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史
12496900000026

第26章 工艺美术(1)

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工艺美术

夏、商、西周时期,工艺美术品的创造、制作者主要是直属于官府的百工,他们在创造过程中所获得的审美经验、制作技艺和制作的无数优秀作品,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青铜工艺居主导地位,在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达到兴盛阶段,出现大批制作精美、系列不同的青铜器,其造型和纹饰在工艺美术史上具有典范琴义。玉器的雕琢技艺有新的进步,有造型严谨、规范化的礼玉,也出现大量造型生动优美的实用的或装饰性的玉器。陶瓷工艺的成就表现在原始瓷器的出现和精细白陶器的造型和装饰意匠上。此外,金器、牙骨雕刻和竹、木、漆器、纺织工艺也都有发展。

一、青铜工艺

文献记载:传说夏代已开始铸鼎。已知的最早的青铜容器残片发现于河南省登封县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灰坑,含有铜和铅、锡成分,属于青铜。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相当于夏代初期。在其后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青铜礼器的爵,镶嵌绿松石兽面的铜牌饰铃和工具、兵器等。造型、纹饰粗简,具有明显的早期青铜器特征。在遗址中还发现有铸铜、制陶、琢玉、制骨的各类作坊,说明手工业已有专业分工。

商后期青铜工艺十分繁荣,青铜器作品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商代青铜艺术的主导的审美倾向是追求庄严、华美,到西周中期以后,占据上风的则是典雅、朴素的风格。

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已形成独特的造型系列,主要器类有:1.容器类:①坎食器:炊器主要有品、鬲等,盛食器主要有簋、豆,到西周后期又出现一些新的器类;②酒器:盛酒器有尊、瓿、卣、壶,造型异常华美的、兕觥及各类鸟兽尊。温酒、饮酒器有爵、角、觚、觯;③水器:盘、盂等。2.乐器:铙、铃、仿木器的鼓,西周中期以后出现编钟。

二、陶瓷工艺

夏、商、西周时期大量日用器物是红陶与灰陶制品。其中食器、水器多为泥质陶器,炊器多为夹砂陶。在器表施加印纹、划纹和附加堆纹,表现出朴素的装饰意旺。商代中期曾一度流行在陶器上施加与青铜器相同的黎饕餮纹。在二里头文化和商代中期还出现一些陶塑的龟、鱼、虎、羊头、猪、鸟头等,造型夸张、生动。山西襄汾陶寺相当于夏代的文化遗址出土有大型彩绘陶器,有的绘有龙的形象。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流行印纹硬陶器,器表拍印有云雷纹、人字纹、米字纹、方格纹等纹饰。陶质坚硬,烧成温度高。商代中期出现原始瓷器,胎骨以高岭土烧成,外施青灰或黄褐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胎质坚密,不吸水分,叩击有金石声。器类有尊、豆、瓮、盂等容器,施有弦纹、方格等刻画纹饰。西周以后有较大的发展。以高岭土为坯的刻纹白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为当时贵族专用的贵重器物。器表磨光,雕刻花纹。其造型与纹饰和同时期的青铜器有密切关系,但又自成体系。

器类有鼎、豆等炊、食器和尊、觯等酒器。纹饰有饕餮纹、夔纹、人体纹、云雷纹、涡纹等。主要发现于殷墟和河北藁城等地,数最不多。刻纹白陶的艺术成就和印纹硬陶、原始瓷器的出现代表着此一时期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发展。

三、玉石、骨牙雕刻工艺

在贵族生活中,玉的衬质之美被与当时的道德规范相比附,而且直接以玉器的造型种类区别贵族的等级身份。西周以后,玉器的造型进一步规范化,并被广泛纳人贵族礼仪活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但在艺术创造上则趋于僵化而没有更大的发展。商代玉鸟安阳殷墟曾出土大量商代玉石器,最为集中的发现为殷墟妇好莓,所出玉器达755件,皆属软玉,产自新疆等地。有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人和动物形的装饰品,而盘的发现则表明商代工匠已能琢制容器了。石器共63件,有大理岩雕成的豆、盂、觯等礼器,石灰岩雕成的磬、工具,砂岩制作的磨石等。

