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36计
12573100000002

第2章 做人有方圆,做事有尺度

“方”是做人之本。

“方”确实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那些世界上最受欢迎、最受爱戴的人物无不具有“方”之灵魂。武打小说之所以备受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正在于它歌颂了一种侠义精神,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没有“方”之灵魂的人,有悖于社会伦理,只会遭到大众的唾弃,永远无法取得最辉煌的成功。但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需要掌握为人处世的技巧,才能无往不胜。

“圆”是做人的一种必要。

人生也像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做人是与所有阻力进行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有些人面对人生疑问时,总是消极地逃避。

做人就要实际一点,为了绚丽的人生,必须忍受许多痛苦,向一些强大的势力妥协。必要而合理的妥协,便是这里所说的“圆”。不会“圆”,就相当于没有驾驭感情的意志,往往会碰得焦头烂额,甚至一败涂地。

人生本来就是人生方圆,方圆人生。在《红楼梦》里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意思就是说只有对社会上的各种事情都透彻明白了,才算是学问;只有处理人情世故干练而通达,才算得上是文章。而人的一生无非就是为人处世,这就要求我们为人处世要方圆有度。“方”是规矩,是准则,是框架,是做人之本。“圆”是通融,是弧线,是润滑,是处世之道。它要求人能适应,会变通,左右逢源。而圆是没有角的,因此不伤人,当然也不易自伤。无方,世界便无秩序,便无约束。无圆,世界负荷太重,便不能自理。做一个有“心机”的人,只有方圆相济,圆时则圆,方时则方,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因此,方圆人生,就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度,就是一门兼顾与情理的艺术。方与圆要各守疆界,恰到好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方圆要把握好度。

南怀瑾经常说:他把自己以为是道德的东西,固执地抓得很牢,他自己以为的道德,其实是错误的。这叫邪见,也叫戒禁取见,“未达人气”。许多人的道德修养很好,所谓方刚的人,很方正,很刚强,觉得道德是不能碰的。方者就是方者,圆者就是圆者。道理讲得非常对,可是他实在是“未达人气”,对人生的气味,生命的气息都不懂,他自己虽然也是个人,但不通人情,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南怀瑾曾经说过:过去的读书人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在现代商业社会,读书人则是“学会数理化,卖给资本家”。但南怀瑾自己,既没有把自己“货于帝王家”,也没有把自己“卖给资本家”。早年,人家拉他进入官场,他没有干。后来,在台湾蒋家父子当权的时候,他有机会踏进仕途,也没有动过心。

另一方面,他并不拒绝与台湾当局的一些高层人士有来往。一天,南怀瑾在给他所创办的协会中的一个“特别班”上课,看到底下坐的全是少将中将,一数他们军衔上的星星,一共有28颗。这些人都是“党国重臣”,握有实权的大人物,是一些台湾政坛的重量级人物。

远离政治是南怀瑾先生的一贯标准,也就是他所坚持的“方”。因此他一生不愿为官,不愿与蒋氏父子过于亲近;另一方面,他并不反对与政要人士来往,只要是专程来听课的,他都来者不拒,并不有意回避。这又体现了他处世的“圆”,或者他所说的“达人气”,也就是有人情味。所以,他不从政,却不反对与政要人士来往。这就是“方圆有度”处世的大智慧。

其实,南怀瑾先生所指的“圆”、“达人气”,实际上是说,要通晓人情世故。他对“人情世故”四个字还曾作出了一种另类的解读。他指出,其实,不管是为政或做事,都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懂得“人情世故”,方能自在做人。“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懂得人,懂得事。

人生可以没有方圆,但不可以太迂,在人生中不可以缺少方圆,但并不可以太滑,方而有度,圆而有限,才能存于一心,游刃有余。

以三国人物而论,兼顾方圆而臻于化境者当推诸葛孔明了,看他忠心耿耿,襟怀坦白的精神,可算是方的典范。

诸葛亮在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每自比管仲乐毅,负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但他又绝不是那种陶醉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俗子。事实上,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颇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庐,一匡天下。在著名的《戒子书》中,诸葛亮曾如此谆谆告诫:“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可谓是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精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54岁。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无私,国而忘家,焉能如此!

让我们再来看诸葛亮的思虑周密,举措谨慎的为人,又可称得上是圆的楷模。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聋发聩。诸葛亮如此进谏后主,他本人则更是任人惟贤的典范。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祎,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得到他的重用和培养。他死后,这几人成为蜀国的中流砥柱。托孤大臣李严运粮失责又谎报军情,被诸葛亮废为平民,但对李严之子仍加以信任,并促进他劝父改过自新。于是李严不仅不抱怨,而且心怀感激,诸葛亮去世,李严因悲痛发病而死。诸葛亮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晓之以情,其服人心如此!在廉洁上,亦堪称典范。他曾上书后主,如实申报个人财产。书曰:臣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作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多余财产,那就是对不起国家。这一举措可谓是光明磊落、苍天可鉴。任人惟贤,则是诸葛亮圆的一面。

古语云: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不是老于世故。实际上,圆是为了减少阻力;方是立世之本,是实质,也是为人处世之道。在人事纷繁、充满矛盾斗争的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事,只“方”不“圆”不足称道,只“圆”不“方”更不足取,“方”且“圆”合二为一才是最佳的选择。

国学话谋略

伟人与凡人实际上并无多大差别,只是因为他们具备伟人的品质。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个“才”,不是才华,而是品质。一个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会超越他的同类,环境、条件只能制约成功的大小,但绝无法阻止他最终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