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通往哈佛的家庭教育传奇:门萨女孩张安琪成长之路
12472800000002

第2章 妈妈的培育(2)

出生第一天,我就让家人在婴儿上方悬挂几只彩色气球,同时买来能发出悦耳声音的摇铃,引来同病房其他家属善意的调侃,“这玩具是给孩子爹妈玩的吧”。

教自己的孩子,让别人去说吧。

视觉训练:趁孩子醒着的时候,缓缓移动彩色气球。很快,她的眼球就会追逐气球了。大人引逗孩子时,放下矜持,眨眼、咂嘴,表情丰富。当然,孩子视线范围内的东西要常换常新。孩子能抱起来的时候,让她视线朝外,孩子的眼神注视什么,大人就讲什么,全然不顾及她是否听得进。户外的世界更丰富多彩。条件允许时,把孩子多抱到户外。

听觉训练:大人尽可能多出声逗引孩子,呼唤早就起好的乳名,晃动摇铃,吸引孩子注意。有条件的时候播放舒缓的音乐,即便她做“浑然不觉”状,大人也耐心坚持。孩子可以抱到户外时,听觉资源就更丰富了,各种虫鸣、鸟叫无不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

触觉训练:多做婴儿抚触,解除婴儿的“皮肤饥饿”。她的小手会本能握紧东西,所以,每天多和孩子握几次手问候。用酒精棉球擦拭小手,一则清洁,二则棉球温度低于孩子小手,刺激作用大。室温适合的话,做婴儿被动体操,进行体能锻炼,不但可以促进体格发育,还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孩子非常快乐。

从此时起,大人就变成“碎碎念”了。经常逗引,不厌其烦给她说话,与她交流,好像她全部都能听懂似的。语气温柔、亲切,充满爱意。我要让我的孩子感受到,有眼前这个女人在(琪琪一定不知道自己和这个女人的关系),自己的一切要求都能得到满足。这个女人是爱自己的,是可以信赖的,自己是安全的。这样孩子长大了才有安全感,才有对这个世界的信赖感。这个任务主要由我完成。因为母亲具备在照顾婴儿方面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喂奶时,我都与她“深情对望”,温柔逗引。我能感受到她的踏实感和对我的信赖感。琪琪三十多天时,我逗引她,她第一次模仿我的声音进行回应,令我兴奋了好久!

总之,从孩子降生起就让她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感知这个大千世界,获得精神食粮。感知越早、越多,孩子就越聪明、灵动。

早教和“原生态”养育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精神营养,后者关注孩子的身体、物质需求,即物质营养。婴儿的精神需要主要是感受父母之爱和用各种感官接受大量信息的刺激。对婴儿,不能只关注他们的吃、喝、拉、撒、睡。孩子不哭不闹时,大人很少理会他,这样就忽略了婴幼儿的精神需求。这样长大的孩子,会在精神方面营养不良,容易出现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原生态养育法,有时也给孩子提供精神营养,但多属“兴之所至”的“偶发事件”。早教则是长期的有计划,有目的,有“预谋”的行为。两者在外人看来,差别不大,实则天差地别,迥然不同!

第三寓教于乐的早教活动

生活就是幼儿的大课堂,生活中的多个瞬间就是难得的教育契机。

和琪琪相处的时间里,我惜时如金,占尽一切教育时机履行教育职责,并坚定不移地实施着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早期教育。我相信,天长日久,孩子一定比同龄人知识更丰富,思维更灵敏,观察更细致,语言更发达,品德更高尚。

1.生活是课堂,处处皆教育

早期教育是开发脑功能的教育,并非学习系统的知识。生活就是幼儿的大课堂,生活中的多个瞬间就是难得的教育契机。

0—3岁是“最佳教育期”。这一概念让我有一种紧迫感。在孩子生命的前三年里,我仿佛看到孩子大脑中有一扇能注入智慧之光的大门,它正在慢慢合拢,变得越来越窄……

“光阴一去不复返。”我不能让孩子在“原生态”养育中,在无聊的发呆中,在野草般的疯长中,白白浪费掉“最佳教育期”。错过0—3岁,对孩子再教育将事倍功半。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怎样教育传统意义上的“学龄前儿童”?是像在学校一样,孩子正襟危坐,大人灌输知识吗?如果这样进行早教,会成功地让孩子学会“厌学”。怎么办?听冯德全先生怎样描述早期教育:“丰富的信息,有趣的生活,良好的亲情,恰当的锻炼。生活中教,游戏中玩。玩中有学,学中有玩。”

孩子会接受大人的教育吗?会!只要你抓住孩子天生好奇这一特点,在他最新奇、最疑惑的时机,进行教育,他就会吸取你传授的知识和观点。在网上看到几张图片,是美国一个初次见到下雨的孩子,那承接雨水的小手,惊喜的表情,大张的嘴巴,我仿佛听到了孩子兴奋的尖叫声。此时,你的任何关于雨的教育她都会“照单全收”。

