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通往哈佛的家庭教育传奇:门萨女孩张安琪成长之路
12472800000001

第1章 妈妈的培育(1)

我是个“贪婪”的教育者,教育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我希望孩子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快乐感性、懂事明理、善于学习、独立思考、善待他人、敢于担当、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心怀梦想……

我希望她有理科生的科学素养,兼具文科生的人文情怀。因为“文理兼备”,才是完整的人。

第一生育一个高智商宝宝

千百年来,人们孕育子女都是“撞日”而不是“择日”,撞上哪天算哪天,优生因素一般考虑的是双方近期的健康状况等。

“人体生物钟节律”则告诉我们,我们随意“撞”的某日,可能夫妻双方的三项指标都不在高值,那么本日所孕育的子女质量难以保证。这样的孩子终生努力,却依然处于人下。而另外一个“误打误撞”的日子,可能夫妻双方的三项指标均在高值。所孕育的孩子质量高,孩子轻轻松松,就能“傲视群雄”。

1.“人体生物钟节律”与优生

“利用生物钟进行优生,应查看参考夫妻双方的生物节律指标,尽可能选择双方智力、体力、情绪三项的生物节律高潮期受孕。这样生育的孩子聪明伶俐、身体健壮、性格开朗……”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山东省夏津一中任教高中英语。

我喜好读书,但当时的县城还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而且“互联网”还远未进入我们的生活。所以,每到一地,逛书店都是我行程中的一部分。

1991年初,春寒料峭。我到济南学习,按照惯例,是不会放过街边书店的。当我在一家书店里浏览成排的书籍时,一本叫《人体生物钟节律及应用》的书吸引了我的视线。新鲜事物总能吸引我。什么是“人体生物钟节律”?我好奇地打开书页,贪婪地浏览起来。

“20世纪初,德国医生弗利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瓦斯波达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人体生物节律中体力周期是23天,情绪周期是28天,智力周期是33天。这三种节律按正弦曲线规律变化。分为高潮期、低潮期、临界点。高潮期内人的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低潮期内人的心情不佳,容易疲劳、健忘,工作效率低……”

翻阅到最后一章,“人体生物钟节律与优生”几个大字更牢牢吸引住我—本人正准备造人,科学、先进的优生办法不容错过。“利用生物钟进行优生,应查看参考夫妻双方的生物节律指标,尽可能选择双方智力、体力、情绪三项的生物节律高潮期受孕。这样生育的孩子聪明伶俐、身体健壮、性格开朗……”

原来,还可以根据父母要求,“私人订制”一个优质宝宝。还犹豫什么?买下,走人!

回到家里,我细细研读了这本书,决定按照“人体生物钟节律”进行“计划生育”。

但困难在于,双方的智力、体力、情绪波动曲线需手工计算并绘出。为了优质的下一代,我在纸上反复列竖式计算,绘出正弦曲线图。

最理想的当然是找出夫妻双方智力、体力、情绪这三项都在最高值的日子,还要和女方的排卵期重合。概率当然很低。我失望地发现这个日子近几年都不会出现。怎么办?只好退而求其次,在这三项中保证最重要的一至两项在高峰期,其他项不是很差也就罢了。哪一项最重要?我和丈夫做了思考和分析。当今中国是一个充满了竞争的社会,孩子从一入学就接受“应试教育”,学业成绩的重要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还要面临考学、就业、择偶等竞争。身为教师,亲眼见到聪慧学生的强大竞争力,看到智力平平的孩子苦苦追赶而依然落后的痛苦,所以智力必须排在第一位。那第二位呢?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情绪的平静、愉悦是多么难得啊!媒体上,经常有清华学子跳楼自杀的消息。还有梵·高、海子、顾城……多少高智商的天才,自己走上了不归路。高智商的人如果不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也会酿成人间悲剧!如此分析之后,只能把体力—也很重要的一项排在末位了。再见了,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孩子!

在一个夫妻双方智力最高峰、情绪最高峰、体力一般般的日子,一个小生命被孕育成功!

2.“人体生物钟节律”是否科学?

我们父辈那一代人,生育三五个孩子的比比皆是。同一对父母生育的子女,资质是否相同?如不同,孕育的日期是否在起作用?

