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通往哈佛的家庭教育传奇:门萨女孩张安琪成长之路
12472800000004

第4章 妈妈的培育(4)

时至今日,琪琪在外求学,离家千里,我对她的担心却很少。因为相信她每到一地,都会结下新的友谊。“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是彼此的依靠和支撑。父母不可能永远跟着孩子,所以还是让她去交朋友吧。对于她8月份赴美读博,我想,她的朋友圈会多些“国际面孔”吧。

4.拥抱大自然

让人类的婴幼儿早早感受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就能开启智慧、激发兴趣、开发潜能。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人类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代代相袭,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和真理。让人类的婴幼儿早早感受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就能开启智慧、激发兴趣、开发潜能。

遗憾的是,今天都市里的孩子却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他们大多被“困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沉迷于虚幻的电玩世界,不理会外面的日出日落,四季更迭,错过了多少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琪琪幼年时期,是在县城度过的,也无法像农村孩子一样充分地接触大自然。所以,我无比珍惜身边有限的大自然资源。

几个月大时,逗引她看云卷云舒,看月满月亏。

春天,带她去学校的花坛,了解植物知识,感受万物萌动。

夏天,捕蝉虫、搜蝉蜕,学习昆虫知识。

秋天,捡树叶、辨纹理,了解树木特点。

冬天,接一片雪花,数一数花瓣。踩一地白雪,听一听“咯吱咯吱”的美妙声音,学一学雪花的知识。

下小雨或下小雪时,孩子往往不像大人一样赶紧躲避,而是愿意待在室外,亲身感受天降的馈赠。我会陪她一同感受快乐、感受美妙,丝毫不可惜打湿了衣衫。

琪琪奶奶家在农村,每年寒暑假,全家都去小住一番,这是绝好的接近大自然的机会。

琪琪两岁时,见到村里的马、牛、羊、猪,兴奋不已。以往只在图画书上见到的动物,现在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舅奶奶家的猪在院子里游荡觅食,琪琪兴奋地去追逐,而且还要求骑行。对于此类要求,我当然同意并全力配合,脏点儿怕什么,只要能感受生活。征得主人同意后,我欲帮助琪琪骑到猪身上去,但猪不肯配合,仓皇逃窜。母女俩紧追不舍,最后琪琪只在猪身上站了站。虽然骑猪未遂,但琪琪的兴奋至今令人难忘。体验无价!

琪琪六七岁时,回到农村,就迅速融入了农村孩子的群体。跟着人家四处疯跑,变成“风一样的女子”。她爬到树上折柳枝做柳哨,去地里捡拾农人遗落的花生,在一个推土机挖出的坑里爬上来、冲下去……

这自然增加了我的负担,因为每天都要给她洗衣服。而且,每次洗衣之前,总能在她的衣兜里掏出树叶、干草、土块、钉子之类。但和孩子得到的体验、健康和快乐相比,多洗几次衣服算得了什么。

所以,当我看到有些家长因为怕弄脏衣服,而阻止孩子动这动那的时候,总是替他们感到遗憾,只因为他们本末倒置!

农村纯朴的乡民,广袤的田野,古老的磨盘,可爱的生灵,使孩子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收获了快乐。

如今,看到有些城市女嫁给“凤凰男”之后,不肯在春节时带孩子回农村,嫌弃脏啊,冷啊,落后啊。她们不知道,自己这一做法导致夫妻矛盾、公婆伤心不说,也让孩子错失了绝佳的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5.早期教育的时机把握

早期教育,就是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发智力,培养品德。

鉴于0—6岁是“最佳教育期”,我在和琪琪相处的时间里,都时刻提醒自己,要惜时如金,抓紧一切教育时机履行教育职责。和我在一起,她没有发呆无聊的机会。她所有的时间,都被我占据,用来长知识、养习惯、树品德……我坚定不移地实施着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早期教育……

在家里,看图画、讲故事、搭积木、做游戏……

走在街上,数一数有哪几种交通工具,谁的轮子最多,谁跑得最快。墙上写着的是什么字,是什么意思。各单位的名称读什么,这个单位是干什么的。身穿制服的是什么人,他们要去做什么。乞讨的老爷爷多可怜,没人照顾没有钱,给他碗里放上一块钱……

来到菜市场,问问各种蔬菜的名称。它们的颜色、味道各是什么,蔬菜从哪里来,只有各种蔬菜都吃的小朋友才健康。

幼儿园门口,有不肯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哭闹。问问她上幼儿园该不该哭闹,应该怎么做才是好孩子。

去朋友家做客前,说说什么样的小朋友受欢迎,什么样的小朋友讨人厌。

我蒸馒头时,给她一块面团,让她或模仿大人揉馒头,或发挥想象,揉成各种形状。不怕废掉一块面团。

吃粽子时,讲一讲屈原的故事。

从济南回来,拿出地图,看看自己家离济南多远、什么方向、途经哪些地方。

逢年过节,我和琪琪爸爸商议要给双方父母钱和物时,一定要让琪琪听见。让她明白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穿上姑姥姥做的新衣,数一数姑姥姥做过哪些衣服,老人多辛苦,以后要多疼姑姥姥。