婴幼儿能接受情感、美德教育吗?能!网上有一则视频令人动容。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被妈妈动人的歌声感动得热泪盈眶。

坚定了在琪琪6岁之前(尤其是3岁之前)进行早期教育的信念后,我开始“与时间赛跑”。我可不想荒废“最佳教育期”,留下终生遗憾。琪琪和我在一起的时段,没时间发呆,没时间无聊。她眼睛不得闲,小手不得闲,大脑不得闲。我有意引领着她感、听、看、摸、思这个大千世界。借助丰富的信息,有趣的生活,学是玩,玩是学。不但没把孩子累着,反而让她生活丰富充实,情绪积极饱满。从小就表现的聪慧灵动,活泼可爱。

早期教育是开发脑功能的教育,并非学习系统的知识。即使学点知识,也来源于生活。通过几年的早教实践,我自己总结了十个字,“生活是课堂,处处皆教育”,生活就是幼儿的大课堂,生活中的多个瞬间就是难得的教育契机。看到哪学到哪,遇见啥就讲啥。随时随地随事随人进行。衣食住行中能看、能听、能做、能思的都是教学内容。一鳞半爪无所谓,半懂不懂没关系。不讲系统,不分深浅,不求甚解。可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早期教育就是这样信马由缰,信手拈来,看似无意,实则有心。

婴幼儿自己容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需要成人对新奇的事物处处留意,有意引导。我让琪琪能看的看,能听的听,能尝的尝,能摸的摸。生活中处处有信息,处处有乐趣,处处有感受。无处没学问,无处没精神营养。哪怕面对一堵砖墙,我都能让她辨认砖的颜色,感受砖的硬度,理解墙的作用,听清“墙”的发音……

生活中,可用来进行早期教育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育机会俯拾皆是……

墙外的丝瓜秧长得茂盛,这是认识大自然的好机会。抱着几个月大的琪琪,把丝瓜花拉到孩子眼前,清晰地对她说,“花、花、花”。再嗅一下,“真香啊!你也闻一闻”。让孩子的小手摸一摸花瓣,“软软的,黄黄的,真好看”。再让孩子摸一摸叶子,“叶子,叶子。”“叶子绿绿的,风吹来了,叶子在摇摆。”“叶子上有蚂蚱,你看,蚂蚱在跳。”孩子会目不转睛地看着你指认给她看的东西,专注而认真。大人不停地讲,尽管只是独白,得不到孩子语言上的回应。教育者依然精神饱满,兴致勃勃,甚至“大惊小怪”地讲、讲、讲……输入、输入、输入……对孩子的暂时不回应,我会耐心等待,“静待花开”。相信刚才的输入一定被她看在眼里,听在耳中,印在脑海里。

经过N次在丝瓜秧前的驻足、讲解之后,我在某一天问,“宝宝,花呢?”孩子竟然迅速把头转向丝瓜花方向,甚至会用小手去指,嘴里发出“嗯、嗯”的声音。我非常高兴,深受鼓舞。足以证明,对前几天的讲解,孩子是听到心里去了,绝不是“对牛弹琴”,有力地证明了人是比牛更高级的动物。人类的婴儿是“受教”的。

1岁。去邻居家串门,邻居刚得到一只小狗。我自然不能错过这一教育契机,因为孩子更喜欢看运动的物体。果然,见到小狗,琪琪目不转睛,目光追随着小狗。谁挡了她的视线她就着急得要推开人家。大人指哪儿讲哪儿,“这是小狗,汪、汪、汪,眼睛水汪汪,尾巴会摇摆。摸摸小狗的毛,好柔软。”此时,孩子已会模仿大人说的话,还会又胆怯、又兴奋地伸手摸小狗。“小狗跑开了,咱去追。”孩子兴奋地去追逐,累得满头大汗也乐此不疲。以后只要再提议,“咱们去看小狗好吗?”她都会欣然同意。此时,大人可“要挟”,会说“小狗”俩字才可以去,会学小狗怎么叫才可以去。她会尽力发出正确的读音,发不对的话,大人此时教,她会格外认真学,因为她此时非常想达到去邻居家看小狗的目的。

琪琪出生在冬天,到春暖花开时才被抱到户外。我抱她出门,从来都是让她脸朝外,不挡她的视线,让她尽情看这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世界。

我发现,婴幼儿其实是渴望精神营养的。琪琪尝过户外的“甜头”,在室内就待不下去了,总要求到外面去。她才不管天气如何。到了户外,感、听、看、摸这个世界,她眼神专注,兴致盎然。其实,这是实施早期教育多好的前提啊。孩子天然对世界感兴趣,大人只需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而已。