千百年来,人们孕育子女都是“撞日”而不是“择日”,撞上哪天算哪天,优生因素一般考虑的是双方近期的健康状况等。而“人体生物钟节律”则告诉我们,我们随意“撞”的某日,可能夫妻双方的三项指标都不在高值,那么本日所孕育的子女质量难以保证。这样的孩子终生努力,却依然处于人下。而另外一个“误打误撞”的日子,可能夫妻双方的三项指标均在高值。所孕育的孩子质量高,孩子轻轻松松,就能“傲视群雄”。

我们父辈那一代人,生育三五个孩子的比比皆是。同一对父母生育的子女,资质是否相同?如不同,孕育的日期是否在起作用?

我虽然是这一理论的忠实实践者,但在实践之前也是将信将疑的,毕竟在此之前从未听说过这种孕育理论。但转念一想,这个理论总不会有害处吧。相比随意生育,“计划”一回也许还有益处呢?

我们夫妻资质平平,毫无过人之处。如按照“遗传决定论”,安琪必是“中人之资”。在安琪的成长过程中,我也一直在观察孩子,想看看她是不是如这个理论预期的那样,智力发达,情绪高昂。我也急于想知道这个理论的可信度,如能证明它的科学性,将给多少家庭带来福音啊!

小学阶段,安琪的确聪明、活泼,学东西快,一般的知识教一遍就能掌握,学业成绩优异。

且慢,先别急于下结论。毕竟,小学的知识难度小,现在的许多孩子都挺聪明。继续观察。初中之后,安琪的智商优势逐渐显现,成绩优异,还学得轻松。晚上九点之前必定休息。中考之前,许多同学已经在开夜车了,她依然优哉游哉。问她怎么不延长点学习时间,她说,“都学会了,没必要开夜车”。

中考成绩揭晓,安琪获全校第一名,进入青岛市前十名,考入青岛二中直升班。至此,我对“人体生物钟节律”有些相信了。本着“造福众生”的原则,我遇到新婚的亲朋好友,总不忘“推销”一下该理论。

小时候,每当有人逗引安琪,“你怎么这么聪明啊?”她总认真地回答,“我智商像姥爷”,或“我像奶奶”。的确,姥爷和奶奶均属智力较高者,而我和丈夫则智力平平。难怪孩子认为爸妈只起到桥梁作用,用来传输双方老人的高智商给她。但是,我颇不平于自己煞费苦心实践了一个理论而不为当事人所认可。怎奈这个话题少儿不宜,还是忍了吧。

终于,她过了18岁。有一次她又提到“智商像姥爷”,我忍无可忍地“交了底”。她吃惊地向爸爸求证,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她沉默良久,终于开口,“妈妈,谢谢你‘处心积虑’地生了我。”

2011年,安琪被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门萨俱乐部批准入会,成为中国大陆第78位会员。成名后被媒体誉为“门萨女神”(安琪自己不喜“女神”的称呼,只认自己是普通女孩)。

当然,验证一个理论的真伪,仅有一个样本不具备权威性。样本越多,可靠性越高。我只是一个实践者,不是专家,也不认识其他的实践者,得不到更多的样本,不敢妄加评论一个理论的真伪,而且智商在幼儿早期教育中还有巨大的开发空间。我在孕期就注意心境平和、多和胎儿对话、常听优美音乐,在安琪的早期智力开发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也有助于开发其智力。究竟哪个因素占据更大的比例,实在难以定论。

令我欣喜的是,目前,一些专家及妇产医院也在宣传推广此法。网上可以百度到大量“人体生物钟节律与优生”的文章,还可以在线查询自己每天体力、智力、情绪的状况,条件比我当年方便了许多。

“人体生物钟节律”科学与否?还是请读者自己评判吧。

第二早期教育开始啦!

早期教育是从孩子降生那天起就开始的,是“根系教育”,是开发0—6岁幼儿大脑功能的教育。

早期教育和“原生态”养育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精神营养;后者关注孩子的身体、物质需求,即物质营养。

从孩子降生起就让她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感知这个大千世界,获得精神食粮。感知越早、越多,孩子就越聪明、灵动。

1.“先培训,后上岗”

按照冯先生的理论,婴幼儿除了物质营养,还需精神营养—早期教育。精神营养促其动脑、思维、想象,产生感情。两种营养要同时输入,而非先养后教。

笔者之所以让“早期教育开始啦!”这一章紧随“生育一个高智商宝宝”之后,是让读者明确,早期教育是从孩子降生那天起就开始的。正如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说,“孩子从生下来第三天起教育,已经晚了两天。”

谁来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不会教育?“先培训,后上岗。”

我时常感叹,世界上几乎所有带点技术含量的工种都要求员工“先培训,后上岗”,以保障工作质量。唯独“家长”这一工种,尽管承担着教育子女这一高技术含量的工作,甚至关乎民族未来,却没有任何政府、单位、个人对“家长”这一群体进行培训。我们教师都必须持“教师资格证”才被允许走上讲台,承担教书育人职责。而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却是自然晋升的。会生就会教吗?

