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通往哈佛的家庭教育传奇:门萨女孩张安琪成长之路
12472800000003

第3章 妈妈的培育(3)

认物品:琪琪可以被抱起时,大人抱着她走动并指认家中所有物品。走到哪儿认到哪儿,碰到什么认什么,清晰准确地说出该物品的名称,从床上用品到服装鞋帽,从客厅摆设到厨房设备……一一道来。但此时切忌使用儿语,如:把被子叫“被被”,袜子称为“袜袜”等。如果孩子一两岁时,你教孩子用儿语称呼一个物品,等孩子五六岁时,你又把那个物品改了名称,会增加他们不必要的负担。没必要担心婴幼儿只能听懂“被被”,而听不懂“被子”。

认物间隔一段时间后,大人问,“宝宝,被子在哪里?”孩子如能向那个物品方向转头或用小手去指,则用高兴的语调表扬孩子,“你真棒”,并给予亲吻拥抱。不用担心宝宝是否理解这些意味着什么,宝宝能很早就能区别大人是愤怒还是开心,对宝宝是喜欢还是漠视。大人的鼓励会给宝宝极大的动力,使他继续保持认物的热情。如宝宝不能辨认教过的物品,大人就耐心再教,不可急于求成,期待立竿见影。早期教育需常年坚持,才有效果。

另外,教孩子任何知识都在孩子有兴致且注意力集中时进行,一旦孩子出现不感兴趣甚至厌烦时,就立即中止或转向下一个兴趣点。

识汉字:从10个月起,琪琪开始识字。不必担心认字比认物难。在幼儿眼里,字和物没什么区别,字只是由线条组成的物而已。我先让孩子建立物和字之间的联系,我在灯上贴“灯”字,花上贴“花”字,书上贴“书”字,以此类推。教“灯”时,大人指着台灯读“灯”,又指着字读“灯”,让孩子知道这个物和这个字是一回事。

1岁半之后,孩子要扩大识字量,仅靠在实物上贴字不够用了。我把笔画简单的常用字张贴在墙上,得空就认,效果明显。

建亲情: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亲密感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性格。安全感和对世界的信任感形成于婴幼儿时期,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喜欢和爱的。家人照顾婴儿时,柔和的语调、和蔼的态度、适度的拥抱、温柔的抚触都在传递给婴儿一个信息—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家人是可信赖的。

另外一个方面很容易被家长忽视,那就是让孩子学会爱家人。一个只接受爱而不施予爱的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这在独生子女身上尤为常见。从小我不让琪琪吃“独食”,有美味的食品时,鼓励她与家人分享。“琪琪,给爸爸一个”,“再给妈妈一个”。爸爸妈妈要真的吃掉孩子给予的东西,而且表示很美味,并感谢她,哪怕爸妈真的不爱吃,甚至过后偷偷地吐出来!只为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会想到别人。我经常见到,有的孩子在爸妈提示下,分给他人食物,但他人真的吃掉时,孩子号啕大哭。这是因为,经常,成人只是逗引孩子分享,怎么会真想吃那口儿童食品呢?最终还是会归还孩子。长此以往,孩子误以为大人都只是“虚晃一枪”,那么自己的分享行为,既显得大方,又能保住食物。所以当别人真正吃掉他分享的食物时,他才“痛心不已”、“后悔不迭”。这样的引导,孩子是学不会真正的分享的。

家人生病时,我引导琪琪去关注病人,每天问候“好些了吗?”并做力所能及的端水、拿药之类的事,哪怕成人并不需要琪琪这么做,甚至孩子只是在添乱。病人也会夸奖孩子并表示感谢,这些让琪琪明白,家人之间是互相需要的,她也可以助一臂之力。

孩子成长中,难免遇到磕磕碰碰、小伤小病。大人对待此事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她。当她哭兮兮时,我都做出不以为然的样子,“没事,只是一层皮儿,不用管它,过两天就好了。咱再玩个游戏吧。”她也不把它当回事了。我要是大惊小怪,她就觉得很严重。

在家庭里,玩玩具、搭积木、折纸、唱儿歌、看图画书、做游戏……都是早教的“必修课”,都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3.“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幼儿和同龄人交往相对容易,大人只需创造让他们接近的条件即可。

除此之外,大人社交的场合,如果合适,我尽量带琪琪参与,因为多见人才能不怕人。

独生子女成长的一大弊端就是没有小伙伴,容易孤僻、不合群,人际交往能力差。我看《动物世界》时,多次注意到小兽相互追逐嬉闹,这对它们增强本领至关重要。人类的孩子同样需要伙伴,以获得友谊,得到快乐,学会共处,健康成长。