骨雕多用作笄、匕等生活用品或矛、镞、刀、锥等兵器与生产工具。贵族使用的骨器上多雕刻有饕餮、夔等精细花纹,骨笄上端刻出鸟、夔等形象,有的还镶嵌以绿松石,所用材料为牛、马、猪、羊等骨料、鹿角和人骨。商代象牙杯象牙制品最精美的有妇好墓所出3个瓤形象牙杯,均遍体刻满精细的多层花纹,并镶以绿松石。造型庄重,纹饰华美,与青铜器同一时代风格,陕西扶风西周宫室遗址所出两件骨笄帽上的蚌雕人头像,深目高鼻,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四、漆器工艺

商、西周时期,漆器的制作是将漆树的汁液,即漆涂在先作好的木器上,在潮润空气中氧化后,其表面呈深褐色,干后变为褐黑色,使器物既防腐、耐酸、耐热、又可作装饰,具有美感。中国是用漆最早的国家。在商代,随着各项生产技术的提卨和各种手工艺的发展,用漆技术也有相应的进步。现在虽无完整的漆器出土,但通过考古发掘,发现有大世雕花木器印痕,即“花土”,漆印在墓室幕土中的涂漆木器的痕迹,以朱色居多。在河南安阳殷墟和河北藁城的一些商代墓室和遗址中,曾发现有商代漆器的“花土”和残片。其中有盘、盒等器物,大都红地黑花。经分析鉴定,其装饰花纹有饕餮、夔、龙、虎、蕉叶、回纹等纹样,与此时代的青铜器基本相似。此时漆器中还使用了壤嵌技术,有的花纹中嵌有绿松石,而有的则贴以金箔。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中国春秋、战国工艺美术创作的时代特征,自春秋中期以后开始形成,到战国时期达于成熟。其审美表现是推崇精巧富丽的繁饰之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思想的空前活跃、人的价值的提高,工艺美术突破礼制的局限,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泼、自由的创作倾向,各种工艺美术都出现一些杰出的代表性作品。

一、青铜工艺

春秋早期,青铜工艺沿袭西周风格,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出现重要变化,成为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2个高峰时期。青铜器类和组合关系都发生新的变化,主要器类有:

1.容器:炊食器有鼎、鬲、豆、敦等。鼎依然是最尊贵的青铜礼器,依使用者的不同社会地位而在数量上有所区别。鼎用单数,依9、7、5、3为次。酒器主要为壶、舟、鸟兽砗等,以往盛行于商、西周时期的爵、觚、觯、卣、尊等均被新器类所取代。水器有鉴、盘、盆等。

2.乐器:主要有编钟等。成组的编钟数量最多,保存完好的是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有钮钟19枚,甬钟45枚,合共64枚。依其大小和音高为序编为8组,悬挂于曲尺形的3层铜木结构的钟架之上。在钟架中下层终端与转角处,立有6个钟虚铜人。

3.兵器:主要有戈、矛、殳、戟、剑和弩机、镞等。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兵器种类、数量很多,一些贵族使用的兵器嵌金错银、装饰精美的纹饰和图案化的文字,或髹漆绘彩,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著名的吴王光剑,越王勾践剑,剑身有经过特殊处理而产生的光焰状或菱形花纹,异常精工。

4.生活用具: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为铜镜与带钩。铜镜初发现于齐国文化遗址。战国晚期,铜镜制造大为兴盛,以楚国铜镜为数最多。铜镜的工艺美术价值在于它创造了一系列不同于一般青铜器纹饰的独特纹饰,并在适合纹样的设计中表现出杰出的创造才能。河南洛阳金村所出的狩猎纹镜背面有错金银的骑马勇士挥剑与虎格斗和异兽图形。还有嵌玉、嵌琉璃的铜镜,均为战国铜镜的精品。带钩是由北方游牧民族传人南方的服饰用具,战国中期以后在贵族生活中普遍流行。有的铸为兽形,有的鎏金镶玉,非常精巧。此外还有车马器、工具等。

二、漆器工艺

1.战国铜灯

春秋战国以后,漆器工艺日益繁荣。春秋时期的漆器开始使用金属附件,并有镶嵌金贝和压花金箔的作品。战国时期,数量大增,发现地域广泛,最多的是河南、湖南、湖北地区的楚国漆器和四川青川等地战国晚期的秦国漆器,北方漆器遗存较少,但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战国时期漆器应用范围极广,包括日常饮食,生活用具的耳杯、盘、盂、俎、案、箱、奁等,乐器的鼓、瑟、编钟架等,以及兵器、车马器等。明器中的俑和楚墓特有的镶有鹿角的镇墓兽、虎座凤鸟悬鼓、虎座飞鸟、透雕小座屏等,也是反映现实生活或富有神奇、幻想色彩的雕塑作品。器表多髹黑漆,作为底色,上面用漆或油彩绘出金、黄、红、赭、绿、白等色图案,常见的为各式云纹、几何纹、钩连纹、动植物纹,以及表现狩猎、舞乐、出行等活动的图像,色彩绚丽,纹饰生动。也有些漆器的纹饰为针刻,线条劲利流畅,表现出很高的绘画水平。漆器胎骨以木胎居多,也有竹蔑胎。此外,髹漆、彩绘还有施加于铜、陶等物品的,漆器镶嵌也有很大发展。