琪琪几个月大的时候,下雨天也要求外出。那好吧,这是“零距离”体验下雨的机会啊。于是,打上伞,抱着孩子,站在雨中。讲讲“下雨啦,水从天上掉下来。行人躲回家去啦。到处湿漉漉的。”听听雨声,看看被雨水冲刷得发亮的植物,抓着孩子的小手,接受雨的“洗礼”,孩子咯咯地笑。抽回她的小手,她再次伸出去接雨滴。玩了好久才尽兴而归。衣服湿了有什么关系?孩子得到了精神营养。

2岁零3个月。琪琪上幼儿园,每天需接送四次。在此过程中,是否只满足于完成了“接”“送”两个动作呢?那会白白浪费掉教育契机的。认一下路边的树木,看一下叶子的颜色,讲一讲一年四季叶子的变化,读一读街边商铺、机关单位的名称,谈一谈擦肩而过的行人的外表、衣着,说出幼儿园几个小朋友的名字,讲讲幼儿园里有哪些游乐设备,问问老师领着做了什么游戏,两位老师的外表有什么区别,问她为什么妈妈不上幼儿园而琪琪要上,怎样在幼儿园多交朋友……

琪琪两岁的表弟生病发烧,我引导琪琪,“弟弟发烧了,很难受,真可怜,你愿意给弟弟端水过来吗?”琪琪会一脸同情地端水过来。“弟弟没法出去玩儿了,你这个小姐姐愿意陪他在家吗?给他讲故事好吗?弟弟现在最需要人陪,要不然他该烦得哭了。”“好的。”琪琪立刻去找自己的图画书了,有模有样地给弟弟讲起来,尽管她更愿意出门找其他小朋友去玩。

爱动脑、爱思考的孩子必定头脑灵活、思维发达。遇到新鲜事物,我从不放过。用问题启发她多观察、多思考。

奶奶家住农村,对琪琪来说,农村灶房里的炊具都是“新鲜”的。有锅梁子,有风箱,有蒲团……我发问,“诶,猜猜这个风箱是干什么用的?”“锅梁子有什么用?”“烧火时,先点这些玉米叶,还是先点棉花柴?”猜对的表扬,猜不对的讲给孩子听。

再让她坐一坐蒲团,拉一拉风箱。在风箱“呱嗒、呱嗒”的声响中,火苗“呼呼”燃烧起来,让孩子感到很新奇。

多用问题诱发她思考,鼓励她提问。天长日久,她小脑瓜里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有时还把大人难倒。“姑姥姥、姑姥爷,你俩怎么都姓‘姑’?”“老豆腐这么嫩,为什么叫‘老’豆腐?”……

我有时带琪琪买菜。当时的商贩还未使用电子秤,付钱时均需口算。

这是让孩子练习口算的好机会。

“琪琪,妈妈数学不如你好。买菜时算不清账,全凭卖菜的人报价。他报多了我也不知道。这样,我买的时候你在旁边悄悄口算,好吗?”

“好吧。”

买黄瓜,称完重。菜贩一边算账,我一边自言自语,“六毛一斤,二斤半……”

菜贩报出,“一块五。”

我用探询的眼光看琪琪。她点点头。

买下。

到了西红柿摊,“一块一毛一斤,三斤半……”

菜贩报价,“四块一。”

我看琪琪。她蹙着眉头,正紧张地心算。

“不对,应该是三块八毛五。”

菜贩又算了一遍。“呵呵,刚才我算错账了”。我鼓励孩子说:“小妮儿算得对,我们不会吃哑巴亏。今天多亏了琪琪,要不然咱就多花了冤枉钱了。”

离开菜摊,我说:“数学学好了真管用。”

琪琪很是受用。以后只要陪着我买菜,都主动算账。

“遇物而诲,择机而教”。天长日久,孩子一定比同龄人知识更丰富,思维更灵敏,观察更细致,语言更发达,品德更高尚。

我遇到过一些家长,把自己完全排除于教育者之外。说,“我没文化,教育不好孩子,只能交给老师教育。”其实,早期教育,无需家长高学历,不用是中级及以上知识分子。见到花草,你无需是个植物学家;见到小狗,你无需是个动物学家。只要吸引住孩子好奇的目光,讲点浅显的基本知识就够了。相信每一个家长,以自己多年的人生经验、生活阅历,教点儿幼儿基本知识和技能完全是“毛毛雨”、“洒洒水”。关键是家长是否具备教育意识。只要我们懂得抓住随时出现的契机去激发兴趣,增长知识,培养情操,我们就获得了早期教育的“教师资格证”!

2.家庭是早教的主战场

家庭是婴幼儿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家人是婴幼儿交往最密切的人。所以,早教的大部分地点是在家里,教育者大部分是家人。

婴幼儿往往对这个世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注意力也经常是分散的。大人就需要引领着孩子看,引领着孩子听。引导着孩子做游戏,引导着孩子玩新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