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史
12496900000025

第25章 建筑艺术(8)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岡形土楼两种。岡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靂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的汉民族,1900多年前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被迫南迁。在这漫长的历史动乱年代中,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迮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以抵抗外力伍迫,防御匪盗,这种奇特的土楼,后来传布到福建,广东、江西、广西一的带客家地区。从明朝中叶起,土楼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楼始终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的楼堡。

此外,我国其它地方的民居也都很有特色。总之,民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法式”、“则例”等条条框框的约束,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民建筑

1840年以后,隨着中国国门的打开,西方建筑模式逐步传入南京。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开始了作为现代都市的营造。192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建部,此后展开了持续十多年的营造高潮。抗战期间,南京建设处于停滞状态。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再次掀起建筑热潮。据南京市规划局统计,现存民国建筑1000多处,其中,119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优秀建筑。

南京民国建筑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汇南北,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它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向现代建筑艺术转化、创造民族建筑新风格的实物研究资料和重要的历史见证。南京的近代建筑师在提倡“国粹文化”的思想的指导下,对中国传统建筑继承与革新所做的大胆尝试。

一、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

南京最早应用西方现代建筑结构技术建造中国传统式样房屋的是一批教会大学建筑。1917年建造的金陵大学北大楼,1925年建造的西大楼以及1921~1923年美国著名建筑师茂菲(Murphy)在南京主持设计的金陵女子大学等一批教学楼。教会大学的校园基本上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并煞费苦心地采用了现代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技术,力图建造既符合现代功能的需要又能表现中国传统外貌的建筑。这是应用现代建筑技术来发展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一种有益尝试。

在1929年制定的《首都计划》中明确指出“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从客观上促使了对中国民族形式建筑的追求,因此相继出现了一批应用传统宫殿式造型的大型纪念性建筑、行政性建筑与公共建筑。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中山陵、铁道部大楼、励志、社、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谭延恺墓、美龄宫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等。

二、折衷主义与西方古典式建筑

南京最早出现的一批西式近代建筑的大约是在19世纪中期,那时正值欧美巧行折衷主义思潮,一些西方传教士和商人也就通过本国建筑师把当时流行的建筑形式移植过来。例如石鼓楼天主堂(1870)就是采用罗马风式建筑的形制,内部做成典型的四分拱顶,两侧墙上开着彩色玻璃的拱券窗,室内空间开阔而昏暗,使人感到一种天国的神秘色彩。汇文书院的钟楼、教学楼采用了美醒關建顏格。这些舰一般为辦外墙,结构为木屋架与木楼板。

19世纪下半叶由洋务派创建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内的一些厂房皆沿用当时欧洲折衷主义时期厂房形制,均为二层,并在内部采用钢木结构,唯一不同之处是墙用中国传统的青砖砌筑。

真正的西方古典建筑形式开始出现于20年代初期,其中较早的一座是,当时国立中央大学的孟芳图书馆,造型十分严谨,酷似欧洲学院派的手法。1930年由英国公和洋行设计的中央大学礼堂的建成,则为校园内的这组西方建筑群确立了中心。大礼堂造型宏伟,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形式。从基座、线脚、柱式到穹顶都表现出建筑师具有西方古典建筑手法的高度素养,是南京近代建筑中非常可贵的杰作。此外,在新街口于1936年建造的交通银行亦是采用标准西方古典柱式的典型建筑实例。

三、新民族形式的建筑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近代建筑师中的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技术、现代功能结合的矛盾,并且也考虑到宫殿式建筑造价的昂贵,于是大胆探索了新民族形式的建筑。这类建筑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与体形构图,多半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或用现代屋架的坡屋顶,在檐口、墙面、门窗及人口部分则重点施以中国传统构件装饰和花纹图案。在室内亦采用传统装饰,有时还应用传统的平天花做法和彩画等等。当时也有人称之为“现代化民族形式建筑”。

南京在20世纪30年代对这类建筑的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它已突破了单纯对传统形式的模仿而进入了创造的领域,其中有不少建筑至今仍不失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重要范例。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赵深、童隽、陈植合作设计的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奚福泉建筑师设计的国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馆、新街口的中国国货银行,由基泰建筑工程司杨廷宝设计的中央医院主楼、中央体育场一组建筑、中山陵音乐台、紫金山天文台等。

四、西方现代派建筑

20世纪30年代中期,有不少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中国建筑师,他们受到西方现代建筑的影响,也开始在南京尝试设计建造现代风格的建筑。如原最高法院大楼就具有早期现代派建筑风格,其外观还保留有新艺术运动的特点,立面上运用了许多粉刷的坚线条装饰,中部还有意地做成搭状这种立面处理手法在南京近代建筑中也能见于其他实例。1935年建造的地质矿产博物馆,是完全用混凝土建造的早期现代建筑。其立面仍保持对称布置,红砖外墙,不加粉刷,但砖工精细,并在人口两侧墙上做有几排凸出的砖块装饰。整座建筑既简洁大方,又有丰富的细部点缀,耐人寻味。

在30年代建造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典型实例还有大华大戏院、福昌饭店等。由于这种形式的建筑能够容易符合现代建筑功能的需要,又便于应用新的材料与结构,而且工程造价经济,建筑造型新颖,在商业性与公共性建筑中很快得到发展,并逐步形成一种潮流。

在居住建筑方面,传统的院落式住宅与多进的天井式住宅,逐渐朝着里弄式住宅、公寓式住宅和花园式住宅方向发展。在里弄式住宅中表现手法较新的为刘福泰设计的板桥村住宅,整个新村的住宅设计成二层联排式和双联式相结合的布局,总平面相对集中,最底层高密度住宅区设计的典型实例。在花园别墅方面,可以山西路、颐和路、北京西路一带新住宅区的各式小住宅为代表。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建设中除个别房屋为了适应原有环境而仍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之外,主要建筑思潮已趋向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在1945~1949年期间,应用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代表性作品有美军顾问团公寓(A、B大楼)、宋子文公馆、廷晖馆等。这些建筑不仅平面布置能适应现代功能需要,而且结构、材料与造型均已采用西方现代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