琪琪的幼年时期是在夏津一中的家属院度过的。家属院里居住的都是学校老师,都住平房,邻里交往方便。琪琪几个月大时,我就有意识地常抱她去霄霄家、欣欣家、困困家、松松家去玩。小孩总是喜欢小孩,而且,“玩具总是别人的好”,“食物总是别家的香”。琪琪很喜欢在邻居家玩,有时候劝她回家都很困难。孩子在一起,难免会因为争抢玩具、零食产生矛盾。每当有矛盾时,我依据不同的场合帮助孩子们,或者学会理解公平,或者学会分享,或者干脆佯装没看见,偷眼观察他们怎样自己“解决争端”。

矛盾是暂时的,友谊是永久的。如今,当年的几个玩伴已分赴不同的大学深造。但逢年过节回到老家,还尽量一聚,重温儿时趣事。

从孩时起,我总是鼓励琪琪走出家门、多交朋友,让她明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道理。孩子小时,大人领着去找小朋友。大点时,鼓励她自己主动去找小朋友。对来我家的小朋友,我带头热情招待,所以,家里“回头客”较多。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琪琪学会了热情善良,以诚待人,收获了比独处更多的快乐。

在小学三年级时,琪琪经常和一个女孩儿玩。有一次,女孩儿的邻居见到我,提醒道,“你应该让孩子多和学习好的、当学生干部的同学玩,那个孩子学习不好,别把琪琪带坏了。”我感激人家善意的提醒,却不太认可她的说法。孩子的品行、学习水平高低主要是在自己家庭中打造的。我相信我倾力培养的孩子,外力很难“带坏”。再者,八九岁的学习不好的孩子,只是学习不好,并不“坏”,这些孩子身上还经常有学习好的孩子不具备的优点,如善良、真诚、珍惜友谊等,自己孩子怎么会被“带坏”呢?在我的鼓励下,琪琪在哪里都能交到好朋友。

琪琪4岁半时,上学前班。学前班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期,共两年,分别叫学前小班、学前大班,算是我县的独特学制吧。上学前班需每天四趟骑自行车接送。当时,我们夫妻俩所在的单位考勤严格,而学前班的上下学时间和大人的上下班时间又不一致。我也不愿意给老人增加负担,于是提议成立了“互助组”,成员是有同样困难的五个夏津一中的老师,分别是霄霄、欣欣、思思、捷捷、琪琪家,五个家庭轮流值日接送五个孩子。谁接就先到谁家,写完作业后共同玩耍,直到自己家长接回。

天长日久,我所期待的好处一一显现。其一,大幅度解放了家长。其二,锻炼了孩子身体。因为当单个家长骑自行车接送时,五个孩子只能步行。对此,孩子不但没抱怨,反而在放学路上彼此追逐,乐在其中。其三,五个孩子成为终生的好朋友。2013年11月,琪琪赴中南大学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见到了在中南大学就读的捷捷。十几年未见,彼此记忆中的孩童都已是青年,但当年“互助组”的记忆是维持友谊的牢固纽带,俩人举杯怀旧,唏嘘感叹。捷捷还热心地充当向导,带琪琪和复旦一行师生参观爱晚亭、岳麓书院,令琪琪感动不已。我想,这种儿时结下的友谊,会延续终生吧。

琪琪五岁时,我家搬到夏津南关居住。邻居每家都有孩子,但都比琪琪大。淘气的男孩还有些欺生,琪琪迟迟融不进小朋友圈。

这怎么行?人是社会性动物。孤独的孩子既不快乐,又容易出现性格问题。

我怎样帮助孩子融入新群体呢?

作为英语老师,教自己孩子英语一直是我列入“议事日程”的大事。之所以迟迟没开始,一是因为汉语拼音和英语相互冲突,互为干扰。我认为母语总比外语重要,拼音巩固了才能学英语;二是因为平日工作繁忙,四周才休息一次。上班时教英语是工作,下了班就再也不想涉及英语了。再说,教孩子一门外语是相当耗时费力的事,需要大人有长期的耐心。所以迟迟没有行动。

现在,拼音已经巩固了。孩子也已5岁,再推迟恐怕就错过了外语学习最佳期。如果只教琪琪一个人,可能孩子学着没劲,家长教自己孩子也没有约束力,有点惰性时,就容易“旷课”。要是把邻居孩子聚拢到我家一起教呢?对我有约束力,不会轻易旷课,还能促进与新邻居的关系,孩子们之间不就自然亲近了吗?

