵在嵩山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峰下。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具典型宋代风格。大殿东南有古柏一株,相传为唐初禅宗六祖惠能所植。附近保存有书法家黄庭坚、蔡卞等人书写的赞颂初祖达摩的碑石四十余品。

民间还有不少有关六祖的传说,诸如“六祖治妖”、“六祖施法造化狮子岩”、“六祖斗法陈亚仙”等等,这类故事往往把这位圣僧变成了中国道教中的神仙术士。在《六祖坛经》里,既不讲因果报应论、神不灭论及转世投胎之类的事,更没有涉及这类神仙道术的事。故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