2.彩绘漆奁

大型漆绘的代表性作品为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棺,外棺以10根铜立柱嵌柱10块同大的木板构成,长3.2米,棺外以黑漆为底,用朱色和金黄色绘出旋涡纹、变异之纹、口纹。内壁髹朱漆。内棺长2.49米,内外壁均髹朱漆,外以金黄和黑色在棺档、侧面画窗格,两旁绘手持长兵器的有角及羽翼的守卫神人,其余部分则绘满纠结缠绕着的神怪、龙、凤、蛇等无数怪异形象。战国晚期的湖北纪南城包山大冢所出彩绘漆棺5面绘有生动的18组龙凤纹,以黑、红、黄为主色,辅以绛、褐、灰、白等色和大量金粉,造成金碧辉煌的效果,整个画幅面积达4平方米以上。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墓所出彩绘锦瑟上的射猎、燕乐等图像,湖北包山大冢漆奁上的《出迎仪仗图》等,都是战国时期漆绘艺术的精品。

三、玉石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普遍运用,改革了砣具等琢玉工具,使玉器的雕琢技艺空前提高。贵族男女盛行佩玉习俗,将玉的材质之美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联系,以不同造型的礼玉作为区分贵族等级身份的标志之物,贵重玉器被广泛用于社会交际场合、礼仪活动和国际交往,珍贵玉器价值连城。春秋战国玉石雕刻艺术追求繁缛、精巧的雕琢,大量应用镂空的技艺,琢为阴阳双关的纹饰,玲珑剔透。流行的纹饰主要有蟠螭纹、龙凤纹、蒲纹、谷纹、乳钉纹和各种变形的云雷纹等。玉石雕刻还常与金银细工结合,制成立体雕刻、容器、带钩等物,以不同质材、色泽构成豪华、富丽的审美效果。制玉工匠属于百工之中的刮摩之工。

四、丝织工艺

中国丝织工艺开始出现于原始社会晚期的良渚文化。商、西周时期已达到较高水平。到战国时期丝织品和刺绣达到很高成就,发现于南方楚国地区的实物遗存最多。其中一次重要的发现,是在湖北江陵一座战国中晚期小型墓葬中发现的保存尚较完好的35件衣物,墓主人为中年女子。出土的纺织品有丝、麻两大类。丝织品包括绢、缔、纱、罗、绮、锦、绦、组8类,以缡和锦类数量居多。锦有二色、三色两类。为追求色彩和图案的丰富变化,二色锦采用了分区配色和阶梯连续的手法。锦的纹样有塔形纹、凤鸟凫几何纹、各种菱形纹、条纹等。三色锦结构紧密,纹样构图大,其中舞人动物纹锦,以143个提花综织造,说明当时已有先进的提花机,并掌握了熟练的织造技艺。绦有纬线起花绦和针织绦两类。纬线起花绦有田猎纹、龙凤纹、六边形条纹。针织绦带结构复杂,并应用了提花技术,有动物纹、十字纹和星点纹。同墓所出还有刺绣作品21件,以绢或罗为地,花纹主题为龙、凤,有的间以花卉。图案变化极为丰富、生动,或作龙凤相蟠,或作舞凤逐龙,或作龙、凤、虎相搏斗,反映出当时的工匠对处理图案构成已有成熟的经验。绣线用色有棕、红棕、深红、朱红、橘红、浅黄、金黄、土黄、黄绿、钴蓝等,都是先以淡墨或朱色描绘出图稿而后绣制的。

秦汉工艺美术

秦汉时期,社会较为稳定,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客观上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社会经济日趋繁荣。秦汉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围家,许多重大的社会活动和工程建设,都由中央出面组织,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域、宫殿和陵墓等。这种集权政治制度,反映在工艺美术上则是它的统一性和巨大性。西汉时期中央和地方还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手工业生产,加上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工艺美术在前代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