我先拜访四邻,告知他们我的想法,声明是“无偿家教”、“义务教育”。邻居们果然积极响应。于是,我的英语辅导班正式成立了。

包括琪琪在内,6个孩子成为我的学生。我买了一本小学英语教材,又从学校找了一块小黑板,一周上两次课,第一课就从“Goodmorning(早上好)”开始了。

琪琪学英语的启蒙教育始于我的辅导班,辅导班的副产品是她融入了新伙伴群。琪琪在邻居家玩得很开心,常常“乐不思蜀”。

南关的孩子,生活更接近大自然。我非常希望琪琪接触自然,所以,琪琪跟着人家,也上树,也爬墙,也摘瓜,也捉虫。时间长了,小脸上都出现了健康的红色,比以前活泼皮实多了。

时至今日,当年的小伙伴,或立业或成家,有的已为人母。但每年回夏津,我们一家三口总是重回南关,拜访老邻居,重温过去的时光。

其实,幼儿和同龄人交往相对容易,大人只需创造让他们接近的条件即可。琪琪在同龄人群里,表现得如鱼得水。但处于大人堆里时,往往表现得胆小,羞怯,退缩。但社会是由各种年龄、各种特质的各色人等组成的,怎样让孩子在各种场合都能“拿得出手”、“上得台面”呢?

我和琪琪爸各教两个班,学生大约十七八岁。每当学校有运动会、联欢会这样的活动,我们都带上琪琪。去之前先进行诱导,“运动会可好玩了,有彩色的气球,去的小孩可以拿到一个。那里有大哥哥、大姐姐,他们可喜欢小孩儿了,他们还给你好吃的。”孩子就乖乖上钩了。

必须要说明的是,大人诱导时必须讲真话,永远不要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欺骗孩子。一旦大人因说假话而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降低,早期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且,孩子也很快学会撒谎。这是家长最不愿看到的吧。

到了运动会上,领着琪琪走入我俩任教的班级时,女生们会立刻围拢上来。看来女生天生有母性,看到三四岁的孩子时,立即“母性大发”。送气球,送零食,抢着抱……琪琪一开始还不停地张望父母,后来就和大姐姐们“打成一片”了。因为当孩子感受到自己受欢迎的时候,就不会再害怕、胆怯,能够放松地接纳周围的人了。

高中学生的元旦联欢会,我自然也不会放过。诱饵太好找了,“教室里布置了气球、彩带,可漂亮了。哥哥、姐姐们唱歌、跳舞、说相声,咱们去给他们鼓掌吧。”琪琪果然上钩,欣然前往。我和琪琪爸班级学生的联欢会上,琪琪自然又大受欢迎。联欢会的氛围,使她无比兴奋,甚至还在学生的怂恿下,演唱一首《小燕子》,赢得满堂彩。谢幕时,已经能大大方方地说,“谢谢大家。”—进步看得见!

1998年元旦,夏津一中在县人民剧场举行元旦汇演。我任教的十班学生排练了英语剧“TheNecklace”(《项链》)。导演向我提议,“王老师,我想在戏里加上一个小孩儿的角色,以表现让娜是个有爱心的中年贵妇。而且,别的班里的演出肯定没有儿童演员,这算我班的一大亮点。我们能借琪琪一用吗?”

让五岁的琪琪走上舞台,面对数千观众演出,她行吗?我很疑虑,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个绝佳的锻炼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自己的机会吗?如能过了这道坎,相信琪琪会变得更开朗、大方。我欣然同意了学生的提议。加紧帮助孩子练习三句台词,“MynameisAngela.(我的名字叫安琪儿。)Thankyou.(谢谢你。)Good-bye.(再见。)”为了消除她的胆怯,我告诉孩子,“当让娜阿姨向你招手时,你就上台。她把球还给你,并问,‘MayIknowyourname?(我可以知道你的名字吗?)’时,你就说这三句台词。能说出来最棒,如果想不起台词了,也没关系,站在那里也行。让娜阿姨会示意你下台,你就到后台找妈妈。”琪琪在没有思想负担的前提下轻松上台,竟有模有样地完成了表演。事后得到的赞扬让她对自己有了信心。

除此之外,大人社交的场合,如果合适,我尽量带她参与,因为多见人才能不怕人。天长日久,除了同龄的朋友外,琪琪还结交了“忘年交”。性格也日渐开朗,落落大方。

如今,她能在新东方200人的大课上,hold住全场,妙语连珠;能在荷兰U21本科生国际大学联盟年会上,面对世界高手,用英语演讲,挥洒自如;能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侃侃而谈,并获得“十佳优秀论文”奖(复旦大学首次获得该奖);能在第三届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斩获“最佳报告奖”。谁能看出当年她是一个那么害羞胆怯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