遭了蚊虫叮咬,讲讲什么蚊子才咬人,为什么它们吸人血,蚊子的习性是什么。

11个月,琪琪学会走路。刚“上路”时,还有“新手”的新鲜感,过了十来天,又懒得自己走了,总赖着让大人抱。怎么办?《儿歌大全》里正好有《我学小鸡自己走》。现在只记得最后两句是,“我学小鸡自己走,不让妈妈把我抱。”教孩子儿歌的意思后,家长和孩子共同背诵。孩子再央求大人抱时,大人就提醒她,“我学小鸡自己走,不让妈妈把我抱。”孩子想了想,就放弃了再要求大人抱,自己走路了。

3岁时,琪琪有时会剩饭。此时,教孩子《悯农》就是最佳时机。大人讲解古诗的涵义,并和孩子一起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琪琪再有剩饭时,我用筷子拨拉着她碗中的米粒说,“这一粒是农民伯伯的辛苦,这一粒也是,这一粒也是……农民伯伯该多难过哪。”琪琪就乖乖地吃掉剩饭。

琪琪和霄霄坐在土堆上玩耍。我走过去,在地上写了个“坐”字。说,“琪琪,你看,土上坐了两个小人,这个字念‘坐’”。“噢,太有意思了。这个小人是我,这个是霄霄。”

夏天,家里要支蚊帐。当我和琪琪爸拿着竹竿、蚊帐忙活时,我忽然想到了什么。到院子里,把竹竿立在地上。“琪琪,来看看竹竿的影子在哪里?”“在这里。”“我把竹竿一立在地上,就马上看到影子了。有个成语叫‘立竿见影’,就是说的现在的情形。形容你刚刚做了一件事,立刻就有了效果。”“成语是这么来的呀,‘立竿见影’,记住啦”。你看,妈妈刚讲完一个成语,琪琪就记住了。这算不算“立竿见影”?

因为轮流赡养,琪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一度住在我家。一开始,6岁的琪琪不明白,为什么她习惯的三口之家里,突然住进来一个老人。这是多好的让孩子感悟孝敬的机会啊。我解释,“老奶奶是爸爸的爸爸的妈妈,是自己家的长辈。老奶奶老了,不能照顾自己了,需要年轻人照顾。年轻人必须照顾自己家的老人,这叫‘赡养’。”“我们要赡养老奶奶。”“琪琪说得对,不但要赡养,还要尽量让老奶奶吃得好,睡得香,开开心心的。”

老人家年老体衰,行动不便,而且牙齿掉光,只能吃软烂的食物。我总是把给老人单独加工好的软烂食物,让琪琪端到老人面前。“琪琪,老奶奶牙都掉光了,咬不动硬的食物了,多可怜啊。妈妈做了软乎乎的饭,你给老奶奶端到面前吧。”

夏天,天气闷热。我对琪琪说,“老奶奶身上出汗了,又不会自己洗澡,多难受啊,我们帮老奶奶洗澡吧。”“好!”我帮奶奶洗澡时,琪琪在旁边做辅助工作,拿拖鞋、递肥皂……老奶奶的连声夸奖让琪琪很是受用。

孝敬老人的萌芽应该种在琪琪幼小的心灵上了吧。

6.快乐是早期教育的主旋律

树立“学习是快乐的”这一概念,对未来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多么重要啊!

一提到学习,人们往往把它和苦、累联系到一起,因此才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说法。如果把早期教育“小学化”,让婴幼儿提前承受小学生的苦和累,我宁愿放弃。世上有哪个母亲愿意以幼儿的苦和累去换取日后的成功?

快乐是早期教育的主旋律,寓教于乐是早期教育的宗旨,“学海无涯乐作舟”才适合于婴幼儿教育。

早期教育时机的选择。就是选孩子情绪高涨,对眼前事物最感兴趣时进行早教。琪琪小时候很喜欢小动物,我就买了两只小鸡回来。为了防止小鸡乱跑,我把小鸡放到纸箱子里,琪琪一蹲在纸箱旁边,就不挪地儿了,她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小鸡的一举一动。此时,大人引导着讲到哪里,她就注意到哪里。讲多少鸡的习性知识,她也“照单全收”。让她感受“毛茸茸”,她就抚摸小鸡的绒毛。全程兴致盎然,乐在其中。过了一段时间,她对小鸡又突然失去了兴趣。好吧,兴趣不可强求,关于小鸡的教育就到此为止。新的教育内容将取决于她“移情别恋”的新物种。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孩子喜欢听故事、读儿歌、猜谜语、看图画书、说绕口令等。我订阅了适合琪琪年龄的颜色鲜艳、形象可爱的图画书,买了儿歌、谜语类书籍,经常和孩子一起翻看。琪琪很喜欢此类书籍,大人没空陪时,她就自己翻看好久。

