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东方人与西方人的50个思维差异
12397100000018

第18章 东方人接受矛盾,西方人非此即彼(4)

8.东方人息事宁人西方人得理不让人

东方人对矛盾往往甘于接受,不愿让事态扩大化,情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谓的“私了”就是带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的词语;而西方人一方面是太讲原则,另一方面是不畏惧挑战,所以有些时候宁愿挑起矛盾也不愿违背原则。

有一次,中国驻卢森堡大使卢秋田乘坐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国内航班去外地。等卢大使登上飞机时,飞机已经在作起飞准备,机长正在通过广播提醒乘客们在座位上系好安全带,不要随意走动。卢秋田走进头等舱时,看到那里只有两三位旅客,大部分座位都空着,于是他就急忙拣了一个位子坐下,等待起飞。升空后,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后面走来一位先生,走到我们的大使身边,俯下身子彬彬有礼地说:“先生,对不起,打扰了。您现在坐的位子是我的,您既然已坐下,而我在别处已有位置坐,您也就不用让了。但我必须告诉您,您坐错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在海外的中国人,包括一些留学生和华侨,有时有理不去争,特别是不会利用法律手段去争,而是经常采用息事宁人、与世无争或有理也让三分的态度,这样往往导致一些问题不能解决。

在解决问题、处理纠纷时,中国人先想到的是如何通过关系疏通门路,力图运用人情、道义的力量解决问题,迫不得已,才走上法庭;而西方人面对纠纷,惯用的手段是规则、法律,而不是良心、道德。

有一位美国人到一家中国人开的饭馆吃饭,突然发现饭菜中有只苍蝇,于是找来饭店经理,要把饭店告上法庭。饭店经理赔笑作揖,说尽好话,除了赔偿他的经济损失之外,还要额外送他“外快”。哪知美国人不依不饶,还要坚持依法起诉,要通过法律手段接受赔偿,逼得中国饭店经理没办法,费尽心机找到了这位美国人的中国朋友,让同胞出面给调解。但是,最终还是对簿公堂。

中国人碰到这种事往往是不以为然,别说上法庭,假若有人向餐馆老板提出赔偿,都会被视为小题大做,而一般的解决办法则是只要饭店经理甚至只是服务员说几句好话,满天云彩就散了,即使是真有那种不依不饶要上诉的也会在饭店的“利诱”之下屈服。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人崇尚的是“忍”,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西方的华人聚居区,令很多当地的法官大惑不解的是大多数抢劫案和盗窃案,原告和被告都彼此相识甚至非常熟悉,连对方在哪个学校读书,住哪儿都能说出来。检察官常常怀疑当事人加害对方:“你怎么知道得那么清楚?”他哪知道被告都不是第一次作案了。由于勤劳善良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忍”和“退”,那些人才会得寸进尺,越发欺负得凶。直到忍无可忍了,咱们的国人才走上法庭充当原告。我们老想着,“破财消灾,被小偷小摸点又怎么样,人没事就好”,“他们还是小孩呢”,如此这般,他们会从小偷小摸发展成持刀抢劫。

西方人呢?他们开店前先买保险,装报警器,有什么事马上报警,打官司如家常便饭。他们不忍,他们大惊小怪,但是他们店的犯罪率明显比我们的低。

事发后在法庭,检察官问当事人要不要申请精神和物质的赔偿,许多国人的回答都是“赔偿倒也算了,我只求他们以后再也不要来捣乱了”。以此息事宁人,知道那些犯罪的人没有钱来赔偿。可是西班牙人却不同,他们的回答总是:“当然要赔偿,我有权申请赔偿!”斩钉截铁,虽然他们也知道结果如何,但是他们仍然坚持,认为这是他们作为一个公民上保险、依法纳税所应得的权利。

中国人息事宁人的这种观念,改革开发以来有很大的改变,但与西方人之间的差别仍然很大,这也是由历史国情所限制的问题了。

9.东方人讲“和而不同”西方人讲“优胜劣汰”

东方人的思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是一种讲求“和而不同”的思维;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竞争式的,讲求“优胜劣汰”的思维。

有一则“丛林法则”的故事是这样讲的:

山中有一棵伟岸的大树,枝繁叶茂,丰姿绰约,他的顶端极力向上,寻求最多的阳光和雨露;他的枝干舒展扩张,占据最有利的呼吸空间;他的根系盘根错节,丝丝入扣,吮吸着大地最多的精华。可是,在大树的身边,却生长着几棵弱不禁风的小树,他们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拼命地在痛苦中挣扎,枝干瘦弱如草茎,叶子萎黄如残花。

小树愤怒地盯着大树:“你已经有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为什么还要与我争夺生存的空间?你的条件如此得天独厚,为什么却要限制我的发展?”