高尔基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但教育好孩子,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可见,不懂家庭教育知识,稀里糊涂仓促上岗的父母,有可能贻误孩子。

90年代初,晋升为准妈妈的我,开始留意关于子女教育的书籍、文章。我的原则是,“不打无准备之仗”。既然打算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要对他的发展负责。负责,就意味着父母先掌握教育知识和方法,不把孩子贻误在自己手里。但苦于当时的资源匮乏,收获甚少。(看如今,早教书刊、音像资料如汗牛充栋,真真羡慕现在的家长啊。)

终于有一天,在浏览《光明日报》时,我发现了一则广告,介绍冯德全先生的《0岁方案》,讲怎样教育0—6岁的幼儿。我如获至宝,立即奔向邮局,汇款。

几天后,收到了全套的《0岁方案》。细细研读,如醍醐灌顶。冯先生认为,0—6岁的婴幼儿,尤其在0—3岁,个个“蕴藏”着巨大潜能,有强大的接受能力,处在“最佳教育期”。正如蒙台梭利所言,“人生头三年的发展胜过三岁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三岁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此时,对婴幼儿进行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早期教育,开发智力,促其发展,必能事半功倍。如果听任这“以一当十”的0—3岁的时间白白流失,荒废孩子的黄金时间,十分可惜!

按照冯先生的理论,婴幼儿除了物质营养,还需精神营养—早期教育。后者促其动脑、思维、想象,产生感情。两种营养要同时输入,而非先养后教。

早期教育,不是小学课程的下放。不是上课、写作业,更与考试、分数无关。

早期教育是“根系教育”,是开发0-6岁幼儿大脑功能的教育:给孩子丰富的信息、有趣的生活、良好的亲情、恰当的锻炼。培养好习惯、好性格。生活中教,游戏中学,玩中有学,学中有玩,以布下孩子成长发达的“根系”。让孩子热爱生活,学会生活,热爱学习,学会关爱,快乐成才。这是早期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根系”发达了,必为日后提供强大的自我生长力。

对0—6岁孩子的教育,应“寓教于乐”,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快乐成长。

本方案最吸引我的当属“寓教于乐”和“事半功倍”。试想,如果让幼小的孩子用痛苦换来所谓的成功,我是坚决反对的。我见过太多厌学的学生在学校里苦熬,度日如年,那就是痛苦中学习的活生生的例子。冯先生让孩子既得进步,又得快乐,这种“双赢”的好事哪儿去找?“事半功倍”一词也深深吸引着我,试想,在0—6岁进行教育的效果是7—9岁再进行教育效果的数倍。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看到这里,你会选择在哪个年龄段进行教育呢?没人喜欢“事倍功半”吧。另外,很多人怀疑对懵懂无知的婴儿进行教育,他是否能接受。请听一下格伦·多曼所说的吧,“在生命的最初六年里,幼儿以惊人的速度接收信息,并且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宝贝,妈妈已经用早期教育的知识武装了大脑,正在信心十足,踌躇满志地迎接你的到来。

2.全方位接触世界

从孩子降生起就让她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感知这个大千世界,获得精神食粮。感知越早、越多,孩子就越聪明、灵动。

1992年12月22日,天使降临我家!这个新生命像天使一样,给全家,给她周围的人带来了快乐。故取名安琪(英文单词“天使angel”的音译),乳名琪琪。

端详着襁褓中的粉嘟嘟的小人儿,我满心喜悦,同时也在疑惑:这个大部分时间在酣睡,只具备维持生命最基本本能,连妈妈在内一概“六亲不认”的小东西,能接受教育吗?教育她,是不是“对牛弹琴”?教育之于她,会不会“刀枪不入”?

困惑,并未阻碍我实践的脚步。一则,是对专家教育理论的认可;二则,早期教育至少对孩子没有害处。我宁可自己白费力气,也不愿意给将来留下遗憾。

按照早期教育理论,新生儿的教育是布置适宜的环境,对婴儿视觉、触觉、听觉进行良性的刺激,以促进她这几种感官快速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