不吝惜表扬。幼儿学习的一大部分动力,来自大人的赞赏。琪琪还不会说话时,她的点滴进步,大人都给个拥抱,或者竖起大拇指,满脸喜悦地说,“琪琪真棒。”婴儿能分辨出成年人对她刚才的表现,是满意还是淡然。被表扬激励的孩子兴致更高。

大人创造学东西很快乐的氛围。早期教育,没有母女二人正襟危坐,大人端着教科书,孩子像小学生在上课一样的情景。大部分场合是在玩游戏中、在闲聊中、在逛街中得到知识。同时,尽量使学习内容有趣。而且,每次要学习时,大人都要表现得精神饱满,兴致勃勃,甚至大惊小怪。嘴里说着,“琪琪,你过来看看,太有趣了,怎么这么好玩。”孩子一定会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会觉得学习是好玩的、愉快的事情。树立“学习是快乐的”这一概念,对未来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多么重要啊!

有一天,教“波”这个字时,我说,“琪琪,看,这个字中有一部分你认识。读什么?”“皮。”“真聪明。左边的三个点儿是三点水,代表水。你猜为什么‘波’是水和皮组成的呢?”“不知道啊。”“因为‘波’就是水的皮啊。”“哈哈哈。”琪琪开心大笑起来,还跑去告诉爸爸。“爸爸,爸爸,波就是水的皮,太好玩了。”

琪琪3岁时,在幼儿园里,老师也教孩子数数。当时,老师只教了20以内的数字。周末,琪琪爸爸骑自行车带她回农村老家,去看琪琪奶奶。路上需半个小时,是只奋力蹬车还是做点早期教育?琪琪爸爸边骑车边说,“琪琪,在幼儿园里,老师教过你数数。咱们一起数一下路边有多少棵行道树好吗?”“好。”,琪琪高兴地回答说。爷儿俩就高高兴兴地数起来,“1、2、3……”数到20,琪琪就卡壳了。爸爸继续往下数,并让孩子总结数字增加的规律。这样,仅靠回老家往返的路上,琪琪就可以从一数到一千了。还是琪琪爸的效率高啊。

琪琪5岁时,我想教她20以内的加法。便找出扑克牌,抽出10以上的那几张弃之不用。说,“琪琪,咱俩玩扑克牌吧。”“好啊,好啊。”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听要玩牌,自然欣欣然,蹦蹦跳跳地过来了。我的“看似玩,实则学”的招数又成功了。假如我说,“琪琪,咱学学20以内的加法吧。”琪琪就不会这么高兴地跑过来了吧。

我的数学课在琪琪的期待中开始了。“琪琪,妈妈创造了一种新玩法。每人摸三张牌,自己从三张中挑出两张最大的,然后俩人一齐亮出来比大小。谁的两张牌加起来得数大,谁就赢。”“好。”

人人都有好胜心。每一轮亮牌之前,琪琪都紧张地排三张牌的大小,计算两张大牌相加后的得数。亮牌的同时,报出得数。“我14。”“我11。”“我赢啦!”“唉,妈妈竟然比不过孩子,我不服。再比一次!”半小时过去了,琪琪大胜妈妈,高兴得又蹦又跳。

妈妈怎么会输得这么惨呢?当然是佯装输啦。孩子亮最大的两张牌,而妈妈亮最小的两张就达到目的啦。因为获胜的喜悦能让孩子乐此不疲。如果她总输,很快就会兴致索然,“撂挑子不干了”。

期间,我甚至故作为难地说,“我的两张牌是7和5,7和5相加等于多少呢?你先等等,我得算一会儿。”“嗨,等于12啊。”“噢,对对对,还是琪琪算得快。”

玩了半小时,琪琪就熟练掌握了20以内的加法,还很开心。琪琪上学前在家接触的数学,基本上是用玩扑克牌或生活中的实物学会的。

“琪琪,妈妈这里有饼干。给你3块。”

“好。”

“霄霄是你的好朋友。妈妈应不应该再给他3块?”

“应该。”

“看,妈妈给了琪琪3块,又给了霄霄3块,妈妈一共给出去几块?”

琪琪掰着手指头,“6块。”

“琪琪,姥姥家共有几口人?”

“咱家共有几口人?”

“今天中午咱们一家都去姥姥家吃饭,一共多少人?”

孩子会口头计算了。下面就该教她在纸上做计算题了。

“琪琪,刚才咱俩说的事,可以写在纸上。”“怎么写?”“‘+’代表加上,‘=’代表等于,所以,姥姥家4口人,咱家3口人,一共是7口人,就写成4+3=7。琪琪,你会把3加5等于8写在纸上吗?”“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