大树冷冷地说道:“这里是丛林,竞争就是丛林法则,我们全都按照这一法则优胜劣汰,如果你成长起来,就会对我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威胁。”

后来,一棵草的种子落在了树下,在晨曦中,张望着这个陌生的大世界。一滴雨露从大树的枝干上滴下,这珍贵的甘露滋养着饥渴的小草,草儿蓬勃地成长,她抬起头:“谢谢您!大树先生,谢谢您的慷慨和大度。”

大树宽厚地笑了:“别客气,我们同在一个丛林,相依相偎,互相帮助也是丛林的法则。尽情地长吧,要知道一棵不想长成大树的小草不算是好的小草,如果需要,我会尽一切可能帮助你的,哪怕你长得比我还要高。”

小草感动得流出了晶莹的泪滴。

小草努力地长高,可每当她长到一定的高度时就会无力地倒下,在她倒下的地方继续生根发芽,她一次次地长高,一次次地倒下,终于长成了一片柔美的草坪。

“你在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卖力地生长?”小树垂着头不解地问。

“是伟大的树,他的慷慨滋润了我,他鼓励我成长,我不能辜负他的希望。”

小树摇摇头:“他才不慷慨,你瞧他把我挤成什么样,我都要饿死了。”

“可这是为什么?他会如此不同?”小草不解地问。

“因为你的生长不会对他构成威胁,你精心地呵护着他脚下的土地,”小树若有所思地说,“适者生存,这是丛林法则。”

一天夜里,刮起了强劲的台风。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风停了,大树折断了树干,庞大的身躯零乱地趴在地上,他看看身边的小树:“这么大的风你怎么没事?我如此坚强都不能幸免于难,而你却安然无恙。”

小树在风中招摇着自己的身体,阳光暖暖地照在叶子上:“你总是过于求大求高,你却忘记了‘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懂吗?”从此以后,小树渐渐长大,丛林里的故事继续上演。这就是丛林法则:在竞争中寻求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寻找一切可以成长的机会。

西方人眼里的世界就是大树和小树以及风组成的世界。西方人认为,自然界会把好的、优质的保留下来,而淘汰那些劣质的、不能适应自然界变化的物种。万物在那里竞争,由天即自然界来选择,即所谓“物竞天择”;而东方人眼里的世界是大树和小草的世界,他们认为人类虽然是非常复杂的,对于个体来说,水平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但是,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都有生活的理由,别人没有淘汰他的理由。

例如在体育比赛中,可以通过竞争、比赛,选拔田径冠军、足球冠军,被淘汰的人可以继续努力,争取下一届比赛当冠军。如果自己确实不行,没有信心,可以另找出路,不一定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子,就可以谋生,就可以发展,就可以做出与自己的付出相应的成绩来。

这就是东方人“和而不同”的观念。东方人认为比较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要善于与别人合作,善于协调关系,特别是要保护弱者,帮助弱者,使自己不能劳动又失去依靠的鳏、寡、孤、独以及残疾者都能享受人间的幸福。因为强者要以弱者为基础,智者也要以愚者为基础,失去这个基础,自己也就失去优势,强者不强,智者不智。

按这一原则,在人群中,每个人既不是奴才,也不做霸主,但也不是各自孤立的个人,而应该组织成和谐的整体,这个整体使每个人的安全得到保障。按这一原则,人类也不应随便杀害动物,也不能乱砍树木,这对于保护生态平衡有好处,最终也是人类自保的需要。

在我国古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国古人曾经有这样的规定,春天不能打鸟,怕打死雌鸟,饿死雏鸟;也不许打野兔,怕伤了孕兔的胎儿;反对竭泽而渔,捕鱼要用大眼的网,好让小鱼逃走等等,这些都是保护生态平衡的措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西方人相比,东方人对于人类有更早、更多的怜悯之心,东方人传承和实行的是仁爱的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跟所有爱好和平的人友好相处。

到了当今,我们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这里讲的“和谐社会”就是东方人“和而不同”思维的重要表现。这种思维是一种“求同存异”的思维,更可以在和外界和平相处中为自己保留一席之地。