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容易喜欢。他们是通过相关实验得出的结论。
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心理学家随机找了几间寝室,发给学生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间寝室的女生,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寝室间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得交谈。
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估她们之间的熟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见面的次数越多,互相喜欢的程度越大;见面的次数越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这种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将“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以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然后使彼此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也许你会有疑惑,人与人的交往难道真的这么简单?试想,如果你有两位关系一样近的亲戚,一位与你住在同一座城市,你们经常见面,每次聚半天;另一位在另一座城市居住,你们每年聚一次,每次待在一起一个星期左右。几年过去了,你会更喜欢谁,与谁更亲密?
一般来说,你肯定会更喜欢那位经常见面的亲戚,你们的关系也会更亲密。为什么呢?这就是“多看效应”在起作用。见面次数多,即使时间不长,也能增加彼此的熟悉感、好感、亲密感。相反,见面次数少,哪怕见面的时间长,也难以消除因间隔的时间太长而产生的生疏感,甚至可能因为相处的时间太长而产生摩擦。
显然,在很多时候,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更容易拉近彼此的关系。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想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增加对方喜欢自己的程度,不妨多制造见面机会。
汪雯已超过适婚年龄,但一直孑然一身。其实,她非常喜欢某一位男士,而这位男士对她也有好感,但是他们两人一直保持若即若离的平淡关系。
朋友提醒她:“你可以主动一点,约他吃饭、看电影、逛街啊!你总要为自己制造点机会啊!”汪雯却回答道:“这不是我的风格!”
“是的,这不是你的风格,但你知道吗,‘你的风格’也许会让你一直等,让你变成剩女啊!”朋友说。
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但那些风格就是对的吗?如果不主动亲近别人,不主动结交朋友,只等待“别人来发掘我的优点”,那么,你的人际关系就很难突破!
因此,我们想要与人建立亲密关系,需要主动与人多接触、多联系。每与他人多接触一次,他人对你的印象就更深一些。
有一个朋友,几年前在一个小县城的政府机关工作,是聘用的,不是公务员。他的工资不高,只够养活自己。当他正在为自己的生计犯愁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改变了他一生的贵人。那天,他在到邻县送一个资料回来乘坐的火车上,主动跟身旁的一个中年人攀谈起来,没想到这一聊,还真聊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这个中年人在一家大企业做经理,他很欣赏这个年轻人的才能,于是给他留了名片,欢迎他到自己的公司去工作。一个月后,这个朋友辞掉了小县城的工作,到了大城市的这家公司做销售。销售是一项挑战性很强的工作,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感到充实而满足。
对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说,或许懂得主动与人联系、多联系的好处,但困难的是不知道如何主动跟人联系,如何主动与人保持联络。那么,我们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让自己跟别人多联络、多见面,建立更亲近的关系呢?
(1)要习惯于打招呼
打招呼是对等的,有人跟自己打招呼,立刻回应,才是基本礼仪。面对讨厌的人时,一般人都会不由自主想回避,这种做法是错的。越是讨厌的人,越要控制自己的情感,积极地去接近对方。礼貌这种东西就像交通规则一样,别人不遵守,并不代表自己也可以不遵守,就算没有人要遵守,自己也非得坚持到底不可。养成爱打招呼的习惯,能使你交到更多的新朋友。
(2)少一点设防心理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一些设防心理,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意或无意地采取一些设防的措施。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担心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我们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因为怕别人夺走自己的秘密。为了这些,我们都要设防。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过于防御别人,则会对你的人际关系起到负面作用,阻止你与他人的正常交流。
(3)与朋友保持联系
建立“关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与别人失去联络。“关系”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会生锈。若半年以上不联系,就会变得生疏。所以主动联系显得十分重要。试着经常打电话,有空的时候发一个E-mail,休闲的时候发一条问候的短信,或者连上QQ聊上几句,都是简单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